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6.8、上庄农场建基地 来龙去脉很清晰
北京海淀区山后的上庄镇,现在是老梁北京的定居之地,也与咱发展食用菌事业有关。 20年前的上庄乡,就是北京西郊农场所在地,早在99年6月份,就有中科集团的朋友张明介绍到上庄农场考察过,农场也有搞双孢蘑菇的意向。 到2000年5月9日,张明朋友又带我第二次上庄之行,与农场的书记场长一块吃饭,确定到涞源考察后实施。 7月中旬,上庄农场白水洼分场,也叫三分场,个人承包人叫蒋桂康的,亲自来中关村,与老梁谈定签订了聘用合同。这样经过一年的酝酿,上庄农场白水洼分场的食用菌项目基地就尘埃落定了。
后来,逐步了解了详情,三分场占地260亩,蒋桂康和一位叫李侬的一块承包30年,里面建了大棚,要发展食用菌生产。蒋桂康、李侬都是地道的北京人士,蒋桂康文化不高,但初步接触颇有江湖意气,李侬是正宗的大学毕业,资金有所积累,事业有所成就,颇有修养,颇有素质。二位结合到一块,也是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吧!老蒋在前线具体管理,李侬在后面出谋划策。据说,后来二位闹的不能见面,不亦乐乎,就是后话了。老梁不了解内情,也不想了解,咱这里只讲咱有关的故事。
从当年的8月1号,老梁就派了自己的部下,开始发酵原料,准备双孢蘑菇种植,按照咱的计划、方案按部就班地开始工作了。没有想到,后来,李侬与中科集团最高领导挂上了钩,8月23号,合伙成立了中科大地食用菌公司,老梁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中科集团派驻基地的代表,技术人员。身份变了,原来是以个人身份受聘于白水洼农场的,现在是中科集团派驻农场的。不管身份如何变,发展白水洼基地的技术方案、技术工作还是按照老梁的思路来的。
实实在在地回忆,当时的条件还确实不错,咱老梁已经有十年的实践经历,积累的经验也多了,想干事要干事的想法也多了。当时,要开展的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就有:新鲜玉米秸秆发酵种植双孢蘑菇,稀有品种杏鲍菇、白灵菇、茶树菇、姬松茸、草菇、大球盖菇的栽培示范,还有大量的香菇菌种生产、供应基层基地的任务。这些试验示范的工作,可以说每一件都有有趣的故事,都包含有原始的技术积累和技术含量,在以后的故事里咱会一件一件细讲。
当年基地董事长李侬还是有想法、有抱负的,而且李侬文化水平,个人素质也高,基地又是与咱中科集团合办的,老梁开始也是豪情满怀,又进入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又开创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咱竭尽全力,把咱多年积聚的人脉、人气都往这里介绍,多年培养的技术员、在家乡临时招聘的年轻人都往这里收罗,一时间,白水洼基地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鼎盛时期,年轻的技术人员就有十几位,老梁还建立了学习制度,每天晚上集中讲课,定期考试,还真想把这里发展成咱后半生的归属之地。 当年9月份,就在上庄镇家园小区买下了固定住宅,就在这里安家落户了。当然,人算不如天算,后来,上庄基地的发展,不是老梁能控制的,三国四方,几位老总各有各的打算,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老梁无所适从。最后也只能是随波逐流、顺其自然,抱着自己劳作成才、丰富人生的理念不得不又开始周游列国去了。
白水洼基地后来一蹶不振,逐步冷落。到2007年,老梁也试图重返故地,重整旗鼓,这里毕竟留下了自己一段激情燃烧的记忆。2007年,咱又与老蒋签订了合作创办食用菌育种中心的协议,并且投入了资金、派来了技术员,要回报老关系、重整老基地。 无奈当时的主持人蒋桂康,已经不是昔日的蒋桂康了,老梁的一万元投入后,老蒋就暴露了其真实意图,根本就没有打算正儿八经地搞什么育种中心,只是忽悠老梁的前期资金,补他的窟窿去了。对此,老梁也没有在意,毕竟,在那里咱也得到过,就算是补报老蒋以前的知遇之恩吧。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老蒋同志费尽心机、操劳过度、心机劳累, 2008年春天突发心肌梗塞,不幸英年早逝了。
白水洼基地,老梁前前后后工作一年,试验示范工作做的不少,记忆中有趣的事、有趣的人不少,有必要一件一件交待清楚,后人也许有所裨益。
从日记记载中,还可以引申出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就是现在做的很大的北京蓝波公司,也在上庄乡,与白水洼相距不远。当年2001年,刚起步,请老梁去咨询,老梁给出的主意是只能卖菇,不能种菇。后来,蓝波公司还与白水洼基地打过官司,就是白水洼给蓝波加工的菌袋没有完成,造成蓝波公司的损失,官司好像是白水洼输了,将蓝波公司的生产定金退了回去。这里感慨的是蓝波公司现在已经发展成京城有名的蘑菇大企业,而白水洼的食用菌生产早已经销声匿迹、烟消云散了。
从日记记载中,也可看到早在2000年,咱就认识到公司要搞工厂化生产,大棚种植只能农民搞,公司搞大棚种植是没有出路、发展不起来的。
部分日记摘录:
1999.6.8 上午到公司,张明来,一块到西北郊上庄农场,定下搞双孢蘑菇示范。
2000.5-9 上午张明来一块到上庄, 农场的书记等一块吃饭, 要到涞源考察后再确定方案。
7-17 下午张明来, 叫来上庄乡的人来,蒋桂康, 基本商定聘用合同。
7-18 上午打印了聘用合同, 磨蹭到11点, 张明来。
7-23 下午上庄乡蒋、李、王来, 一块到上庄乡三分场, 260亩, 围墙, 大棚正在搞, 私人企业, 签订聘用合同。
7-30 带米克7点到, 老蒋晚上招待,他要自己技术生产安排作主。
7-31 6点起床, 安排米克晒秸秆, 预湿牛粪等, 发酵剂加大米糠等预发。
8-23 上午到中科集团崔华明处, 张喜群谈上庄事, 下午他们开董事会。
8-24 上午到崔华明处, 老蒋, 张喜群一块商量一年的经营目标。
9-21 中午赶到中科大厦, 午饭座谈, 姚淑先, 杨国良,河南科学院生物所的几位谈组合公司上市。
9-23 安排示范棚双孢蘑菇覆土。中午小米高燕到, 下午安排她们生产试管培养基, 准备接种。
9-25 上午到上庄交房款, 给钥匙8401。
10-8 上午李侬等所有董事到会,张喜群要自己在实验室搞研究,自己发言, 他们是舵手, 我是水手, 李侬指明公司发展的方向, 自己的责任是拼命划船到达彼岸。
10-25 晚上6点回基地, 李侬在, 谈话, 希望自己不要多出去,他要发展, 以后要搞深加工冬虫夏草等。
10-26 晚上给学员开会, 讲多干, 多看, 多想, 多记, 多抄.
10.27 预湿后, 温度升到60度, 3天后下降,今天建堆。 上庄基地也应该搞成工厂化, 不能搞大棚生产, 投资不少, 是农民式的生产, 出不了精品。
12-19 上午老蒋一块讨论食用菌栽培盒的设计,下午安排到月底每天生产2000瓶菌种,每天有上夜班的。
12-20 1.8 中午李侬来,谈到要技术资料,李志忠回来,晚上布置学员写技术操作规程。
12-3 上午到基地,学员全来,整理菌种,晚上开会布置2月份生产任务,生产香菇菌袋为主。
2001.2.4 晚上又一场中雪,一天小雪没有停,老蒋谈今年基建,要搞高标准培养室,投资10万元。
2-10 上午回到基地,晚上李侬开会,要加强管理,要求自己搞几个新品种,要研究新的,生产靠老蒋和小李,
3-12 带通占元,杨国良一块到白水洼看杏胞菇,白灵菇吊袋出菇,后到上庄家中蘑菇宴。
4-1 隔天菌种和杏胞菇菌袋生产,晚上辅导学员学习,草腐菌和木腐菌概念,10种菌的生物学和栽培技术。
4-13 晚饭后回基地,学员学习,稀有品种试验方案,安排小侯准备种植大球盖菇,草菇,邢路提出要回去。
5-18 1:30回到基地,李侬谈到要成立生物技术公司。晚上公司一块吃饭,算是公司正式开业。
6-22 下午车已经来李侬叫住四人开会,对自己出外干什么干涉。
7-30 上午回基地,老蒋,商量下一步如何搞,自己当技术顾问,没有兴趣和能力独挡一度。后东小营张明介绍的老常来,一块到他处看,已经在建大棚准备搞食用菌,老蒋提出给他加工20万袋杏胞菇,白灵菇菌袋,生产双胞菇原料。
7-31 进一步与老蒋沟通,强调自己只搞技术。
这是很好实战记录。对行业从业者大有启发。
发布者 坚强的创业者的思维与足迹 2011-01-09 18:28
天地棋局, 众生若子。 往来为利, 吹毛求疵。 机关老蒋, 不过如斯。人生如梦, 一至如此。未若老梁,春蚕吐丝。谋利当世, 泽蒙后者。老蒋已足? 老梁不齿。 午夜梦回, 不尽嘘唏。
发布者 Hunter2011-01-10 09:10
究竟是科学家,留言太深奥,还需反复品味啊!
发布者 菌类专家论坛 2011-01-10 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