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8.26、李彦增总结香菇技术 梁枝荣反思大同项目
为了准备2000年夏季北方食用菌现场观摩研讨会,3月16日, 我与李彦增讨论总结了大同项目实施中的香菇技术问题。
1999年9月10号左右生产母种, 从许昌带来. 087, 856等, 是从菇农处采集子实体组织分离得到的菌种, 菌号不详.
9月20-30生产原种, 麦粒100斤, 碳酸钙1, 蔗糖1, 石灰1浸泡, 0.3香菇宝
10月20-12月栽培种, 木屑80, 麸皮15, 碳酸钙1, 香菇宝0.5. 20万瓶, 0.1%污染
12月2号开始菌袋生产, 到1月底生产30万袋. 2月15号开始到3月15号生产到80万袋.污染率0.1%, 报废率0.01%; 配方: 木屑70, 麸皮15, 玉米芯15, 石膏1,香菇宝0.7, 防霉剂固体0.35%, 水剂0.75%; 半生料栽培, 短时灭菌, 100度保持2-3小时.
生产组织形式: 3统1分, 统一生产菌袋, 统一技术管理, 统一收购加工, 分散到户出菇管理
出菇模式: 日光温室层架立体培育夏季花菇, 出菇时间4月-10月份,
技工贸集约化组织生产, 产供销一条龙配套服务
有科学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 聘请中国科学院知名食用菌专家梁枝荣高级工程师为高级技术顾问, 策划生产总体技术方案, 组织形式和发展规划, 聘请技术服务单位和邀请产品包销加工单位. 与河南许昌食用菌有限公司签订技术承包合同, 技术承包菌袋生产和出菇管理.
菌袋生产采取工厂化生产形式, 以乡村组织劳动力生产, 分散到户出菇管理
所有香菇产品由有经销加工出口能力的公司承担, 与福建屏南香菇保鲜厂签订包销合同。
当年李彦增制定执行的技术方案并无不妥之处,并且在7月8日的大会上进行了交流,获得了大会的好评。
但实际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表面上好评如潮,可实际上是暗流涌动。就在大同香菇项目尘埃落定之际,梁教授肯定不能回避,当年9月18日,我参加了大同香菇项目的总结会议,下面是当年会议上及时的现场记载:
2000. 9.18 一早6:30出发到大同小南头,上午开会总结今年工作。自己总结公司有三大失误: 没有建立菌种选育生产中心, 没有培训出自己的技术人员, 没有组织自己的销售队伍。效果不理想的直接原因有4条: 菌种不对路, 生产不及时, 错过合适的生产日期; 销售被动; 管理水平低, 浪费大, 成本高。 下午看今年生产的香菇原种,生长不正常, 上部的老化, 下部没有长满。
在总结会上河南许昌来的马经理谈: 他来到大同是3月下旬, 当时建议不要生产18万菌袋, 到5月份气温在30度以上, 后来18万菌袋大部分污染、坏掉, 表面原因是没有即时翻袋,但大同5月份后气温急速回升是主要原因。
4-5月份开始菇质好, 7月份停止出菇一个月. 每天喷水降温。 8月10号开始出菇, 出菇量减少, 质量不高菇形不好,大部分是高温下转色, 瘤状物不多。 第一潮养分水份足, 很难现场花菇, 疏蕾太多, 极大浪费。5月中下旬, 有的出第2潮, 花菇较多. 避棚期间, 没有保湿, 太干。 因此第一次注水不能太多. 只能补充少量水份恢复.注水方式不适合补充养分。
总结会后, 我在反思,大同项目领导重视,组织严密,技术承包方基本技术尚可。表面上也是轰轰烈烈,风风光光,可为什么实际效果并不好。除了上面总结的几条外,我感到大同花香菇基地最大的失误,就在于产品定位不准。
当年生产全过程的日记记载:
1999.8.26 早上张主任电话,大同定下搞香菇了。
9.29 下午到小南头村委,李彦增正组织生产香菇原种,小麦粒加木屑等。石灰水煮沸小麦。
9.30 下午雨中开现场会,张主任重点是香菇,双孢菇准备明年春天再搞。
11.13 李强车来接到小南头,栽培种已经大规模生产,一天1万瓶,100多人,生产条件进展可以,管理有序,技术没有问题,菌种瓶棉花塞,瓶内表面料干燥,地下洒水也解决不了问题,座谈时,自己一是灭菌大棚内用塑膜覆盖灭菌,接种,培养,二是要试验示范玉米芯栽培,柠条栽培,要用本地原料。
11.14 张国伟一块早饭,要他把大规模生产的经验总结,设备研究,形成一套目前生产条件下的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管理和设备,以后的重点就是菌种体系化,生产规模化,管理现代企业化,后出租一块到小南头,李彦增处拿试管培养基,告诉他玉米芯发酵料栽培香菇的方案。
12.2 上午到小南头,开始装袋,第一天,比较混乱,进了不少装袋机,不能用,大棚内修了水泥池,完全没有按照自己的设计用来塑料密闭灭菌,进了防杂剂,成本提高,心中不快。张国伟到河北拉木屑。
2000.2.13 早晨给李彦增打电话, 知道他昨天晚上到大同. 他要自己拉菌袋过去, 买的菌袋没有发回来。
2.14 上午李强乡长过来,菌袋场最早的已经有菇蕾出现, 大棚内搭架准备出菇, 污染的很少, 分析:气候, 菌种用组织分离的, 原种用麦粒菌种, 栽培种没有老化.晚上给李彦增的技术人员讲课.
2.15 上午到大棚内观察了放置10天后接种的菌袋, 也开始吃料萌发, 没有发现污染的.
3.15 上午到南郊科委, 见张主任和周区长, 谈召开全国会议。
3.16 早上与李彦增谈小南头工厂化夏季花菇的材料.
4.7上午小南头菌袋正在逐步上架, 有的刚开始发菌, 刺孔, 有的出开袋菇, 畸形, 不成型. 老百姓怀疑能赚钱吗. 提出开袋后,换上外袋. 估计浸水一次后才有等内菇.
6.18 张国伟来, 小南头出得菇还可以, 质量太差, 等内花菇3%, 簇生的多, 品种一定要换.
7.8 上午开大会,自己技术主报告,效果还可以,只是越讲越快。 下午参观,小雨中. 双孢蘑菇质量高, 香菇出得少。
7.9 上午主持技术交流, 刘棋李彦增主发言。
7.13 上午到小南头, 后张主任周区长来, 菌袋要停止出菇, 子实体生长太快, 质量差, 要修眠20天. 下午李彦增来拿走88支香菇菌种.
9.5 6点出发到大同, 张国伟来, 谈公司收入50万元, 投资350万元.
9.6 下午到小南头, 菌袋出菇很少. 几个问题: 品种不太好, 菇形不好, 菇形小; 菌丝发育不好, 没有起泡, 可能与低温培养有关, 可能与加防霉剂有关. 一个菌袋现在出菇不到半斤. 今年出不完, 到明年也出不到1斤. 配料木屑占到60%, 是花菇的配方, 品种是早熟品种. 建议今年不大规模生产菌袋.
9.18 一早6:30出发到大同小南头,上午开会总结今年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