|
发表于 2013-8-23 13:32:54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世今生和未来
混播这个东西,其实相当古老,双孢菇、平菇这些,早期都用过,为什么都被淘汰,我已经不想去分析了。偷懒的理由是,事实胜于雄辩。
后面拖泥带水,说出了一点出菇方面的遗憾,我想,如果不使用混播能否箱栽,当然也可以,有些网友基于保密的原因不说出某些技术的全貌,对于不知道的人来说,觉得存在疑问和困难,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个我不打算继续争论下去,个人知识永远有限,我不指望所有东西都超过别人,但一个人人能否仅有的一点东西就是别人都不拥有的呢?理论上也是可能的,因为穷人也可能捡到钻石。
一个技术从流行到没落,也未必不会再度流行,因为使用什么样的技术套路,是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和配套条件有关系的。就当前的情况来说,混播只能走开放的套路,网友“钟宪海”的看法就是这个意思,刚好,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其次,混播一定不是对所有菇种都适合的,即使是都为木腐菌,也不会全面适合。因为真正长速慢的种类,混播危险系数太大。
当前,混播基本上没有成规模的运用,而且基本上局限在几个快的菇种上,甚至混播也加容器,这就是现状。
一年多了,在网上说课题,今天顺便透露一下我的课题,很简单,就是使用简单设备做小规模无死角发酵,这样的方法对个体的农户是实用的,面对的对象是平菇。南方为什么很少人用发酵方法生产,核心难题是虫害和潮湿、高温。低温季节也相对北方潮湿,成功把握不大,我用了三年时间做了所有季节的试验,结果是肯定的,如果有配套好的条件,可以实现周年化生产,也可以适度放大设备,日下料一吨都可以,发菌完成时间不超过20天,袋栽、块栽,层播混播都可以,但混播块栽相比之下并不好,如果没有足够的出菇条件,块栽的出菇也不理想,因为和熟料相比表面菌丝致密程度不高,失水较严重。要混播也得装袋为好。污染率如果严格按技术要求做,接近于零。实际上这个研究是在重复别人的基础上把发酵栽培可能导致失败的东西找出来了,所谓技术就是把这些东西避免了。因为这一点,才有对混播的更多认识可以啰啰嗦嗦的说,并不是纸上谈兵。
未来如果要实现混播重振雄风,恐怕开放是唯一的选择,开放操作才能把混播优势发挥出来,而要做到开放,发酵是途径之一,如果有确认无害且分解快的抑菌物质被生产出来,那么开放就能走向全面实现。
关于混播就说到这里,混播后面的事,以后再混!
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