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反方,一线栽培者是食用菌产业的实践与参与者,专家学者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但本源动力还是归功于一线栽培者,因为没有他们的参与,或许专家根本不会研究什么高产技术,工厂化技术;专家善于总结归纳这些一线菇农的经验,善于提出新的观点路线,善于著述推广,所以是催化剂。但成果也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一线栽培者的行列。</p></div>
<p>说实话,我对您理解中文的水平和能力真是佩服。但是,文字功夫不是这样玩的。<br/><br/>你说的这些所谓专家的定义,是你一家之言,并不能得到大家共同的认可,甚至广泛的认可都算不上。<br/><br/>《新编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定义专家这个词的,<font face="Verdana">专家:“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或者擅长某项技术的人。”<br/><br/>各位反方辩友,恳请您们把辩题分析清楚了再辨。<br/><br/>按权威的解释,天宇网友在食用菌生产方面是 “有专门研究的人或者擅长某项技术的人”。难道他不是专家吗,007老兄?</font></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zhyj007</i>在2010-9-16 20:13:58的发言:</b><br/>
<p>本人反方。<br/><br/><br/>老专家的贡献很大,我想知道他老人家以及他的团队所种植的水稻能养活多少人?<br/><br/>广大农民应用他老人家的成果种植水稻,增加的产量可以多养活多少亿人口,这又说明了,广大基层劳动者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真正力量,食用菌行业也是如此。</p></div>
<p>这不是扯淡吗?!什么诡辩的逻辑嘛!<br/><br/>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技术方面,技术落后就要挨饿的。<br/><br/>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耕地面积却只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7%,没有袁老的杂交水稻技术,农民照常种水稻,可我们中国人就得饿肚子了。<br/><br/><br/><br/><br/><br/></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zhyj007</i>在2010-9-16 20:19:29的发言:</b><br/>
<p><br/>本人反方。<br/><br/>我已经说过两次了,你所说的发明显微镜的科学家不属于食用菌行业。<br/><br/>他的发明只是被食用菌行业使用而已。专家学者在用,一线菇农也在用。<br/><br/>你不能把行业外的所有专家学者都当成本行业的业内人士。<br/><br/></p></div>
<p>你在前面的帖子里面提到:“你回答下现代微生物技术是从哪发展起来的?”,我回答你现代微生物技术是怎么来的啊,给你老哥讲微生物学的简史,你自己翻翻书啊,那本微生物的书里面讲微生物技术的历史,不提到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呢?!<br/><br/>可是您老哥又扯了,虎克不是食用菌行业的专家,。但人家是微生物方面的专家,至少在那个年代是这样。食用菌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请您最好多学点知识好不好,至少找本微生物的书来翻一翻。不要再说什么虎克是镜片师,镜片师怎么了,镜片师就不可以研究微生物吗?<br/><br/>你说了2次了,是啊,我认真的跟你们解释了很多次了,请你们认真的看看记录好不好?再说你说了3次了,我可管不了了!!!<br/><br/></p> 我就当一回反方吧。<br/>作为食用菌的生产者,他们的种菇热情、生产经验、失败教训都是引领专家学者研究的方向。菇农种菇的热情高涨、面积扩大、规模上升、效益提高,才能有食用菌的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只有达到“三化”,各级政府才能重视食用菌行业,食用菌才能真正达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专家学者也才能有和生产联系紧密的课题去做,才能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因此,一线菇农是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真正力量。
说几句闲话请谅解
<div>我以为这个命题本身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因为市场才是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真正力量——没有需求就不会有产业的发展——市场的拉动使得产业具有无限的动力!</div><div>当然,如果非让这个命题成立——那么,我只能说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他们互相支持共同推动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并且在许多时候是一线的实践者!</div> 人见多,也来凑个热闹。既然是辩论,有命题在,自己选个队伍,论证自己认为对的论点,别给命题挑毛病了。<br/><br/><br/>本人反方(菇农当然站反方了,不存在对专家学者的轻视)<br/><br/>一线菇农是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真正力量。没多少文化,不会说多高深的道理,在我看来,食用菌产业就像一部行进中的汽车。一线菇农就是发动机,专家学者是变速箱,政,府是方向盘。<br/><br/>据说2009年我国食用菌产量是2020万吨,2010年预计2200万吨。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数以千百万计的广大一线菇农一袋一袋用勤劳的双手干出来的。不知道全国食用菌方面的专家学者有多少?不说生产,就是搬,这两千多万吨蘑菇也够这帮老先生们搬一年吧。广大一线菇农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就像一台马力强大的发动机一样,推动食用菌产业这部汽车向前进。<br/><br/>专家学者在产业里像变速箱。食用菌产业年代久远,没有专家的年代也有食用菌的栽培。他们在菇农生产中发现经验不能解决的问题时,用科学来解释,解决。使整个产业发展加速。<br/><br/>大家注意没有,所有汽车都有倒档,这里也不例外。有些极个别的专家学者为了一己私利,为了卖菌种卖药夸大,欺骗,使一线菇农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他们这是给食用菌产业挂倒档。<br/><br/>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掌控着产业的发展方向。<br/><br/><br/>一部车少了哪也跑不快,但是最关键的应该是发动机 吧。<br/><br/>所以,我认为人数众多的一线菇农是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真正力量。<br/> 发动机是核心部件,体积小,但是做功。<br/>车身是外部构架,体积大,承载所有部件。<br/>按这样的比喻,发动机该是专家,菇农应该是车身才对啊,呵呵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mkiller</i>在2010-9-15 22:34:55的发言:</b><br/>发动机是核心部件,体积小,但是做功。<br/>车身是外部构架,体积大,承载所有部件。<br/>按这样的比喻,发动机该是专家,菇农应该是车身才对啊,呵呵 </div>
<p>本人反方。<br/><br/>按照老兄的逻辑,岂不是成了专家学者干活做功,一线菇农撑架子不干活了?那成笑话了。</p> 本人反方:当然没有对专家学者不敬之意。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一线菇农在实践,专家学者不过是把实践经验理论化。
我们不能降低“英雄人物”的作用,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推动社会发展的永远是“人民大众”! <p>既然是比喻,我们先来说说比喻的作用:<br/><br/>大致说来,比喻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br/><br/>我们不能把比喻简单的看成一种生硬的东西。<br/><br/>现代食用菌产业是基于现代微生物技术发展起来的,这些技术和理论哪里来的啊?人类在远古时代就会采集利用食用菌,利用食用菌了,大规模生产食用菌却是进200年的事,体力劳动能转化成先进的生产力吗?<br/><br/>专家学者,既有脑力劳动,也有体力劳动,他们的劳动成果是食用菌产业的基础和原动力,不是发动机是什么?<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