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梁故事会

老梁故事会连载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23 08:21:29 |显示全部楼层
 

1999.8.21、灵宝食用菌研究所  虎头蛇尾遗憾多

    1999年8月份,河南灵宝市供销社主任专程到山西临猗,拜访老梁,聘用老梁为他的顾问,签订了什么合作意向书,发展食用菌产业。

    到9月份,老梁就亲临现场,亲自规划了实验室场地、布局,实验室改建、改造工程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不久,通过老梁的面试,还招收了几位学员,其中就包括高考只差1分落榜的荆高燕,这位荆高燕后来还真的成了老梁的好学生,老梁的外星人就是这位高燕学生给命名的。

    这中间,老梁是经常跑现场,陪同灵宝市主要领导考察、指导当地食用菌生产,当时实际上就是香菇生产。后来,还陪同供销社副主任一块到山东曹县、河南西峡参加食用菌会议,取经交流,学习了新技术,购买了菌种选育和生产的常用设备,到11月初,研究所就正式开展工作了。

    这中间,老梁还将咱家乡的子弟兵推荐来几位,参加研究所的工作。当时的工作内容,一是为生产实际服务,大量生产香菇原种和栽培种,供应农户,二是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我记得新技术有玉米秸秆生产双孢蘑菇,新品种就多了,什么杏鲍菇、大球盖菇、茶树菇等。

    后来,研究所生产的香菇菌种获得了用户的好评,灵宝市食用菌办做了全市香菇菌种的评比, 研究所的菌种质量和活力都是最好的。

    老梁当时对于研究所的工作也倾注了心血,一方面是咱收罗的一些年轻人工作认真负责,有几位大学生,他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充满希望,还有几位是老梁亲自招收或推荐来的,工作的内容也是老梁亲自安排,亲自指导,这也符合咱老梁一贯的作风,就是喜欢有事干、多干事、干成事。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与灵宝市供销社的合作一直是磕磕碰碰,虽然没有影响工作,但每一次见面都少不了低级趣味,就是谈钱的事。原来,供销社袁主任虽然在第一次拜会咱老梁的时候就签订了意向书,但一直没有签订正式的聘用合同,就是旅差费也是能拖就拖,搪塞过去就行。老梁虽然要求不高,但心理上总得过得去。 你旅差费也不给,我自费来当志愿者啊,志愿者也给基本生活费啊!记得有一次,老梁摊牌了,再不给旅差费就不来了,袁主任再三挽留,赶快奉上3000元,一个季度的旅差费。

     其实,这里面是有原因的,供销社根本就没有心思做什么研究、生产菌种之类的,就是想打个牌子,向市里申请经费,这是介绍人段学义告诉我的。后来,市里给的几十万专项经费到账了,老梁的牌子就更没有用了。因此,从2000年4月份以后,旅差费就再也没有了,表面的原因是研究所由一位女副主任管理了,与咱老梁有点交情的袁主任不管了。后来,老梁就不去了,记得袁主任还打过几次电话,要和老梁见见面、叙叙旧,估计还是希望老梁能继续为他们服务,但老梁也想要摆摆架子,就没有去。不过,现在想起来,还是有点后悔,咱内心还是不想离开研究所,离开那些自己倾注了心血的坛坛罐罐,离开那几位培养出来的年轻人。

     不管怎样,我现在还是非常怀念袁主任、郭志明副主任的, 毕竟袁主任不远千里,从山西把自己请过去,毕竟与郭志民副主任在一块度过不少时光,对咱老梁也是尊敬有加的。再说,咱在灵宝市虽然经济上没有什么收入,但总体上收获不小,从香菇菌种生产、选育,到当时的稀有品种的培养、培育都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了经验,丰富了咱的人生。现在如果有机会,咱还真的想再会一下当时的袁主任、郭益民,还有与咱共同度过半年之久的那些年轻人,旧地重游,回忆一番,感慨一番,那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

    2000年春节后,我给袁主任等研究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写了一封信,具体安排了生产,从这封信内,也可看出当时研究所得工作,咱老梁的热情、认真。好在这封信的原件还在咱的电脑内,列出,供参考。其他细节,都在日记内,有兴趣者就慢慢品味吧。


袁主任, 郭主任, 孔忠, 益民, 您们好:

    春节愉快, 给你们拜年. 小米去上班,带去一些资料供参考。 春节前我去灵宝市香菇办, 他们对我们选育生产的菌种评价很高, 他们认为灵宝市15个菌种厂, 我们的质量最好, 以后要由我们来生产供应全市的原种。 他们怀疑科委菌种厂从外地买回来的原种质量不能保证, 带我去看了一下, 所有原种都是从外地出高价购买。科委菌种厂的栽培种接种才几天, 菌丝刚刚吃料, 没有我们的速度快。

    关于我们菌种的生产, 希望尽量能按照我们制定的计划进行. 我一再坚持我们所分离选育的所有母种(包括西峡1号, 朱阳1号, 9608, 939,9015, 以及早熟秋栽品种)要全部尽快生产成原种,这主要出于几点考虑:

      1. 尽量多生产原种, 多生产栽培种多销售, 增加我们当年的经济效益.

      2. 凡大规模的生产供应菌种, 母种要尽量多处来源, 多个品种, 绝对不能使用单一品种.

      3. 所有选育的品种, 今年每个品种要生产至少500个菌袋,进行出菇示范, 为后半年和明年作准备.

      因此, 我希望你们要尽量安排时间将这些母种生产成原种,每种再扩接母种10支,以备后用, 不然的话, 就会耽误一年的生产. 另外, 双孢蘑菇栽培种的生产也一定要安排, 一部分我们用,一部分销售.


     有事电话联系, 其他工作我25号左右过去时再安排.

      谢谢                          梁枝荣   2000.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25 08:27:11 |显示全部楼层
 

2000.5.30、河北基地源远流长   通占元合作延续多年

      1998年元月份,我第一次到河北涞源考察,谈合作,涞源县的基层科技人员刘淇与我的言谈之中,其渴望学习技术,干点实事的心情和精神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1998年在涞源进行了香菇、双孢蘑菇的试验示范,虽然不是很顺利、不是很完美, 但总算是开了现场会,取得了成功。 

    1999年,就大张旗鼓地进行了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的推广工作,虽然有的菇农赔钱,但也有也赚钱,有的种植户产量还很高。这是一项新技术、新成果,当时的县委一把手宋书记对此项目大力支持。1999年冬季,涞源县新成立了食用菌开发公司,有100万元的扶持资金,组织带动群众发展,推动该项目发展。

    2000年的20多户种植户,效果还是有好有坏,但产量还是有的,在夏季高温季节,货源短缺时期,大量的双孢蘑菇源源不断地进入了北京市场,这个影响还是很大的。涞源的双孢蘑菇种植,也名声在外,自然引起了河北省主管食用菌产业农业厅环保站的重视。 2001年,涞源县发动政府各个有关部门投资,又建立了大型的生产示范基地。后来,原食用菌开发公司的总经理刘长海又个人、合股投资,在山洞里种杏鲍菇、双孢蘑菇。我与涞源基地的联系一直延续到2008年,期间发生的有趣、有意义的故事,也会不断讲述。

     2000年春天,河北省农业厅环保站负责该项目的通占元到涞源考察了种植基地,与我结识。当年5月31日,河北衡水市召开双孢蘑菇培训大会,我受环保站的邀请,在大会上做了报告,这是我的记忆中与环保站,以及站长安沫平、通占元的第一次公务活动。后来,我们就酝酿在涞源召开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的成果鉴定会。基础的技术资料当然得我来准备,但整个鉴定会的技术报告和工作报告,都是通占元最后完成的。就这一点我就对他非常佩服,一位非专业人才,能将专业资料写的头头是道,而且涉及到不少原生质体育种技术的内容,这可是专业性很强的理论和技术。由此,我对通占元的才华就有深刻的印象。

     通占元本来是部队的一位团参谋长,转业到农业厅后分配在环保站,按照级别应该是环保站副站长,但可能是没有位置,一直没有副站长的名分,对此,在我们以后的长期交往中,我还真有点忿忿不平,但我只是从通占元的级别和业务水平来分析,官场的内幕咱当然不懂了。

     到2000年7月9日,鉴定会如期召开,自然通过,而且专家评价很高,特别是对于菌种选育部分。8月份,又在环保站的组织下,在涞源举办了全省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的培训班,历时3天,老梁自然是主讲。这次培训班老梁印象最深的是,老梁讲了一句大实话,就是一将成名万骨枯,说食用菌技术飞发展完善,就是来源于无数菇农的汗水、甚至是泪水啊!

     后来,河北省农业厅在新乐创办了河北省食用菌服务中心,老梁也多次受聘讲课,大概在2001年秋天,老梁又临危受命,受聘当任了实际上是总工程师的职责,干了一番既轰轰烈烈、又悲壮可叹的事业。这中间,我和安沫平、通占元前前后后还合伙发表过好几篇学术论文。

     2001年,农业电影制片厂拍摄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的科技片时,环保站自然是协助拍摄单位,通占元、安沫平作为技术指导也参与了拍摄。以后,我作为专家,受邀参加过河北省的多个科研成果的鉴定,参加过多次培训班的讲课任务,参加过多次食用菌方面的标准评审。

     通过涞源基地的发展,老梁与河北农业厅环保站建立了工作的联系, 与站长安沫平,尤其是与主管食用菌项目的通占元建立了多年的友谊,至今印象比较深。我们的合作一直延续到2005年,环保站组建河北省专家委员会时,就再没有邀请老梁参加。 对此,通占元还特意说,我们的专家组都是河北省的,梁博士是中央单位的,来往不方便,我们就不聘请了。其实,老梁内心是清楚的,现在聘请专家也是一种福利待遇、社交关系,肥水不流外人田,河北省有资历、有资格当任专家的很多,何必要聘请外人呢!其实所谓专家就是个招牌、就是走走程序过场,一切都是领导说了算。但不管怎么说,我与环保站通占元、安沫平的几年合作还是充满记忆、留恋与怀念的。

     以后的几天里,我与河北环保站合作多年的一些记忆记录, 也将以讲故事的形式恢复原貌,公诸于世,业内朋友也许能从里面体会一些有用、有益、有趣的东西。

有关日记记载摘录

2000.5.30 下午2时到石家庄, 通占元、安沫平一块到衡水。

5-31 上午第一位发言, 效果一般, 听众乡镇以上干部多。衡水市去年200万平方米, 60%赔钱。原料发酵过头, 技术服务水平太低。自己在会议上强调, 硬件好搞, 软件建设严重滞后,起码要同步进行, 要引进人才, 培训人才, 硬件才能发挥作用, 第一年硬件投资和软件投资要按照6:4 , 起码要占到7:3。

6-26  上午与小高写技术报告,与长海依维柯到石家庄, 宿省农业厅农业宾馆。

6-27  早上通占元来一块早饭, 上午到环保站安沫平等一块谈申请鉴定会.午饭后开车到北京, 卯晓岚文华安等, 写完建议书。

7-10  下午6时到涞源。

7-11  一早鉴定会专家到现场, 上午鉴定会, 对菌种评价高, 鉴定会的几位专家大多没有实际经验, 杨国良有。

7-31   长海商量办玉米秸秆培训班。

8.8   上午与安沫平商量决定培训班通知。

8.9    与长海谈培训。

8-17  一早俊川车到涞源12点。

8-18  上午讲课,  最后结束时废话较多,一将成名万骨枯,没有必要,下午菌种现场观摩。

8-19  上午到北石佛基地, 红泉, 好的出到10斤/平方米, 现在仍在死菇,红泉出得也不多, 下午答疑。

2001.2-21  下午4:00到通占元处,商量他的服务中心如何开展工作,一直到9:30,建议在张家口搞夏季食用菌。

2-22  通占元来聊一会。

3-10   赵来车到万全,通占元和杨国良已经到,通占元谈发展珍稀品种。

3-11   张北,沽源,康保的农业局长等到,谈杏鲍菇,白灵菇示范。

3-12   带通占元,杨国良一块到白水洼看杏鲍菇,白灵菇吊袋出菇,后到上庄家中蘑菇宴招待。

4-3   5点到石家庄,晚上通占元宿一室,谈聘用事。

4-4   早饭后,环保站办公室,谈发表文章事。

5-11   上午讲课,海阔天空,大到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宇宙,小到香菇孢子,由动物,植物,菌物,三者的关系,讲到人类来源于天外文明,下午回答问题。这里有的杏鲍菇出菇后,就地埋入土中,有大量出菇,冷库内已经摆放20000袋,预期难料。食用菌研究所承包生产的杏鲍菇菌袋已经污染20%,估计要达到50%以上。

5-12  上午65位学员实习,组织分离和菌袋生产,下午与通占元一块到菌袋承包生产的地方看一看,污染严重,发菌方法和场地有问题,晚上9:30通占元和杨国良送到火车站。

5-23   晚上到新乐,饭后睡陋室,硬板床,休息不好。

5-24  下午按照电脑投影授课,下午讲了按照商业化栽培程度食药用菌的分类和开发前景,很多人感兴趣。

5-27  经营部车拉上添加剂母体,下午到新乐,晚上经石家庄回北京。

6-23  晚上农业厅杨、李厅长等一块吃饭,中心已经正式批准。

6-24  上午到新乐,菌袋灾难性的污染。

6-26  下午5点通占元一块到新乐,菌袋污染惨不忍睹。

7-25   11点依维柯,到新乐1点,看来冷库内出菇有很多问题,没有搞得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25 08:28:25 |显示全部楼层
 

2000.6.9、老百姓种菇技术难  顺口溜宣传来推广

      从1998年开始,在河北的涞源、河南的三门峡、山西的忻州大同山阴等地推广双孢蘑菇的种植,指导群众用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在生产实践中体会到,种蘑菇和种庄稼、种蔬菜完全是两码事,老百姓掌握技术难。双孢蘑菇栽培技术环节又特别多,老百姓在种植过程中,不一定那个环节出问题,整个生产过程中,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前功尽弃,解决问题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一不注意就会出现新的问题。为了老百姓印象深,易懂、好记,在总结老百姓的生产实践中,针对常见的问题,我就琢磨编写了北方双孢蘑菇栽培的顺口溜,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对于普及技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顺口溜的总结编写,表面上看是2000年在涞源的一次农民讲课中产生,但实际上是建立在几年的基层调查、指导生产中,是好多技术人员、干部和群众的点滴积累。

    北方双孢蘑菇夏季栽培管理顺口溜

   2000.6.9 下午准备明天菇农技术座谈会. 将管理的关键地方编成顺口溜:

1、菌种培养    

要想蘑菇夺高产

菌丝体培养是关键;

原料发酵是基础,

菌种质量最当先;

管理用心有保障,

掌握技术更保险.


双孢蘑菇菌丝体,

生性奇特要牢记;

低温不怕怕高温,

干旱不怕拍水淹;

通风不怕怕气闷,

杂菌不怕怕病虫.

干不死, 能淹死;

冻不死, 能热死;

风吹不死能闷死,

杂菌不死虫咬死.


2、原料发酵:

     原料发酵最重要,

     科学配方不可少;

     合理用水是关键,

     牢记要点不蛮干.

     预湿堆料要湿透,

     翻堆看料少量调;

     床面灌水要过量,

     进料偏干不心慌.

3、播种发菌:

     二次发酵料疏松,

     撒播穴播混合用;

     覆膜发菌不能省,

     5 天揭膜看菌种;

     揭膜覆膜交替用,

     菌丝满面要通风;

     地沟灌水喷大水,

     保湿调温促菌丝;

     料层变成菌丝层,

     撬料喷雾覆土层.


4、覆土养菌:

     覆土一定提前备,

     太阳暴晒杀虫害;

     配料备齐就堆制,

     消毒杀虫别忘记;

     过筛分成粗细土,

     药味散尽才可覆;

     粗土先覆先喷水,

     再覆细土即调水;

     两天之内如下雨,

     土层湿透即停水。

     地沟走道喷大水,

     保湿调温促菌丝;

     18天左右大通风,

     表层偏干不要急;

     菇蕾冒出心欢喜,

     少量多次喷雾水.


5、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要心细,

     看菇喷水要牢记;

     菇多菇少没菇蕾,

     喷多喷少不喷水;

     下午采菇晚喷水,

     早晨采后再喷水;

     喷水过后大通气,

     菇面风干再封闭;

     菇潮间隙要停水,

     养菌3 天不心急;

     用药杀虫好时机,

     抓住时机别麻痹。


(注:顺口溜技术主要针对当年北方夏季大棚内栽培双孢蘑菇而言,现在看来比较土,这是针对当时老百姓种菇而编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24 17:26:54 |显示全部楼层
 

2000.5.20、热衷白灵杏鲍生产  宣传组织扩展货源

    本世纪初,白灵菇、杏鲍菇是市场上热销的珍稀食用菌品种。小宋在市场最前沿,当然对市场信息最敏感。 在他的影响下,老梁从1999年就开始探讨白灵菇、杏鲍菇的栽培技术,一直到2003年,这两种珍稀品种的工艺技术就没有什么神秘可言了。 2005年,河南张振喜教授还专门与我讨论编写了白灵菇的高产栽培技术一书,里面的内容都是来自于生产实践,是第一手的技术资料,货真价实的指导生产的技术书籍,但并没有出版。事情就是这样,我们在生产基层整天劳作的科技工作者,看重的是实践效果,对名气看得很淡,因为我们的生存是靠生产、靠市场啊。倒是那些在书斋、在高层中的名人权威对于名气很看重,因为他们要靠官场、靠政府啊

     这里讲得有点跑题,上面说到小宋出于组织货源扩大销售的目的,我们整天东奔西跑发展杏鲍菇白灵菇生产,当然走的地方多,见的生产实践多,自然就能感悟总结出好的技术,从下面的日记记载中,也可看到我们在杏鲍菇、白灵菇技术的发展中,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那段历史,也发现总结了一些实用技术。

2000.5.20  涞源, 下午到山洞看了, 通风干燥,应该可以生产白灵菇出菇. 晚上小宋谈要拉来菌袋。

2001.5.28  到大钟寺,小宋到了石景山山洞内,从滦县拉来出过一潮菇的杏鲍菇菌袋来出菇。

5.29  小宋车来,到石景山首钢山洞,滦县出一潮菇的杏鲍菇菌袋6万袋,洞内15度,估计浸水后能出,但通风是个问题,平菇菇柄长,通风不良,废菌袋发酵后装的鸡腿菇很好。

6.20  饭后到大钟寺,小宋讲通县有冷库内出白灵菇。

7.3  山西曹和沁源郝主任来,小宋来给出杏鲍菇包销价格表。

7.7  11点30,小宋带蓟县人来,后一块蓟县,冷库内生产白灵菇,室温18,子实体稀疏,柄长,有绿霉污染,有菌蝇发生,架上卧袋墙式出菇,袋温估计在22度,通风不够,建议多少通室内循环风,少通室外交换风,白天室内循环,半夜后室外交换,据说每天一个冷库是6000立方,电费600元,一个重要的启发是菌袋菌丝长满后,冷库内室温降低至0度,冷刺激原基生产,据说有的原基出现扭结,这样避免了菌皮的形成,如果成功,可能解决白灵菇地产,出菇迟的问题,天热,小宋晚上9点多送回到上庄。

10.14  11时赶到大钟寺,中午小宋郝主任一块吃饭,谈山西杏鲍菇来北京销售,7天后大批杏鲍菇送到北京,每天1000斤。

11.27  上午到新乐菇农处看杏鲍菇出菇,第一潮出得多,健壮,白灵菇覆土出得也很多,晚上8:30到大钟寺。

2002.1.10   张北,晚上小宋来,谈到滦南今年白灵菇出菇效果好,同宿一室聊天到12点,要用半地下菇棚,要用地沟生产。

1.11  上午小宋谈要吸引人来张北种杏鲍菇10万袋。

4.21 上午到大钟寺,宋谈他要改变经营方向,不能再农贸市场与小贩斤斤计较了。要自己搞公司,搞中高档的。谈山东白灵菇和杏鲍菇,地面竖栽,菌袋之间填实土壤,将下半截塑料袋割去。宋讲,产量均在0.8斤每斤料。高产,完全脱袋易污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24 17:27:26 |显示全部楼层

2000.5.23、新乐基地工厂化生产试验  改造冷库搞生产举步维艰

     近几年,我在多个场合、多篇文章中,一再宣称这样一种观点,现在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必定要向两极分化,一是向工厂化方向发展,一是向野生化发展。也就是说,要不向洋的方向,要不向土的方向,不土不洋、半土不洋注定不会日久天长。

     所谓工厂化就是标准化,就是食用菌需要什么条件,你就给它什么条件,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完全标准化地提供;所谓野生化就是自然界有什么条件就利用什么条件,近似于野生状态的生长出菇。当然,工厂化和野生化的产品质量是不同的,工厂化的产品是标准化的品质,大小、颜色、形状,完全是按照生产者的意愿长成的;野生化的就是野生状态的,是蘑菇在原生态的环境中,按照蘑菇本身的意愿长成,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野生产品。

      今天讲这个故事,就是想要刨根问底、忆苦思源。其实,工厂化就一定要标准化的原始理念,就是产生在新乐食用菌服务中心生产基地,就是产生在那里的几次考察和生产会诊中。第一次是在2000年5月24日,我应邀讲完课后,顺便到生产出菇车间看看,当时基地将旧有的冷库略加改造,进行杏鲍菇的工厂化出菇管理。但冷库内的杏鲍菇菌袋虽然有大量原基产生,但分化不成菇蕾,没有菌盖形成。后来分析,就是培养环境没有达到工厂化、也就是没有达到标准化的要求。我在前几日 3.57、 讲课指导滦南行, 经典妙语感悟深,的故事里,曾提到过,“菌丝体和子实体:低温刺激,产生原基;通风增氧,形成菇蕾;控温控湿湿,发育成子实体”。这是菌丝体转化发育成子实体的几个阶段,菌丝体扭结成原基,需要低温刺激;原基分化成菇蕾,需要温差刺激,光照、通风;菇蕾发育成子实体,需要控温控湿,通风光照。但新乐生产基地的出菇车间,根本没有达到这个条件。只是有几台制冷机就想随意调控杏鲍菇的生长发育,注定是要失败的。从当年的日记了,也可看到当时老梁的认识,虽然没有达到现在的水平,但起码思路是准确的。

     6月24日,25日, 7月25日几次受邀考察、会诊了菌袋生产现场,也是同样的问题,既然在密封的环境中培养菌袋,这个密封的环境就必须能够随心所欲的控制、调控。 也就是,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必须能够根据需要调控,但当时冷库改造的发菌室根本达不到这个标准,也就是达不到标准化的水平,因此注定是要失败的,而且失败的很惨、惨不忍睹。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新乐的这一段活动中,也成就了与好朋友杨国良教授的一段合作佳话。当时,他是坐镇的总工程师,这样的条件,把他老兄整得够苦,条件就是那样的条件,就是神仙坐镇也无济于事。我虽然是临时请来帮忙的,但杨教授总是虚心请教老梁、虚心听取老梁的分析,老梁也虚心学习杨教授条理分明、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们两位是互相吹捧、互相启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当然,我们也摸索完成了工厂化生产的原始经验积累。

     新乐基地的发展,当然后来还有许多故事,可这次就是老梁受苦受累了。当年杨国良教授急流勇退,咱老梁在他老兄的极力推荐与纵容之下,接了他的班。后来,虽然在工厂化探索上,咱没有走他的老路,但在河北高寒地区夏季出菇的问题上,也经受了磨难,留下了遗憾。

     下面,是当年日记的真实记载,因为当时问题严重、事关重大,因此日记记载比较详细,而且,也顺便记载了天津蓟县一个冷库培育白灵菇的考察情况,也一并列出,供感兴趣者参考。这也许是2000年初期,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摸索阶段,也真是前人的磨难给后人指出了方向啊!

2000.5.23   晚上到新乐,饭后睡陋室,硬板床,休息不好。

5-24  下午讲了食药用菌的分类和开发前景,很多人感兴趣。冷库内大量杏鲍菇原基发生,但分化不成菇蕾,没有菌盖形成。分析,通风不够,温差没有,光照不强。建议,每天通风10小时,每天开一次制冷机,室温10-22度,袋温要在14-18度之间。原来每天开4次,室温从15-20度,可袋温是17-18度。25瓦的电灯1立方内的光度为100勒克斯,杏鲍菇菇蕾分化需要1000勒克斯,光照显然不够。自己这次来发现冷库内原基不分化,提出的建议,杨国良,赵国兴等认为有道理。

6-23 晚上农业厅杨李厅长等一块吃饭,中心已经正式批准。

6-24  上午到新乐,菌袋灾难性的污染,平均70%。接种,发菌温度高,菌种本身有污染,冷库内湿度大,发菌室气温28度,袋温30度。下午开会讨论如何解决。

6-26   下午5点通占元一块到新乐,冷库内菌袋绿霉袋温30度,正常菌袋温22袋,室温控制在18度,显然温度太高,菌袋内产生蛆,磷化铝熏蒸菌蝇没有死,通风采取了内外交换,室下降快,电费一天200元,太高,应采用加强循环风,室温降低到12度,袋温在16度。

7-7  11点30,小宋带蓟县人来,后一块蓟县,冷库内生产白灵菇,室温18,子实体稀疏,柄长,有绿霉污染,有菌蝇发生,架上卧袋墙式出菇,袋温估计在22度,通风不够。建议多通室内循环风,少通室外交换风,白天室内循环,半夜后室外交换。据说每天一个冷库是6000立方,电费600元。一个重要的启发是菌袋菌丝长满后,冷库内室温降低至0度,冷刺激原基生产,据说有的原基出现扭结,这样避免了菌皮的形成,如果成功,可能解决白灵菇低产,出菇迟的问题,天热,小宋晚上9点多送回到上庄。

7-25   11点依维柯,到新乐1点,简单饭后,看菌袋污染40%,污染袋料倒出重新装袋,效果很差,发菌很慢,考虑料的密度加大,不透所造成。冷库杏鲍菇有子实体,但子实体有的菌盖处发黄,萎缩,室温16-20度,袋温20-22度,杨国良认为是湿度太低,太干,我认为是袋温没有温差,袋温太高。菌袋陆续有绿霉污染的出现,已经有25%的坏掉,看来冷库内出菇有很多问题,没有搞得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26 17:44:00 |显示全部楼层
 

2000.7.18、黑龙江达州种双孢  李彦增被荐当顾问

2000年春天,黑龙江省农委的张处长通过中科集团的副总崔华明,邀请我们去考察,发展食用菌项目。当年的4月初,我们一行4人,赴黑龙江、大庆市实地考察, 黑土地的肥沃, 玉米秸秆的丰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里发展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000年7月份,大同市召开了现场会,其中的双孢蘑菇现场自然吸引了众多的目光,黑龙江省的有关领导也来参会。会后,召开了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的技术鉴定会,当时,老梁的顶头上司张喜群总经理也作为专家参加,亲自见识了这项技术。会后,黑龙江就邀请老梁去发展双孢蘑菇,可惜当时,在山西、北京已经忙得不可开交,老梁就推荐李彦增负责黑龙江的项目。 7月18日,我们再次赶赴黑龙江的大庆市,这次除有李彦增同行外,还带了他的一位技术员王刚林。

现场考察后,我们确定了栽培技术方案,具体有李彦增的操作,我也放心,以后就很少过问这个项目。最近要总结这段历史,还特意打电话问了李彦增,得知,当年技术还比较成功,一直搞了两年,以后就由当地发展了。

    这个项目的来龙去脉,老梁的参与见证,在日记里有详细记载。 现在回味梳理一下,也是李彦增在北方食用菌发展中干过的一件好事。

2000.3.20   上午到公司,张总要自己到黑龙江考察, 定下4月初去。

4.3    早5.:30到京, 下午张喜群, 张明, 崔华明一块17次赴哈尔滨.

4.4   早7时到, 黑龙江省农委张处长一块早饭后, 一块到其农场。 黑土地名副其实, 黑油油的土地, 颗粒结构的土壤, 成堆米黄色的玉米秸秆。 后高速直达大庆, 下午一块谈了玉米秸秆种双孢蘑菇和菌种技术等。

4.5  早5时醒来, 5:15分太阳冒出地平线, 记日记。上午一路返回, 看了果园, 成堆保存新鲜的玉米秸秆印象特深,发展双孢蘑菇得天独厚。

7.17   公司见张喜群谈话, 谈到大庆。

7.18   下午 3:30赶到北京站, 崔华明, 张喜群, 李彦增,王钢林等. 一块赴大庆。

7.19   6点到大庆, 安大市南来乡张书记等接到南来乡, 小雨中看了规划中的菇棚, 菌种站和个体户,下午自己和李彦增等制定实施方案.

7.20   上午自己向所谓的董事会报告方案。下午消磨。

7.21   上午与小侯大谈养生之道, 消磨时间, 化解情绪.午饭后, 张处长送, 途经大庆全市, 地大人少, 市中心有第一口油井悠闲地转动,到让湖路车站, 待4个小时, 7点赴通辽

7.22    凌晨2点到通辽, 大平原, 秋风吹。到菇业科技示范园,福建菌草技术员.去年全部玉米芯香菇, 产量可以, 菌肉太疏松,1.5斤料, 出1.2斤鲜菇。下午6点火车。此行是应马惠莹总经理邀请,顺路来访。

7.25  下午李彦增和黑龙江的王志富来,一块到天安门, 到火车站, 硬座返忻。

7.27  午饭后从宁武返回忻州,黑龙江王志富发添加剂等。

7.28  下午6点到南郊区政府,到小南头送下王志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26 17:48:54 |显示全部楼层
 

2000.7.31、双孢蘑菇姬松茸试验栽培  鲜玉米秆做原料效果可以

    北方发展双孢蘑菇种植,主要原料是玉米秸秆、玉米芯。尤其是当年秋天玉米秸秆收获后,再发酵播种,出菇期就到了1月份、2月份了,就是全年最冷的时候。因此,秋天玉米秸秆一收获就发酵,赶时间、抢速度,就非常重要。试验示范用新鲜玉米秸秆种植双孢蘑菇就是白水洼基地的第一个试验示范项目。同时,试验了用栽培双孢蘑菇的原料、工艺栽培了姬松茸,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年8月份已经有了新鲜玉米秸秆,就是收获糯玉米的秸秆。试验的过程、记录、结果,都在当年的日记里,这里摘录有关记录,从中也可看到原始的技术资料,试验结果,有兴趣者慢慢推敲、琢磨,收益更大、更多。

   试验结果表明,新鲜玉米秸秆种植双孢蘑菇、姬松茸技术比较成功,与用干玉米秸秆的最大区别就是石灰粉增加用量,一般加到4%左右, 发酵时加水自然比较少,当然也是要在建堆时,要加到过量,有水分空出为止。

2000.7.31   6点起床, 安排米克晒秸秆, 预湿牛粪等, 发酵剂加大米糠等预发。

8.9  一早与小米和小吴安排建堆, 发酵剂预发5天, 翻堆一次, 已经升温, 青玉米秆预湿堆制, 已经升温, 白色菌类很多。 如果成功, 玉米秆不必晒干即可使用, 可大大提前秋后的玉米秆发酵时间, 底层一层空心砖, 上面堆制。

8-22  张明车到上庄, 原料发酵可以, 但粪的比例大。

8-28  原料发酵温度难以升高, 牛粪已经腐熟, 又加的太多, 玉米秸秆太少, 又是青鲜的里边水份大,难以发酵升温,青鲜玉米秆一定要切碎成碎片。

9-10  上午播种, 原料经过二次发酵, 虽然温度没有上去, 45-50度, 但是时间达一个星期,效果应该好,一天播种。

9-12   10号下种的已经明显萌发吃料, 效果好, 原料二次发酵时间长可能是原因。

9-13 一早与小米老蒋安排收割玉米, 发酵原料, 再种两个大棚的双孢蘑菇。

9-21  下午到上庄基地, 下种的双孢蘑菇已经基本发满菌丝。

9-23   安排示范棚双孢蘑菇覆土。

9-25   下午安排杂草浸泡准备发酵播种, 栽培双孢蘑菇。

10-7  双孢蘑菇已经开始露头。

10-9  青草建堆后升温, 安排翻堆,玉米秸秆铡草机铡碎。

10-15  青草发酵, 第2次翻堆后升温到70度以上, 预堆没有升温, 可能是没有可溶性糖类,建堆后也升温到70以上。铺床, 氨味重, 要抖松散发废气,此次青草发酵可能时间太短, 少翻一次, 看下种后菌丝萌发吃料情况即可知道。 示范棚双孢蘑菇边缘出得很多, 但是均是成簇, 没有单生, 可能是牛粪太多, 营养过甚。

10-16  昨天示范棚料面喷水, 今天料面上已经有小菇蕾冒出, 料面已经5天不喷水。

10-24   双孢蘑菇大批出, 簇生严重, 粪太多, 营养过甚? 青草发酵欠, 气温低, 下种7天菌丝刚吃料。

10-28  青鲜玉米秆预湿后, 温度升到60度, 3天后下降, 今天建堆。

4-16  一天电脑准备,福州会议论文,新鲜玉米秸秆和冷凉地区发展。

6-3  6点回到基地,东棚内美味蘑菇已经出菇,菇型圆整,雪白,姬松茸已经出菇是从边缘先出的。

6-21  姬松茸走道旁出得多,美味蘑菇,病虫害少,乳白色,园整,晚上回上庄,带一箱大肥菇菌种。

7-30  下午到基地东棚内,姬松茸菌畦俩侧出得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26 09:10:29 |显示全部楼层
 

2000.7.11、涞源双孢大发展  技术成熟有亮点

     涞源双孢蘑菇的发展,经过1998年的试验示范,1999年的普及推广,到2000年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大张旗鼓地发展,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当年7月份,河北省科技局在涞源组织了国内专家,进行了技术鉴定,获得了专家的好评,尤其是对于菌种活力、菌种选育技术给予很高的评价。

      涞源2000年的双孢蘑菇发展,确有许多亮点,如县委一把手宋书记的鼎力支持,亲自编写了发展双孢蘑菇的打油诗;老梁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北方双孢蘑菇技术的顺口溜,与涞源的技术人员一道总结了北方双孢蘑菇的的种植方案。美中不足的是当时带动老百姓发展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一套高效的管理制度,使当时的大好局面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

   下面,将当时日记记载的亮点与不足摘录出来,供后人总结:

1、2000年,涞源大力发展双孢蘑菇种植,得力于县领导的鼎力支持,县里给专项资金10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组织带动农户发展。

涞源宋书记双孢蘑菇种植打油诗,为发展双孢蘑菇宣传鼓动:

          双孢蘑菇真不赖,

          温度十八长得快;

          每日喷两水,

          一日两次摘;

          户均种一亩,

          收入一万块;

          大家都种双孢菇,

          保你发财富得快.

2、技术上与当地技术人员总结出了北方双孢蘑菇种植模式:

  (1)春夏季栽培模式: 涞源3-4月份发酵, 4-5月下种, 5月份1-20号覆土, 6月份初出菇, 到7月20号出完3潮菇. 8月20-9月20完全出完. 菌种1-3月份生产.

  (2)夏秋季栽培模式: 5月20-6月1号发酵, 6月20-7月10号下种, 8月10-20号左右出菇, 11月份出完.菌种生产:4-5月份生产; 4月份母种, 4月份20- 5月份1号原种, 5月15-6月份1号栽培种.

3、  生态杀虫剂菇虫敌的研发

4、有的农户产量较高

    2000.5.23:去年秋天下种,覆土,今年5月1号开始出菇。到今天已经出700斤/93平米,子实体成簇密集,产量很高。下午县长来,看了很满意。

    2000.6.7  带内黄, 孙春华等一块到南韩村, 小雨中, 满床一片雪白的蘑菇。 孙春华说, 还没有见过这样的出菇情况, 原料完全是玉米秸秆, 20厘米长, 菌丝好。 但是覆土内没有加添加剂, 菇质没有去年的硬,有的菌膜显现的早。后到下北头菇质好, 不开伞, 玉米秸秆加20%的杂草。

5、总结了双孢蘑菇栽培管理顺口溜

   2000.6.9 下午准备明天菇农座谈会. 将管理的关键地方编成顺口溜:

6、河北省科技厅召开技术鉴定会    

   2000.7.11  一早鉴定会专家到刘克勤家, 鸡粪土, 出菇多, 到红泉, 纯玉米秆, 开始出, 艾河出菇稀疏。上午鉴定会, 对菌种评价高, 下午旅游, 自己太累没有去。 鉴定会的几位专家大多没有实际经验,杨国良有.

7、龙头企业管理美中不足:

   (1)2000.3.17  火车到涞源, 正大规模地生产蘑菇菌种, 污染率30%, 主要是人员操作问题, 原种预处理有问题, 菌种萌发吃料, 生长旺盛.  

    (2)2000.4.16 小庭一块到涞源, 长海去参加辛县双孢蘑菇会议。菌种现场一派混乱, 失去管理, 接种室内培养了大量杂菌, 菌种污染50%, 擅自改用聚丙烯袋, 污染估计在70%以上, 污染几乎全部是料表面开始, 接种时感染, 接种环境感染; 有的快长满时感染, 估计是培养环境杂菌太多而造成。安排改进, 全部消毒, 菌种袋薄膜覆盖熏蒸消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25 12:22:17 |显示全部楼层
 

2000.7.7、技术方案轻车熟路  山阴基地胸有成竹

    从1998年到2000年,在河北涞源、山西忻州、大同、河南新郑市等地进行了玉米秸秆、玉米芯栽培双孢蘑菇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普及工作,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已经成熟,老梁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0年7月6日,好朋友郭有世邀请老梁,到山西北部的山阴县马营庄乡考察,洽谈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等合作事项时,老梁就是胸有成竹、轻车熟路了。

   当时,有山阴的几位合伙成立了公司,在东沙堆建立基地,要做龙头企业,组织带动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具体公司的组织机构、内部关系,老梁也一直不很清楚,但这也无关大局,咱老梁就是搞技术的,咱只负责技术工作,至于管理之类的,咱就不多过问,好在有好朋友郭有世也是公司的股东,咱听他的就是了。与几位股东见面谈过以后,就根据他们的意图,立马制定了有关技术方案,这几年搞的就是这些工作,而且大同、忻州基地的生产刚刚结束,气候与山阴也非常近似。     

    下面是当时制定的三个技术方案,从中也可体会出当年老梁工作的热情、干劲。第二天,7月7号,就是大同市召开的全国夏季食用菌观摩研讨会,老梁还是主要的组织者和参加者啊!

1、山阴县食用菌菌种站筹备生产日程

2、山阴县双孢蘑菇生产示范日程

3、山阴县40000平方米双孢蘑菇基地建设日程

     这些技术方案的具体落实情况,咱后面的故事里会一一提到,应该说第一和第二个方案都实现了,只是时间要顺后推迟数月,第三个方案也部分实现了,就是后来推广普及的没有那么多的面积,后来,朔州市还给了20万的专项资金。双孢蘑菇的示范、推广还是基本上按照老梁制定的技术方案实施了。以后出点问题的是,杏鲍菇的示范栽培,主要是对山阴气候还不是十分了解,原来山阴的夏季高温也是非常可怕的,试图利用山阴高寒冷凉气候,在夏季栽培杏鲍菇可以说是失败的。

当年日记记载:

2000.7.5  郭有世来电,明天要来接到山阴食用菌培训。

7-6   中午1:30到达山阴县马营庄乡, 乡村集贸, 小饭店。省农科院吴定国指导平菇, 经验不足。 设计菌种厂,宿岱岳镇煤海宾馆, 谈聘用合同, 计划搞双孢蘑菇等, 王柏松老师年老唠叨。

7-7  一早重新起草聘用合同和生产计划如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25 12:24:53 |显示全部楼层

2000.7.9、人间世事是非多  上帝眷恋咱老梁

     现在互联网的信息时代,什么事情都可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随意在搜狗内输入“三门峡段学义”就可以看到2004年8月份期间,网络、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关于河南三门峡天麻骗局的报道。闹的沸沸扬扬,最后段学义被判15年徒刑,三门峡的食用菌产业也跌入冰点。 

     咱今天要讲的是,报道里面提到的几位主人公,曾与老梁有过一段密切的交往,老梁在三门峡市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工作。天麻骗局报道里的许多人名、地名老梁也非常熟悉。 令人惊叹惊奇的是,天麻骗局发生在2000年8月至2004年期间,也就是在2000年7月份以后,老梁在三门峡的工作就戛然而止,老梁就再没有去过三门峡,好像是冥冥之中,要保护老梁似的;还有更值得惊叹的是,也就是在2000年7月8号,老梁与老段最后一次见面,老段提出邀请老梁加入他的公司,每年5000元的顾问费,只是在需要时,去讲讲课之类的。但鬼使神差,老梁竟然没有答应,这倒不是老梁有先见之明,实在是老梁的本性使然,当时段经理主要搞的是天麻,药用菌,老梁虽然理论上懂, 但没有实践经验,自感主宰不了天麻产业,心上不踏实,因此就婉拒了。

    当然,还可以假设, 如果老梁当时答应了,肯定会给他提提醒、把把关,他也许不至于走到犯法的道路上去。

    当然这里还有一件遗憾的事, 就是大同的食用菌项目,在1999年夏天,咱老梁也推荐老段来承包,但阴阳差错,老段没有承包成。如果当年老段来承包大同的香菇生产,他就没有时间与精力搞他的天麻产业了,也就不会有15年的牢狱之灾了。

    我这里讲这个故事,一方面是说上帝总在眷恋咱老梁,总在关键时刻,老梁能来个华丽转身,不去沾染那些是是非非;再一方面,咱也替好朋友段学义深感遗憾。在我长达几年的交往中,老段还是有真才实学的,他的香菇技术绝对不是骗人的。对于天麻的技术,起码比老梁要懂得多,当然后来的发展,老梁就一点不清楚了,我想他的技术也不是一点不懂,也不是成心要骗人的,其中是否还发生了什么,咱们也不知道,只有老段知道,咱现在只能听法律的裁判了。

    下面,是与段学义几年交往中的记载, 咱今天曝光,也没有别的意思,也不是想为咱昔日好友翻案,咱也翻不了啊!也不是想为咱昔日好友鸣冤叫屈,咱也不知道真实案情啊!咱就是想还原一下历史,品味一下咱老梁的丰富人生,感慨一下老梁的幸运人生,当然也为咱昔日好友多蹇的命运惋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