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yj007
发表于 2010-9-16 00:11:3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mkiller</i>在2010-9-15 23:36:47的发言:</b><br/>现代微生物技术是怎么发展起来的,看看微生物学发展的简史:<br/>1673年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为微生物学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时我们才知道了这些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命体。<br/>十九世纪,法国科学家斯巴德发明的巴氏灭菌法,开创了工业灭菌技术的先河。十九世纪还有一个德国的微生物学家科赫,其著名的科赫原则为我们揭开了病原微生物的科学序幕(不然我们还在用阴阳五行指导治病)。<br/>我只能找最重要的讲,有兴趣你可以翻翻《微生物学》,里面有更为详细的发展历史。都是记录了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和实践。应该是没有一线的劳动人民的记载。 </div>
<p><br/><br/>本人反方。<br/><br/>坛里 天宇,<font face="Verdana">蕈苑</font>都是一线菇农,他们的研究少吗?子母环是哪个专家学者发明的吗?<br/><br/>你所说的“年荷兰人列文虎克”是科学家,不是本行业专家学者。他的发明本行业专家学者在使用而已,一线菇农也有使用,别强拉硬拽。<br/><br/></p>
双孢菇论坛
发表于 2010-9-16 00:20:0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mkiller</i>在2010-9-16 0:03:16的发言:</b><br/>
<p>理论来源于实践,本身就是一种片面的提法。上面的例子就是很好的回答。</p>
</div><p></p>
理论本身存在!需要发现,需要想象出来,怎么才能想象出来?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食用菌不是原子弹,食用菌就是原子弹!相对论也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来的,当然这个基础不是相对论,是创造相对论温床的理论。不会是天生的吧?前人的理论来自哪里?
zhyj007
发表于 2010-9-16 00:21:1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mkiller</i>在2010-9-16 0:01:39的发言:</b><br/>
<p>我再次强调一下,科学的规模生产是要经历,试验,小试、中试、规模生产。您所说的一线,指的是规模生产。<br/><br/>理论来源于实践,这句话本身就不全面,不科学。如果说来源与劳动就更不科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理论吧?相对论来源于实践了?不是想出来的,算出来的,难道是在原子弹的制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吗?这种例子还很多很多!<br/><br/></p></div>
<p>反方。<br/><br/>你这比喻是以点盖面,以偏概全。<br/>理论来源于实践,可以有无数个例子证明这一点,你也举例说下还有多少这样的例子可以举?<br/></p>
zhyj007
发表于 2010-9-16 00:23:5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mkiller</i>在2010-9-16 0:01:39的发言:</b><br/>
<p>我再次强调一下,科学的规模生产是要经历,试验,小试、中试、规模生产。您所说的一线,指的是规模生产。<br/><br/></p></div>
<p>反方。<br/><br/>请问任何“小试,中试”有专家学者自己完成的吗?</p>
红猴子
发表于 2010-9-16 10:52:45
<p>我是反方:支持一线菇农。观点:第一,现在的菇农已不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了,他们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出菇经验,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创造价值。上次去承德平泉搞调查,发现当地的农民出身的菇农,菌种生产商,他们掌握的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出菇,制菌袋的知识了,他们能智能掌握到如何去复壮菌种,如何去像植物一样给菌种脱毒,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去少用农药,如何生产出来的产品质优,甚至野生驯化工作都能做了。这已经说明,他们已经进化成现代的菇农了。<br/> 第二,科学工作者也有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大部分都在实验室里奋斗,一到种植大棚,场地,根本施展不开拳脚,发挥不了高产优质的作用,不能起到推动作用。<br/> 第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前提条件是科技能够应用到实际中去,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如果科学工作者经过几年的大棚实验研究,能做到真正的高质、高产的出菇,那么从“<font face="Verdana">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真正力量”的意义上来说,他们就已经是现代化生产上的一线菇农了!<br/> 综上三点,一线菇农才是<font face="Verdana">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真正力量</font>!<br/></font></p>
红猴子
发表于 2010-9-16 10:54:26
说明下,我是从事食用菌方面的在读研究生。支持菇农。
wzzz2008
发表于 2010-9-16 11:15:14
<p>支持正方的明显比支持反方的多。本人就支持一下反方吧。<br/> 第一:从技术角度说,实验条件与大规模生产条件是有很大差异的,菇农不可能用专家小试的方法去做生产,专家也不可能像菇农大生产的模式去做技术。就像杂交水稻,试验田条件下可以超过800公斤,而正常生产条件下只有500公斤左右。所以,从技术角度来说,如果说推动食用菌核心技术的进步,那真正力量非专家莫属,但说到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真正的力量还是来自于一线菇农。<br/> 第二:从着眼点角度说,专家追求的是技术和专利,而菇农追求的效益。因而,绝大部分专家不会过多的关注产业的发展。就像前面说的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事实上虎克只是一名制镜师,发明显微镜并将他的发现公布只是为了让他的产品更好卖一点(事实上也确是如此,他本人制造并卖出了几百台显微镜,也算发了一笔小财,但他本人对微生物学的发展却未做出其他贡献,他看到的,只是软木的死细胞的细胞壁罢了),其对微生物发展的贡献也就在于其无意中发明的显微镜第一次让人看到了微观世界罢了。而菇农则不一样,因为种菇就是他们的事业,他们的生存之本,所以,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降低自己的成本,提高自己的产出,进而推动产来的整体进步。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很小但很实用的发明都出自菇农之手而非专家之手的根本原因——因为对菇农来说一个实用的发明就可以为他节省一大笔开支或增加更多的收益,而对专家来说,这些东西在实验室用不上,也不能申报专利也不能使他们获得利益,自然而然就被忽视了。<br/> 第三:从中国的现状和背景来说,目前在中国存在一个普遍问题,那就是核心技术不能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中国在很多领域的研究水平比西方发达国家并不低多少,但在产业化方面却落后很多。我们在60年代就可以人工合成蛋白质,但到现在生物医药领域仍然还在起步阶段;我们在60年代就己经掌握了原子弹氢弹,但我们在核能利用上甚至还不如日本和印度。我们又怎么能保证食用菌产业独独能跳出这个怪圈呢?!<br/> 第四:从产业发展本身来说,所谓的产业发展,指的是一个产业的整体实力与水平,而非某个某几个技术领域或者某个某几个企业某个某几个人的实力与水平。所以,想提高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水平,只有依靠广大菇农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如何提高菇农的整体水平?只有依靠菇农自己的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引进新的人才和技术。<br/> 最后再提一句:本人支持反方,不代表反对正方。我很敬佩那些不辞辛苦在本行来甚至所有行来推广基础技术的专家们,更痛恨那些为了拿到什么项目或基金却不顾实际需要的所谓专家们。希望我们所有的菇农和专家们都能“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即:种菇有余力,就去研究,从而推动食用菌基础技术的进步;研究有余力,则去种菇,从而感受实际生产过程的艰辛与需要,将技术应用于生产。</p>
wzzz2008
发表于 2010-9-16 11:50:42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mkiller</i>在2010-9-15 23:36:47的发言:</b><br/>现代微生物技术是怎么发展起来的,看看微生物学发展的简史:<br/>1673年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为微生物学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时我们才知道了这些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命体。<br/>十九世纪,法国科学家斯巴德发明的巴氏灭菌法,开创了工业灭菌技术的先河。十九世纪还有一个德国的微生物学家科赫,其著名的科赫原则为我们揭开了病原微生物的科学序幕(不然我们还在用阴阳五行指导治病)。<br/>我只能找最重要的讲,有兴趣你可以翻翻《微生物学》,里面有更为详细的发展历史。都是记录了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和实践。应该是没有一线的劳动人民的记载。 </div>
<p>虎克是制镜师,制造显微镜完全是无意之举。其目的也只是为了让他的显微镜更好卖一点而已。所以,如果要将其分类,不应称之为专家,而应属于制镜业里的菇农。只因他的产品让人第一次接触到微观世界,因而青史留名。<br/>巴氏灭菌的发明者是巴斯德而不是斯巴德。巴氏德是一名科学家,确可归入专家一列,但科赫的职业是一名医生,因其自身的工作、聪明才智及努力,才在微生物学中有这样大的成就,后人才将他奉为伟大的科学家。<br/>另外,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中医,并不比西医差。对比一下东西方历史就可以看到:中国的瘟疫(事实上也就是细菌或病毒性传染病)并不比西方的少,但死的人却并不比西方的多,这显然是中医的贡献。03年非典,所有人都在关心非典什么时候结束的时候,中医就首先提出,到夏季气温高的时候就会被控制住,因为这在中医病学上属于“时疫”,只会在特定的季节发生。中医之所以在现在明显不如西医,主要是因为民主斗士鲁迅父亲死于庸医害人而反对中医,而建国前后的XXX奉鲁迅为神明,受其影响在国内推广西医打压中医,进而造成中医断代。</p>
wzzz2008
发表于 2010-9-16 12:03:08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田鸿</i>在2010-8-31 21:35:24的发言:</b><br/>我是正方:没有微生物学家和真菌学家的贡献,食用菌连纯菌种都不可能有,那食用菌栽培就只能真正的靠天吃饭了。没有食用菌基础的生物学研究,科学的栽培配方和栽培工艺就无从谈起;没有真菌学工作者的贡献,杂交育种等新品种选育方法不知道藏身何处。所以,专家学者是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真正力量。 </div>
<p>在微生物学没有出现之前,人们早就在利用微生物了。列文虎克出生于1632年,巴斯德科赫更是19世纪的人,而1800年前的浙江就开始种香菇了。如果说利用微生物物,更是早至5000年前的夏代,那个时候人们就会利用微生物来酿酒了。所以,科学的发展是以大量的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只是对实践过程的总结提高进而再反过来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来检验罢了。没有几千年的总结,就没有这些专家的理论基础。</p>
mmkiller
发表于 2010-9-16 12:09:35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zhyj007</i>在2010-9-16 0:23:51的发言:</b><br/>
<p>反方。<br/><br/>请问任何“小试,中试”有专家学者自己完成的吗?</p></div>
<p>一起完成也要分个先后主次啊。</p>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