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梁故事会

老梁故事会连载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17 08:43:16 |显示全部楼层

1997.5.5、牢骚怨气也无妨  抒发情感利健康

     话说中国科学院百泰生物技术公司与遵化市北方食用菌集团公司合作的项目,北方花香菇立体栽培技术研究,经过多半年的操作进行,到1997年4月份,就开始出菇了。 这个期间,我经常到现场观察出菇情况,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总结北方花菇的培养和出菇条件,这在当年的日记里均有详细记载。 4月26号,我们在赵主任家,一块商量了筹备鉴定会的有关事项, 5月12日,确定了鉴定会召开的具体日期。

     5月29日,来自北京、山西、河南的专家集中在河北遵化,按部就班地完成了鉴定会。 行内都有不成文的潜规则,一般鉴定会只要筹备召开,都会通过的,毕竟邀请的都是行业内的熟人、朋友,在鉴定会上提点意见,把把关,也是小骂大帮忙,这些潜规则不用明说,大家都心知肚明。

     但就在今天总结这一段历史,编写今天的故事时,发现了我日记记载中当时的几处牢骚怨气,记在日记里,应该是属于私密、隐私,起码当时是不想让人知道的。但今天,我考虑再三,还是要公开曝光,因为这几处记载毕竟是代表了15年前我的真实思想,如果是按照现在的认知,也许就不会有那样的牢骚怨气了。

     如日记内所记载,其中之一是在5月25号的日记里,感慨自己在遵化辛苦奔波一年, 对当地技术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但能否得到承认不得而知; 另一处牢骚是在5月28号的日记内,就是看到鉴定会材料上将自己排在最后,不理解。但这两件事,只是在日记里有所记载,当时、以后也一直没有跟赵主任提起过,也没有跟遵化的任何人提起过,也没有影响自己在遵化一如既往的工作。

     15年过去了,昔日牢骚怨气仅是历史记载罢了。你老梁的功劳承认了又能怎么样,你老梁按照常规排在第二又能怎么样,一切都是风吹云散,顺其自然为好。现在能坐到这里回顾总结这丰富多彩的一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读了万卷书,走了万里路,做了万件事,结识了万种人,这是多么辉煌的人生之路啊!洞察了世事真情,看透了人间红尘, 这又是多么的大彻大悟啊!现在能心平气和地坐在这里指点人生迷津,笑看世事风云,这是多么的人生满足啊! 现在能达到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的境界,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故事写完了,故事的原定标题是“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可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著名诗篇啊! 写到这里忽然又想到了他老人家的著名屁话,有屁就放,有屎就拉。 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那可是真理的顶峰,一句顶一万句啊! 老梁这里仔细琢磨,还真的有点道理,有屁就放,有屎就拉,就是排除体内废气废物,有利身体健康啊!这牢骚怨气是心理的废气废物,有牢骚就发,有怨气就放,有利于精神健康啊! 看来这“牢骚太盛防肠断”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了,看来伟大领袖也有前言不搭后语的时候,故将本故事会的原定标题改成现在的“牢骚怨气也无妨   抒发情感利健康”了。   

当年有关日记摘录记载

1997.4.25  晚6时到遵化北方公司。小袋脱袋注水,菇蕾多,花菇不多,有的小菇蕾死,大袋一潮菇后不出了。晚上饭后困极而睡到3点。

4.26  4时起床考虑花菇发展事,上午细致地观察研究出菇情况。保温保湿催蕾与通风出花菇的矛盾;保温保湿催蕾与防止绿霉污染的矛盾;故粗放管理不行。修眠一冬天的大袋,现温度回升,已恢复生长,脱袋注水的堆在一起,产生绿霉。小菇蕾通风干死。

      晚上赵建荣家,商量鉴定会事。

5.11  小宋来,饭后出发,7时到遵化北方公司,路厂长在。

5.12  大袋大部分发满,气温高的起泡,气温低的没起泡。泡里是盘状菌丝体,泡表面裂开,里边可有原基形成,有的发育成菇蕾,有的仅是裂开,外界条件影响。注水后,没有起泡的菇蕾也不少。定下鉴定会月底开。

5.13  5时起床进大棚观察,起泡的菇蕾长的快,没有起泡的长的慢。晚上回到中关村。

5.14  7.30到科峰公寓会杨经理,饭后夏利到科技情报所查新,操作人员不熟练。 

5.25    8时多到北方公司。路厂长说,不能大通风,小菇吹死;不能卷草帘,菇蕾晒死;又说前两天下雨,故花菇不多。10时到赵建荣处,中午饭后到苏家蛙。上午陈尚海菌袋水分合适,污染率低,与去年大不一样,自己来遵化对当地技术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但得到承认很难。

5.28   下午5时到遵化招待所,困极,身体感到不适。饭后到北方公司看了一下,大棚内一个花菇也没有。管理是主要原因,近三天下雨也是原因。薄膜没揭起,晚上草帘没卷起降温。到杨经理办公室拿资料,发现鉴定材料上自己排名到最后,不满情绪,身体更感不适,但坚持写下鉴定意见稿。

5.29   上午赵建荣讲课题来龙去脉,自己讲技术报告。10时参观现场,后讨论,下午宣读通过。唐山市科委对资料不全等问题,尖锐批评。会后,其他人到清东陵,自己到北方公司,仔细观察分析,总结。观察中发现不起泡的也出菇,似乎对出菇影响不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17 08:46:52 |显示全部楼层

1997.5.17、女医生种蘑菇精神感人  重情义共患难印象很深

     在1997年到1998年种香菇的热潮中,卷入其中的有很多单位和个人,其中印象深的还有我太太的朋友,代县医院的妇科医生张月梅,后来的医院副院长。月梅的先生是交警队的领导,妇唱夫和,当然也得陪太太种香菇,操持劳累了。月梅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山西医科大学毕业,当然素质高。她误入种香菇的苦差,肯定是受我太太的蛊惑,老同学、老朋友,既然介绍,肯定是好事。 我事后分析,可能对咱老梁印象也不错,而且信任有加,毕竟咱头上有海外博士留学归来的光环,而且,有过来往,咱也是谦恭有礼、诚实可靠啊。在一年的合作种香菇中,一直对咱老梁尊重有加,虽然,在菌袋生产过程中,销售过程中,自然有经济来往,钱币交道,但也没有留下什么意见。

     种香菇,做菌袋,就是农民干也是苦营生,更何况是妇科医生月梅,交警队长。但既然上了贼船,也无可奈何,夫妇两人,也只能全力以赴,忻州代县来回奔波。毕竟是有素质、有文化的人才,就是这等苦差事,他们也干得不错。最后生产的香菇菌袋老梁基地全部回收,因为他们的精神实在是感动人,而且朋友的友情重如山,不能因为些许如粪土的金钱把朋友的友情断送。从日记记载中,老梁看到,当时,结算菌袋款,多给朋友1600元。最后,好像买了新路基地一些菌袋款也没有结算,再见面也不好意思提起了。

     好朋友另一件让我感动的记忆,是1998年3月初,我们从河南泌阳参加全国香菇会议后,火车上拥挤不堪,插足之地都没有,好朋友排队几个小时,好不容易买到一张卧铺票,还让给老梁,至今回忆起来,还是甜美的回忆甜蜜的歌,朋友的友情重如山啊!

     好朋友夫妇,已经多年没有见面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为朋友干事认真、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当然也为自己忽悠误导朋友上了这种蘑菇苦差事的贼船,而心有歉意。不过,等有机会见了朋友,谈起来,也别有趣味,毕竟是参与过、经历过、也算是丰富人生吧。

1997.5-17  代县月梅一家来,代县酒厂搞。

6-1  忻州饭店2楼小会议室,月梅等近20人与张振喜李彦增座谈。

6-15  下午代县月梅来拉菌种、菌袋等。

6-25  上午代县月梅家,酒厂生产,已生产俩灶,今天接种。

6-27  上午月梅送回秀丽,她的22菌袋3.2-5自己包销。

7-10  月梅来电话,第6灶全部污染毛霉。后去新路叫上国强到代县解决污染和试用新方法。

7-12  月梅来电污染损失大,嘱停产一月。

8-9   代县月梅在家等。饭后,到新路拉菌种和菌袋,五台保花一块去。

8-12  一早代县月梅来,一块到太原,金融大厦送刘。  

8-17  下午月梅来拉菌种,小庭又回家,9点到代县。

8-18  饭后,小任来,农大毕业,一块到酒厂。菌袋长满的接种口周围起原基,嘱刺孔增氧。留下金针菇母种。5点火车返忻。

9-2  月梅爱人车接到代县刺孔后生长加快,接种箱污染50,原因菌种?下午又到十里铺,杨书记组织农民座谈。计划种金针菇。天冷。

9-3  月梅爱人地窖中2月菌袋杂菌没有长,可香菇菌丝也没有长,接种口原基圈,缺氧。上午月梅爱人来忻开会的车回忻。月梅爱人在家等,带金针菇菌种。

9-8  3点多到代县,月梅讲定4元一个花菇袋, 金针菇1.2/个。5时返忻。

9-28   代县月梅拉来1600菌袋。

10-12   下午月梅送来4000菌袋。

10-19   代县月梅爱人送来5人学习。

10-24   -3-12度,代县三人离去,生气。

11-12   月梅车顺道发10箱金针菇到北京,后与小于买铁炉等。

12-9   下午月梅来拿走21500,多拿1600元。

1998.  3.4  在驻马店上火车,遇到代县的月梅等,侥幸挤上车,拥挤不堪。无插足之地。到郑州,月梅买下卧铺票。

3.22   上午小宋从大同来,月梅从代县来。

4.6   上午月梅爱人带走30瓶原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17 08:48:17 |显示全部楼层

1997.5.22、遵化兴隆进进出出  总结提高香菇技术

     1996年5月22日,与丰源菇行小宋初访遵化,与北方食用菌集团赵建荣总经理签订了合作协议,后来,又被遵化市市长聘任为遵化市长期的技术顾问。 

    在以后的数年内,遵化兴隆进进出出达几十次之多。参加过多次遵化全市的食用菌动员大会,主讲过多次香菇技术培训班,访问、考察、指导了遵化、兴隆无数的菇厂、菇农,见证了遵化香菇生产发展中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也共享了每一项进步发展的喜悦,完成了北方花香菇栽培的成果鉴定,主持了全国第一部北方香菇标准的审定,主持了北方香菇产业化成果鉴定。    

      上述在原始的日记里,都有详细的记载。现将有关记载摘录,有兴趣者可参阅、琢磨,从中可以有许多意外的惊喜,因为很多原始的技术突破、原始的技术进步,就是在那当时看似无意的点滴记载之中。

96.5.22  遵化已下午5时。北方食用菌集团赵建荣总经理、贾乡长、付市长。贷款扶持,规模大。

5-23  上午与赵经理谈合作,北方花菇技术示范。下午与厂长路金宏聊天这样大规模生产肯定赔钱。去年30万袋,在山洞越夏琏孢霉污染严重。晚上赵总合作同意,要先到泌阳考察。

5-24   一早5时,赵一块吉普车返京,到食用菌协会,知花菇已搞一年多,北方没有。下午带赵见曹

5-25  9时出发,10时慢车到兴隆,左战起租车接。私人投资菇场。晚上困极而睡。

5-26  菇场在两山之间,青山绿水,风景如画。正生产菌袋,料内加3%多菌灵,1%磷酸二氢钾,建议去掉,大棚加小棚出菇,同意搞花菇,供应1万瓶菌种。下午小巴到兴隆,慢车返京。

6-15  下午大巴到遵化。

6-16  上午孙付市长、农委主任来谈报告会目的,解决领导市场问题,群众技术问题。自己感到这种大会形式效果很难保证。晚上新店子来人,已生产10万袋。陈尚海个体生产,福建人技术员,水分太大。

6-17  大礼堂作报告,搞政治运动的方式搞香菇生产。

6-18  下午到兴隆,兴隆左战起个人投资,小子庄和伙房子自然村,小盆地。风光秀丽。说菌种定金大生产时给,菌袋已停止生产。

6-19  一早过路车到兴隆转火车,中午到京。

7-11 小雨,一早5:30到汽车站,去承德小巴,9时到承德,下午4时到兴隆,大巴到小子庄,10万代,脱袋上架,转色,但没有菇蕾,开袋后半月,注水,2天后菇蕾,冷刺激的效果,正好这几天气温下降。

7-12  4时起床记日记,晨曦中窗外青山的轮廓清晰可见,美丽悦目,鸡鸣清脆悦耳,一派山村气息。6时到菇场,菌袋含水量50%,感染少。原基裂开,裂开处有的形成小黑点,进尔发育成菇蕾。但大部分形不成菇蕾。可其组织已是子实体肉质。部分原基分化不成菇蕾原因何在。此处菌袋开袋后开袋菇不见,气温高是原因。育水分含量低也有关系。故注水后即有菇蕾出现。

   饭后大巴到遵化。

7-13  一早遵化镇张家窑张书记来,到陈尚海处,菌袋含水量高,菌丝长满即有菇蕾。下午到张家窑菌袋场,水分大,后到新店子食用菌厂,水分大,长的慢,晚上回宾馆已10时,写聘用合同。

7-14  一早到北方食用菌厂,原种已从北京小宋处拉回。均是早熟品种,故已有原基。上午返回宾馆新店子来签了协议。

7-15  上午离开遵化,大巴返京。   

9-18   八王坟大巴到遵化,大袋已开始生产。乡政府明天到泌阳参观,小宋带路。

9-19 下午张耀林、陈尚海来接,到张家窑,1万袋开袋,出菇很多。大棚双层架,没小棚。

9-20  一早摩托车到陈尚海处,平菇不发菌,香菇旧料,没加石灰粉,水分太大。后乘出租到新店子西北宅。与张厂长谈菌种生产,晚上宿办公室,摘抄沈阳北方香菇会议资料到12时,3时又抄。

9-21 上午到新店子镇,中午镇长请客。下午袁厂长送到北方公司门口。北方大袋18日接种已开始萌发。

9-22  一早起来场内转几圈,上午中巴返京。  

10-6  大巴3时到达北方公司。大袋发菌正常,10%红霉污染,套袋内水气所致。晚熟品种241,4月接种,8月袋内转色,9月底脱袋、排架三天后才现蕾。菇性园整,无畸型。气温骤降,晚上7度。

10-7  3月底-9月初生产222万,好袋9万,坏掉7万,7月份生产的50%污染掉。晚上到一武警院内看,小饭店饭后,唱歌,效果不好。

10-8  4时起床记日记,上午赵经理一块到新店子大棚无小棚,转色浅,菌皮薄。张家窑头潮菇出完,等浸水后再出。陈尚海处,平菇袋水分大的刺孔效果可以。    11时大巴返京。 

10-10  晚上赵建荣从遵化来,到北沙滩与卯晓岚一块吃饭。晚上宿办公室。

10-11  上午力学所遵化市座谈会,聘为科技顾问。下午小宋处,赵建荣拉走350菌种。

10-12 11时到遵化北方公司。菌袋正常。下午到小子庄,左战起到北戴河收菇。大部分菌袋注水3-4次,出菇1斤,可再浸水2次,出到11.2-1.5左右。据东营汪说高温不能注水,能造成菌丝死亡。返回北京。 

11-1  午饭后到遵化,7时宿兴华酒店,晚上张家窑张书记来谈白蘑菇。

11-2 一早新店子袁张二位厂长来,出菇有问题。4月份生产的菌袋,转色可以,袋内转色,但有的平板、硬,有的起泡较多,但开袋后一直不出菇,出一些菇蕾也不长,菇盖极易脱落,浸水后,原基多,小菇蕾多,不长。晚饭后送回兴华酒店。下午给菇农讲管理。晚上张书记来谈白蘑菇。

11-3  8:30张书记来,协议给他们, 不置可否。到北方公司,赵经理等到下面巡查。大袋生产结束, 2.2万。除前期脱袋刺孔污染严重,其余污染不高。午饭后返京。

11-19  下午到遵化宿兴华酒店。晚上张书记请客。

11-20  出租到袁厂长家,浸水处理后,温度太低,未出菇。中午潘李二位镇长来,情绪不高。下午袁张一块到小子庄。菌种老化,多数出菇,菌种接种口污染绿霉。晚上宿燕都宾馆,张书记来,谈意向要到山西学蘑菇菌种。

11-21  一早赵经理一块到北方,大袋有的长满,原基出现。小袋带袋出菇,出的多,有的形成花菇。下午到新店子,给菇农放录像,讲了几句。关键是场里没效益。晚上宿袁厂长家。

11-22  到北方,路厂长说自己带来的菌种发菌快,象平菇。大袋有组织状原基,接种口尤甚,通气不良造成。中午大连搞香菇出口的杜经理一块午饭。晚上赵经理家吃饭,饭后舞厅尽情唱歌。

11-23 上午顺道堡子店粮库,大棚内几千袋,早熟品种,脱袋出菇多,菇质不好。下午到京。

12-19 下午到遵化,5:30到北方,独自一人宿场内小屋。

12-20  北方总经理换成杨国才。饭后公交车到市外贸,赵建荣因病未见。又公交车到思恭庄,步行2公里到食用菌厂。天冷,出菇不多。夜宿袁厂长家。

12-21 上午公交车到北方,高主任、老魏正好到。中午乡贾书记热情款待。午饭后到赵建荣家。

1997-1-4  下午到了遵化北方公司,与杨经理谈此次目的形成一个正式合作协议,自己用最新的技术为公司服务。

1-5  棚内0度,大袋大多数发满,接种口长出的菇大、畸形。135菌种10月18日出菇,到1月5日已出1200斤,7000袋。晚上尹付乡长陪吃,不谈如何合作。

1-6  饭后,赵经理带车来接到外贸,见外贸局局长,要聘用自己。饭后,返京。路滑车慢。到公司已9点。

1-16  下午到遵化。商业宾馆。

1-17 上午遵化市食用菌会议,孟凯发言,年近80,思路清晰, 好评。晚上与赵经理的开发公司签订协议聘用合同。遵化市领导年轻,思维活跃,搞经济有一套。 

3-7 下午大巴,5时到北方。杨经理、尹乡长、贾书记热情。花菇已出,温度一回升就出。

3-8  北方菌种生产问题多,工人偷懒。上午到乡下,一户菇农冬天浸水,菌袋烂掉,低温不能浸水。另一户没浸水,保温,一冬天出0.6斤,本钱收回。晚上尹乡长家中请客,村干部多喝酒。9时多告辞回公司,10时多左战起开车来。他说要去山西带菌种。晚上与路宿一室。

3-9  早7时杨经理陪同到蓟县,一直等到11时小宋来到县政府开发办,谈白蘑菇生产。

3-29 下午5时到达遵化北方公司。塑料棚不揭膜,卷帘增温催蕾效果好。

3-30 路厂长陪同上午到左战起处。菌袋改用滴灌而不用快速注水法,输液管插入菌袋。去年冬天大袋污染。今年春天菌种污染70%。4时返回。晚饭坚持一点不吃,才把胃口调整过来。

3-31  早6时准备发言稿,标题是:北方花菇生产的兴起和发展前景,副题是中国花菇生产中心将历史性的向北方转移,北方人民将面临一次快速致富的机遇。给50个菇农作报告。下午转了苏家蛙,去年赔钱。新店子换了厂长,打破自己的计划。遵化市今年新技术不能推广示范了。

4-1 一晚睡的断断续续,5时起床,准备报告。阴雨天,讲了技术简单,管理细致。是各乡镇干部,电视台的。下午赵杨一块到科委拿项目报告书。

4-2   6:30独自等车,7时破旧大巴,天冷,一路忍耐到京  

4-25  晚6时到北方公司。小袋脱袋注水,菇蕾多,花菇不多,有的小菇蕾死。大袋一潮菇后不出了。晚上饭后困极而睡到3点。

4-26  上午细致地观察研究出菇情况。保温保湿催蕾与通风出花菇的矛盾;保温保湿催蕾与防止绿霉污染的矛盾;故粗放管理不行。修眠一冬天的大袋,现温度回升,已恢复生长,脱袋注水的堆在一起,产生绿霉。小菇蕾通风干死。上午兴隆左战起来,要申请花菇生产科研费,路上撞一村民,赔了800元。从新路带去的原种接上长的很好。晚上赵建荣家,商量鉴定会事。

4-27 4时起床记日记,带上8个菌袋大门口等汽车,11点到京,晚上返忻。 

5-11  河南贾身茂上午来,他谈枝条菌种要发透,不然接种后不萌发。小宋来。饭后出发7时到遵化北方公司,路厂长在。

5-12  大袋大部分发满,气温高的起泡,气温低的没起泡。泡里是盘状菌丝体,泡表面裂开,里边可有原基形成,有的发育成菇蕾,有的仅是裂开,外界条件影响。注水后,没有起泡的菇蕾也不少。定下鉴定会月底开。

5-13  5时起床进大棚观察,起泡的菇蕾长的快,没有起泡的长的慢。9时出发,经清东陵,几个农户在生产,到蓟县11时,杨经理陪一天。

5-14  杨经理,饭后夏利到科技情报所查新 

5-20  晚9时到达遵化,到北方10点。

5-21 一早观察分析出菇情况。8时到赵建荣处,开一综合服务处。9时到丰润,10转大巴,返京到西站,买下203次到太原的票。睡一晚。

5-22  到深圳考察

5-24  午饭时,王连生流露对去遵化不感兴趣。到马兰峪,走错路。因修路。几经周折,费尽担心到北方7时,贾书记喜欢结交权势,陪同。晚上宿招待所。

5-25  早6时起床,街上转几圈。路边早饭后,8时多到北方。路说,不能大通风,小菇吹死。不能卷草帘,菇蕾晒死。又说前两天下雨,故花菇不多。10时到赵建荣处。自己反思:含而不露更轻松,蓄而不发更有力。中午饭后苏家蛙。上午陈尚海菌袋水分合适,污染率低,与去年大不一样,自己来遵化对当地技术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但得到承认很难。

     下午3时起身,温与自己冒雨下车,出租回公司。 

5-28 一早赶回公司,张振喜、李炎增、贾身茂三等已在等。12时赵建荣来。所有人出发,中午三河吃饭,5时到遵化招待所,饭后,困极,身体感到不适。饭后到北方公司看了一下。大棚内一个花菇也没有。XXX故意是主要原因,近三天下雨也是原因。薄膜没揭起。

5-29  早饭后请贾身茂为鉴定委员会秘书长,起草鉴定意见,上午赵建荣讲课题来龙去脉,自己讲技术报告。10时参观现场,后讨论。下午宣读通过。唐山市科委对资料不全有问题,尖锐批评。会后,其他人到清东陵,自己到北方,仔细观察,不起泡的也出菇,似乎影响不大。

5-30  早上俩粒绋派酸后出发。9时到蓟县闻经理菇场,菌袋坏掉的40%,水分大、接种孔太小太浅菌种不着料。后到蓟县修复的长城、太平寨游览。午饭没吃,唱几首歌反而精神多了,也许注意力转移。6时到京,王江下车,卯晓岚送回,9时小巴到西站带张振喜、李彦增一块到忻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17 08:48:38 |显示全部楼层

1997.5.28、辗转冀晋传经送宝  义务宣传老梁感动

     1997年春天,老梁应张振喜老师、李彦增邀请到豫西、许昌考察指导一番。来而不往非礼也,当年夏天,张老师、李彦增也应我的邀请,到河北遵化、山西忻州我的生产基地考察、指导。当年张老师、李彦增的遵化、忻州之行完全是出于宣传推广河南花香菇新技术,并没有直接的经济目的,给老梁留下了一丝歉意。

     后来到1999年,在我的推荐下,李彦增到山西大同承包香菇菌袋生产,干了一番大事业,经济上、名声上大获全胜,也算是对李彦增当年辛苦的补报了。一直到2004年,我推荐张老师到太原科隆园担任技术顾问,在白灵菇的栽培技术上有了创新、在白灵菇的产业上有了发展,老梁才略显欣慰。

     当年张老师,李彦增在晋冀两省的活动均有详细记载:

1997.5.28    一早从清河赶回公司,张老师、李彦增、贾身茂已在等。12时赵建荣车来,中午三河吃饭,5时到遵化招待所。

5.29  上午赵建荣讲课题来龙去脉,自己讲技术报告。10时参观现场,后讨论。下午宣读通过。

5.30   上午9时到蓟县闻经理菇场,菌袋坏掉的40%,水分大、接种孔太小、太浅菌种不着料,某首席专家误将缺氧造成的菌皮解释成杂菌裂殖菌感染,赶紧让张老师教授解释圆场。6时到京,李彦增购买三张卧铺到并。

5.31   早8时到太原,11时忻州。下午张、李到新路考察。小庭底气不足,生产菌袋照常,其他乱七八糟。后老白、来顺来,到金山铺,菌丝细弱,料细,没晒干。晚上唱歌到12时,身体有所恢复。

6.1   上午到忻州饭店141, 忻州饭店2楼小会议室,代县郑红光书记、忻州吕迎奎书记、张月梅、张银锁等近20人参加座谈,张、李介绍了河南香菇产业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17 08:49:19 |显示全部楼层

1997.5.30、大专家小问题场面尴尬   咱老梁重情义出面救驾

     网上有朋友建议,老梁在故事会里要多穿插些技术方面的小故事。其实,在咱的附录日记里,就有不少点滴的技术方面的记载,不过,当时是随机、随手而记,没有重点、没有突出、没有整理,网友可能没有注意。为了突出技术,突出故事会里的科技含量,以后就将日记里点滴技术方面的记载,整理、放大、突出,以满足网友各方面的兴趣和需要。

      1997年5月30日, 我们一行10多位在完成了遵化花香菇新技术的鉴定后,受天津蓟县老板的邀请,顺路到他的香菇厂参观考察。到了现场,发现菌袋污染率高,关键问题是菌袋水分太大,接种口菌丝体生长严重缺氧,很多菌丝体因缺氧而扭结成了原基状的扭结突起。老板请我们这些专家教授来,就是想得到指导。同行的某国内知名大专家,看到接种口菌丝的扭结突起,就说菌袋被裂殖菌污染了。此话一说,全场愕然,大家面面相觑。诸位知道,同行的都是国内有名的食用菌专家,多有实践经验,其实大家一开始就知道是什么原因,只不过,因为有大专家在场,出于尊重,只等大专家说话。 

     看到冷场的尴尬,我赶快出来打圆场。 因为当时,也只能我来出面了。一是同行的专家教授都是我邀请来的,我都熟悉;二是,同行的只有我与这位大专家是多年的同事、朋友,非常熟悉,平时也经常开个玩笑什么的,比较随便。我赶快说,张老师你看呢?!这位张老师就是河南泌阳的张振喜教授,大袋立体花香菇技术发明人。 我想他肯定知道是什么原因,而且他说出来,我那位可爱的大专家朋友也能接受,毕竟张振喜教授是来自最基层的,说他有实践经验也是顺理成章、顺水推舟的事情。

     张教授,也真的不孚众望,从容解释,菌丝体在接种口附近不正常扭结,就是因为菌袋内水分太大,严重缺氧,解决的办法是赶快在有菌丝生长的地方刺孔增氧。并现场做了示范,老板连连感谢,说专家来给解决了大问题。

     其实,我那位大专家朋友还是有真才实学的,不过他的强项是高等真菌的系统分类,他对于各种高等真菌的形态、生态比较熟悉。再说,香菇菌袋被裂殖菌污染,也是常见的,尤其是使用哪像陈年木段粉碎的木屑,里面就有不少裂殖菌菌丝体,裂殖菌也是一种蘑菇菌丝体,没有经验的活,从菌丝生长外表上很易造成混淆。 不像被其他真菌污染,都会产生各种颜色的孢子,十分容易辨认。

     诸位年轻网友,也不用好笑,其实,当时菌袋刺孔增氧还是新发明的技术,还是先进技术,一般基层菇场并不知道,哪像现在,刺孔增氧已经是菌袋培养过程中的常规工艺了。不但是香菇,而且白灵菇、杏鲍菇、平菇等都需要刺孔增氧的。

附录:当时的日记记载:

1997.5.28 一早赶回公司,张振喜、李彦增、贾身茂三等已在等。12时赵建荣来。5时到遵化招待所,晚上坚持写下鉴定意见稿。

5-29  早饭后请贾身茂为鉴定委员会秘书长,起草鉴定意见,上午赵建荣讲课题来龙去脉,自己讲技术报告。下午宣读通过。

5-30  9时到蓟县闻经理菇场,菌袋坏掉的40%,水分大、接种孔太小太浅菌种不着料。接种口附近菌丝扭结成原基状突起,XXX说是裂殖菌污染。在场愕然,我赶快让张振喜解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17 08:52:28 |显示全部楼层

1997.6.1、种香菇好朋友积极响应  个人种集体种结果不同

     张银锁,原五台县农科所所长,现已经退休。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们就结识,当时,他是五台县东冶良种场养猪场的场长,我在地区农业局畜牧站负责养猪项目,搞发酵饲料养猪,自然来往就多。后来,五台县畜牧站专门请我去办了发酵饲料培训班,张银锁的养猪场当时是县里养猪事业的重点,他当然要参加。这样我们就既是朋友、又是师徒关系了。

      当年,吃粮食是国家供应, 农村种什么吃什么,老家父母亲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点细粮。做儿子的自然想尽点孝心,每年托好朋友张银锁用粮票兑换点大米,因为他们农场就在滹沱河畔,农场种有几百亩水稻,而且北方的大米,生长期长,一般好吃。我老家离五台农场也就是10公里,好朋友张银锁就在过年过节时, 总要表示表示,给我调剂点大米,我好孝敬父母。 对此,我是牢记在心,因此朋友关系越来越深,我们的交往也是越来越多。

     1984年我在忻州洪水沟与地方科委合作,搞了生态工程基地, 我就推荐张银锁兼任了副总经理。 1990年,我在忻州创办了新泰实业公司,发展香菇种植基地,张银锁的五台良种场也入股参与。1995年,张银锁介绍,养羊有发展前途,我就交给他8000元,让他去养羊,虽然我至始至终羊毛也没有见到过,但有朋友操持,我也十分放心。

       1996年, 老梁又心血来潮,踌躇满志,要在忻州大力发展花香菇基地,朋友自然积极响应,回去就动手,生产香菇菌袋。虽然,一开始有污染、有损耗,但起码是成功的, 香菇菌袋最后拉到新路基地一部分,我按高价回收。 朋友也没有赔钱,而且掌握了技术,也就是起码没有收入还有收获。后来,五台扶贫办考察了香菇项目,要在五台县大力发展,首先要搞个生产示范。张银锁自然就是他们聘请的技术人才了,而且老梁肯定也是极力推崇了。可事情,就是这样蹊跷,张银锁,本来就是农科所所长,而且追随老梁搞蘑菇多年,自己刚刚成功地生产了菌袋。可在给扶贫办技术服务时,就问题频出,污染率太高,怎么也控制不住。最后,虽然不能说是全军覆没,但效果很差、效益很低,扶贫办的领导,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也非常失望,发展8个乡镇, 发展100万袋的宏伟蓝图也就再没有提起。

     当时, 老梁自然也非常着急,五台虽然不是咱的嫡系家乡,但我老家村庄与五台县接壤,历史上与五台县的槐荫东冶就多有来往,这起码算是半个老乡啊!实事求是的分析,集体机制肯定有关系,我朋友的技术肯定不会保守,但是给他个人干和给集体干,肯定有所不同,起码可以说是放不开手脚,束缚了积极性啊!

     好朋友张银锁,后来又租地种过双孢蘑菇,也是依靠老梁这棵大树,双孢蘑菇种的还比较成功,虽然没有变成富翁,但也在国营单位关门、休闲之余充实了生活,丰富了人生。现在好朋友退休在家,几个儿子在部队上也是中级军官、国家公务员,他虽然不想自己劳苦劳累种菇了,但还是想跟随老梁出来见见世面,发挥一下余热。老梁当然铭记在心,只要有机会,还想请老朋友出山, 我们老兄弟俩也早晚有个闲侃聊天的对象啊!

下面的日记摘录也可看看当年我的好朋友和五台县种香菇的历程、结果。

1997.6-1  忻州饭店2楼小会议室,张银锁等近20人与河南张振喜李彦增座谈。

7-2  银锁来,第一批菌袋60%污染,接种口污染。分析玉米芯菌种的问题,建议停产一个月。

9-22  上午银锁来,生产5000,剩3000。

9-28  下午银锁拉来1500

1998.3.23  上午银锁来谈五台如何搞。

3.26   五台扶贫办杨主任来。

4.2    五台来拉菌种。

4.5   五台从煤机场拉玉米芯200袋,常压锅炉1200元。

4.12  五台扶贫办也来五寨了。

4.14  下午五台扶贫办从五寨返回,说要上100万,大袋。

4.15  李彦增黄良勇一块租车到五台,中午罗付县长等请客,要求将香菇加工厂搬来,五台8个乡镇生产100万。

4.17  五台拉菌种和玉米芯,只想搞一点示范。

4.18  8-32度,五台拉菌种玉米芯结帐,共1万元。

4.27  五台拉菌种和高粱壳。银锁弟弟来谈其妻调忻州。

5.12  闫开和、李彦增、李文书一块到闫开和老家,一路修路,4小时才到。花椒树稠密,树荫下栽培花椒和木耳有发展前途,挖浅沟,栽培袋竖起,浅埋。

5.13  五台杨主任来拉100袋菌种。

6.29  公交车到五台,小袋成功率高,大袋全军覆没,不吃料、不发菌,配料发酸是原因,菌种配料高粱壳,菌种活力不强,用次品玉米芯也是原因。嘱种双孢菇他们不听。下午返回,灰心丧气、劳神辛苦、徒劳无功。

9.7  五台李靖宇来,李彦增一块到五台,中午美其乐吃饭,五台已灰心丧气。

9.29  上午新路,五台罗明章、杨还林等来,说今年赔了钱。这样的机制,什么也干不成。有人花钱无人负责。不过,五台主要是技术和菌种、配料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17 15:22:45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jyb5161718在2012-2-17 9:46:11的发言:

在此先插上一句话:梁老师好!我读了你的故事后弄明白了一个道理,现在中国食用菌市场混乱与你有很大关系。

要是没有你跑遍全国各个地方指导,食用菌市场根本不会发展的这么快 这么广泛 这么乱。哈哈哈哈!

其实,兄弟你也没有必要为我掩饰什么,在上世纪90年代,食用菌界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战略, 咱老梁是奔走呼号、推波助澜,好心干了不少“坏事”。一将成名万骨枯,也是古训啊!现在老梁头脑清醒,洞察世事、看透红尘,都离不开几十年的战场鏖战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2-2-17 09:46:11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此先插上一句话:梁老师好!我读了你的故事后弄明白了一个道理,现在中国食用菌市场混乱与你有很大关系。

要是没有你跑遍全国各个地方指导,食用菌市场根本不会发展的这么快 这么广泛 这么乱。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23 08:22:17 |显示全部楼层

1999.8.26、李彦增总结香菇技术  梁枝荣反思大同项目

      为了准备2000年夏季北方食用菌现场观摩研讨会,3月16日, 我与李彦增讨论总结了大同项目实施中的香菇技术问题。

      1999年9月10号左右生产母种, 从许昌带来. 087, 856等, 是从菇农处采集子实体组织分离得到的菌种, 菌号不详.

     9月20-30生产原种, 麦粒100斤, 碳酸钙1, 蔗糖1, 石灰1浸泡, 0.3香菇宝

     10月20-12月栽培种, 木屑80, 麸皮15, 碳酸钙1, 香菇宝0.5. 20万瓶, 0.1%污染

     12月2号开始菌袋生产, 到1月底生产30万袋. 2月15号开始到3月15号生产到80万袋.污染率0.1%, 报废率0.01%; 配方: 木屑70, 麸皮15, 玉米芯15, 石膏1,香菇宝0.7, 防霉剂固体0.35%, 水剂0.75%; 半生料栽培, 短时灭菌, 100度保持2-3小时.

     生产组织形式: 3统1分, 统一生产菌袋, 统一技术管理, 统一收购加工, 分散到户出菇管理

     出菇模式: 日光温室层架立体培育夏季花菇, 出菇时间4月-10月份,

     技工贸集约化组织生产, 产供销一条龙配套服务

     有科学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 聘请中国科学院知名食用菌专家梁枝荣高级工程师为高级技术顾问, 策划生产总体技术方案, 组织形式和发展规划, 聘请技术服务单位和邀请产品包销加工单位. 与河南许昌食用菌有限公司签订技术承包合同, 技术承包菌袋生产和出菇管理.

     菌袋生产采取工厂化生产形式, 以乡村组织劳动力生产, 分散到户出菇管理

      所有香菇产品由有经销加工出口能力的公司承担, 与福建屏南香菇保鲜厂签订包销合同。

     当年李彦增制定执行的技术方案并无不妥之处,并且在7月8日的大会上进行了交流,获得了大会的好评。

    但实际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表面上好评如潮,可实际上是暗流涌动。就在大同香菇项目尘埃落定之际,梁教授肯定不能回避,当年9月18日,我参加了大同香菇项目的总结会议,下面是当年会议上及时的现场记载:

   2000. 9.18  一早6:30出发到大同小南头,上午开会总结今年工作。自己总结公司有三大失误: 没有建立菌种选育生产中心, 没有培训出自己的技术人员, 没有组织自己的销售队伍。效果不理想的直接原因有4条: 菌种不对路, 生产不及时, 错过合适的生产日期; 销售被动; 管理水平低, 浪费大, 成本高。 下午看今年生产的香菇原种,生长不正常, 上部的老化, 下部没有长满。

      在总结会上河南许昌来的马经理谈: 他来到大同是3月下旬, 当时建议不要生产18万菌袋, 到5月份气温在30度以上, 后来18万菌袋大部分污染、坏掉, 表面原因是没有即时翻袋,但大同5月份后气温急速回升是主要原因。

4-5月份开始菇质好, 7月份停止出菇一个月. 每天喷水降温。 8月10号开始出菇, 出菇量减少, 质量不高菇形不好,大部分是高温下转色, 瘤状物不多。 第一潮养分水份足, 很难现场花菇, 疏蕾太多, 极大浪费。5月中下旬, 有的出第2潮, 花菇较多. 避棚期间, 没有保湿, 太干。 因此第一次注水不能太多. 只能补充少量水份恢复.注水方式不适合补充养分。 

    总结会后, 我在反思,大同项目领导重视,组织严密,技术承包方基本技术尚可。表面上也是轰轰烈烈,风风光光,可为什么实际效果并不好。除了上面总结的几条外,我感到大同花香菇基地最大的失误,就在于产品定位不准。

    当年生产全过程的日记记载:

1999.8.26  早上张主任电话,大同定下搞香菇了。

9.29   下午到小南头村委,李彦增正组织生产香菇原种,小麦粒加木屑等。石灰水煮沸小麦。

9.30  下午雨中开现场会,张主任重点是香菇,双孢菇准备明年春天再搞。

11.13  李强车来接到小南头,栽培种已经大规模生产,一天1万瓶,100多人,生产条件进展可以,管理有序,技术没有问题,菌种瓶棉花塞,瓶内表面料干燥,地下洒水也解决不了问题,座谈时,自己一是灭菌大棚内用塑膜覆盖灭菌,接种,培养,二是要试验示范玉米芯栽培,柠条栽培,要用本地原料。

11.14  张国伟一块早饭,要他把大规模生产的经验总结,设备研究,形成一套目前生产条件下的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管理和设备,以后的重点就是菌种体系化,生产规模化,管理现代企业化,后出租一块到小南头,李彦增处拿试管培养基,告诉他玉米芯发酵料栽培香菇的方案。

12.2  上午到小南头,开始装袋,第一天,比较混乱,进了不少装袋机,不能用,大棚内修了水泥池,完全没有按照自己的设计用来塑料密闭灭菌,进了防杂剂,成本提高,心中不快。张国伟到河北拉木屑。

2000.2.13 早晨给李彦增打电话, 知道他昨天晚上到大同. 他要自己拉菌袋过去, 买的菌袋没有发回来。

2.14   上午李强乡长过来,菌袋场最早的已经有菇蕾出现, 大棚内搭架准备出菇, 污染的很少, 分析:气候, 菌种用组织分离的, 原种用麦粒菌种, 栽培种没有老化.晚上给李彦增的技术人员讲课.

2.15  上午到大棚内观察了放置10天后接种的菌袋, 也开始吃料萌发, 没有发现污染的. 

3.15 上午到南郊科委, 见张主任和周区长, 谈召开全国会议。

3.16  早上与李彦增谈小南头工厂化夏季花菇的材料.  

4.7上午小南头菌袋正在逐步上架, 有的刚开始发菌, 刺孔, 有的出开袋菇, 畸形, 不成型. 老百姓怀疑能赚钱吗. 提出开袋后,换上外袋. 估计浸水一次后才有等内菇.

6.18  张国伟来, 小南头出得菇还可以, 质量太差, 等内花菇3%, 簇生的多, 品种一定要换.

7.8 上午开大会,自己技术主报告,效果还可以,只是越讲越快。 下午参观,小雨中. 双孢蘑菇质量高, 香菇出得少。

7.9   上午主持技术交流, 刘棋李彦增主发言。

7.13  上午到小南头, 后张主任周区长来, 菌袋要停止出菇, 子实体生长太快, 质量差, 要修眠20天. 下午李彦增来拿走88支香菇菌种.

9.5   6点出发到大同, 张国伟来, 谈公司收入50万元, 投资350万元.

9.6  下午到小南头, 菌袋出菇很少. 几个问题: 品种不太好, 菇形不好, 菇形小; 菌丝发育不好, 没有起泡, 可能与低温培养有关, 可能与加防霉剂有关. 一个菌袋现在出菇不到半斤. 今年出不完, 到明年也出不到1斤. 配料木屑占到60%, 是花菇的配方, 品种是早熟品种. 建议今年不大规模生产菌袋.

9.18  一早6:30出发到大同小南头,上午开会总结今年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23 08:22:49 |显示全部楼层

1999.9.7、昔日导师深情拜托 今日菇农无心承诺

   1999年,正当我在河南的三门峡、山西的大同、河北的涞源一带紧张的指导农村、农民种蘑菇,整日东奔西跑之时, 好朋友郭有世打来电话,告知张树庭教授来了山西。应该去拜会一下,一早打个电话,说明天晚上到北京通州,约好在北京见面。

   当天晚上,坐火车返京,一晚辛苦,从三门峡一直站到石家庄。第二天晚上,与几位香港来的朋友又从北京赶到通州宾馆已经是10点多了。 赶过去,与张教授会面。

    印象中谈的还比较投机,交流了我在生产实践中的一些感悟,印象较深的就是食用菌栽培应该称之为食用菌培植业,对此,张教授连说几声,very  good, very logic! 谈到我正在进行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的试验示范,效果很好,已经在河北涞源推广,他说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张教授说,生产实践中不要搞育种,很难, 尤其是原生质体融合,是美丽的幻想,悲惨的结局。对此,我虽然一直推崇原生质体分离育种技术,但也没有与老先生争辩什么,博士论文的答辩我都没有跟他争辩,这时候,有什么好争辩的!

    最后,老先生说,希望能联系到基层看看,县里也行,对此,我虽然点头称是,但心里有自己的想法。

    与张教授的会面谈话结束,已近12点,就与香港朋友混居一室,将床垫拉下来,凑乎一晚,实际上基本没有合眼。第二天,他们去了迁西一带, 我就独自坐公交车回京,晚上坐火车硬座回忻。

    这里有几点需要交待一下,一是张教授的重托,要我联系老先生到基层基地的事情,我就有自己的想法。这里,我是有做人准则的。因为,我内心就认为,张教授是国际知名专家,他老人家到基层牌子大、影响大,前呼后拥,可以造势,这是他的强项;但基层需要的是具体技术的指导,这不是老先生的强项。政府,要造势,有钱有经费,可以;但基层老百姓劳作一年没有多少收入,张教授来一次,旅差费、住宿费、招待费,我实在是于心不忍。因此,到现在为止,尽管我在全国各地几十个地方任过顾问,但从来没有邀请老先生去过一次。我就是干小事、干实事的,只有兴趣劳作,没有兴趣炒作,更不会运作。当然,张教授,在国内追随者很多,自然有众多自称是他的学生的给他牵线搭桥,自然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我也插不上话、插不上手啊!

   再一点,就是我在写这个故事时,参考当年日记,发现老梁当年真是特别能战斗,从9月8日到10日,可以连续3个晚上坐火车没有座位,坐硬座、不睡觉,现在回想,不寒而栗,可当年好像没有什么特别感觉。

1999.9.7  在临猗,下午灵宝市袁主任等来,晚上10时到灵宝市大酒店312。

9.8  早上与张教授通电话,定下到北京见。上午看场地、实验室改造。下午袁主任聊天、谈事。决定晚上火车,到三门峡西,正开学,火车上没有座位,站到石家庄。

9.9  晚上9点多见到郭有世、吴云星等,后一块到通州宾馆,见张教授,已经没有往日的威风,要自己扎实搞一个成功的基地,育种不要搞。与他谈食用菌栽培是培植业的概念,他说,veiry good, very logic; 他希望联系到基层看看,到县里的基地也行。谈到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的问题,他认为很好,很有意义。晚上基本没有睡着,硬板,与王姐、吴云星一室。

9.10  一早自己独自返回北京,晚上硬座赴忻。


趋炎附势不是真科学工作者的做派。

发布者 真理居士 2011-01-04 19:56

老友实在是为老百姓着想,国家的官都这样,老百姓就好活了。

发布者 自由人2011-01-06 10: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