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梁故事会

老梁故事会连载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3-5 18:41:54 |显示全部楼层

2002.3.6、白灵菇夏季规模生产  计划周密结果很惨 fficeffice" />

     2002年一开春, 科隆源公司名声大震,省市区领导都来考察过、指导过。2002年春夏之交,科隆源公司肩负着太原市、小店区领导的殷切期望,在赵总的老家,小北格一个废弃的工厂内,就要乘胜前进,大规模地生产白灵菇菌袋,赵总声称最少要生产到30万袋。

     受科隆源赵总重托,梁老师赶快定计划,做方案,马不停蹄、日夜操劳,从菌袋采购、菌种生产、高压灭菌、菌袋培养, 到技术员的组织调配,方案制定,都一一安排,不敢有丝毫怠慢。 

     2002年,老梁是最为繁忙、紧张的一年,从山西到河北,从太原到石家庄, 从冀西到冀东, 从晋南到晋北, 老梁负责操心的生产基地近20个, 雇佣司机开着个松花江微型面包车,一年跑了7万公里。这里说这些可不是要开脱什么,因为咱老梁对于科隆源的指导在时间上、精力上并没有耽误, 这在日记里年月日、时间地点人物都记载的清清楚楚。

     科隆源春夏之交30万袋白灵菇生产,计划很周全,结果很凄惨。污染率高是第一问题,在50%左右; 逃过污染的菌袋产量也很低,没有出现新春伊始的风光一时。 当时分析,污染率高是菌袋生产时,气温高,生产车间都在25度以上,有时候30多度; 产量低的原因是,菌袋高温度夏,菌袋菌丝体形成了菌皮,菌袋老化,严重地影响了产量。

     现在回顾总结,2002年春夏之交,白灵菇生产基本失败,老梁从道义上是没有责任的,是啊,生产任务紧急,生产条件就地取材,老梁也是尽心竭力。但老梁在这个项目上是有责任的,有经验不足之责,有不切实际制定计划之责,有技术员使用不当之责,有指导失误之责。

    白灵菇菌袋生产严重受挫,损失巨大,老赵也并没有说什么,但梁老师还是深感内责。不管赵总如何不切实际地要求, 你梁老师是负责技术的,赵总一切是听你梁老师的。从此以后,老梁就从来没有主动问赵总要过什么旅差费之类的,但对于科隆源的事情,只要老赵一个电话,梁老师是随叫随到, 尽心竭力。从此以后,十年之久,我们常来常往,成就了科隆源的发展壮大,也成就了梁老师与老赵的友谊纯真。

     当年30万袋的生产任务,实际上只生产了6万袋, 因为梁老师毕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后来,看到势头不对,就当机立断,停止了生产。 多少年以后,老赵偶然间也提前30万袋的笑话笑谈,逗笑取乐, 梁老师也就顺水推舟,笑谈应对, 你老板指示要生产,我们岂敢怠慢! 但毕竟基本事实属实, 提30万袋还更有警示作用,我们也就笑谈30万袋, 不提6万袋了。

     当年30万袋项目的生产计划,进程,结果,在当年的战场记录十分详细,有兴趣者就从当年日记里去感悟、品味吧!

     日记记载中还有个细节也应提醒读者, 就在当年7月份,白灵菇生产损失已成定局,但赵总答应付给的旅差费、菌种费、技术员工资, 还有其他的一些费用,没有任何拖欠、克扣、刁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3-5 18:42:06 |显示全部楼层

2002.2.2   到小北格村,有老赵的加油站和一个闲置的工厂,有高大的厂房,生产菌袋条件较好,初步打算春节后国强来领导菌袋生产,老赵给2000元旅差费,晚上7.10 回到家。fficeffice" />

3.6  晚上给太原赵经理打电话,他要米克等去生产菌种。

3.14   有雾,到小店11.30,赵经理和老武,王怀玉,米克商量小北格厂房生产30万袋白灵菇事宜,定下菌种和菌袋生产方案,返回忻州8点,

3.28   9点出发,到小店小北格生产基地11.30, 麦粒栽培种加了稻壳,恐怕湿不透污染。

3.30    11:30到小北格,棉籽壳已经开始预湿。

4.6   到经营部拉46瓶白灵菇原种,到小北格12.30,大型高压锅已经安装,米克抱怨不好用,不如蒸汽锅炉产生蒸汽加铁框,塑料膜彩条布外盖篷布的灭菌方便。

4.14   2点醒来,3点起床,11点到小北格,原料预湿发酵,菌种到月底才能长满。

5.7   5点起床,考虑当前食用菌事业的发展,应该是上大产业,干大事业,求大发展,做大贡献。发展工厂化,提高技术含量,生产力最活跃的元素是人力资源,生产工具代表生产力的水平。现在已经发展到人类上天,宇宙旅游,可食用菌生产还停留在力耕火种,土法上马,广种薄收的阶段。

5.25    一早出发,到太原小北格,菌袋有霉点,个别菌袋,估计是编织袋装小菌袋,有的灭菌不彻底,有花霉点。问题是发满菌的白灵菇菌袋如何越夏。有的已经长满,有了菌皮。中午在老赵加油站吃饭,聊天谈液体菌种。

6.9   米克到小北格,没见到赵总。

6.24  计划到小店,老赵要到北京开会。

7.4  下午 4点出发到小北格,前期菌袋污染50%以上,5月份的菌袋白色菌皮0.2-0.5毫米。灭菌改成126度8小时,闷5小时。冷气排1小时以上,因为气压达到0.28帕,气温才126度,说明冷空气没有排尽。编织袋装菌袋,蒸汽难以入内,故需加长时间。

7.8  张北来电,覆土的杏鲍菇出几个不出了,地温22度了,小店覆土出也失败,只有沁源早春覆土出得可以。

7.23  小店老赵要加工2个大灭菌锅。

7.25    到小北格,具体看了大高压锅的使用和需改进之处。前期生产的菌袋有50%以上坏掉。菌种发菌很好,是否气温高,原料发酵不太好,灭菌时间是否不够。

7.31   7点出发,9点到小北格,老赵给高压锅款10400元,米克菌种款2500元。

10.21  到小店11点,菌墙白灵菇菌袋,绿霉继续大批出现,可能是越夏时受高温。只有零星柱状子实体出现,恐怕越夏时失水太多而产量不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3-4 20:56:48 |显示全部楼层

2001.10.20、生产技术问题成堆  现场再现当年日记 fficeffice" />

    老梁故事会的宗旨就是说得全是真话,没有假话;但真话也不能全说,因为全说真话,对当事人会有所伤害。可是有些真话不说,就可能对当时的真实情况交待不清楚,不能真实全面地总结历史, 总结经验教训, 这也达不到咱故事会的真正目的。

    讲到太原科隆源的故事时,老梁这里还确实有点左右为难, 不过,其实说开来,也无所谓,因为任何一项新的技术,开始总是需要摸索、探索,开始总是不完善、不成熟的,也总会有失败的。而且,你太原科隆源的发展就是百折不挠,故事里不讲百折是不可以的, 因此,咱的故事里就将当时日记里记载的真实资料全部曝光。把当时的问题、失败、措施,全部原汁原味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接受后人的品头品脚、指指点点,横挑鼻子竖挑眼。我想,这对于当时的技术员,对于当时的总工程师、总顾问梁老师也无所谓了,起码没有人品、人格上的污点吧!

    当年这杏鲍菇、白灵菇还真是珍稀品种,栽培技术还属于探索阶段, 因此,老梁观察的也细致、记载的也详细, 如果深入其间,肯定会有所感悟,吸取到技术的精华;如果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还要抱怨讲故事者没有把技术精华赤裸裸地给摆出来,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这个故事里,还有个闪光点,就是赵总在2001年10月份就提出要搞工厂化生产,这究竟是赵总的远见, 还是梁老师的提倡,就不是咱关注、关心的事情了。

    对于当年原始的记载,只做文字、标点符号的校对,当时技术方面的记载、认识、感悟基本没动,就是要让让听故事者有点历史感,让听故事者感受这技术的起源、起步是何等地艰难。

2001.10.20   上午11点到小店,兰西平给技术指导,20木屑,30棉子壳,30玉米芯,15麸皮,0.5石膏粉,首先棉子壳浸泡过夜,有的原料水分太大,100干料加130的水。

汽油桶蒸气灭菌,升温慢,不彻底,培养料变酸,菌丝有的不吃料,有的吃料后生长太慢,只发满2/3,底层的原料已经变酸,菌丝不长,杂菌菌丝也不长、不污染。

大棚内发菌,通气不良,湿度太大;有一部分木屑和玉米芯也不新鲜,菌丝长一半的菌袋两头已经出现菇蕾。有的菌袋绿霉污染,许多菌袋堆放太多,堆温升高,污染蔓延。

赵经理和老武要求写工厂化生产的可行性报告。

10.23   早饭后从沁源出发,到小店科隆源公司10.30。菇棚内由于有污染菌袋,温度在20度,堆温中间在23度,发菌半袋在口部已经产生菇蕾。

告知技术员,污染菌袋要立即晒干或倒出发酵,防止杂菌继续生长,发酵后种平菇或鸡腿菇。

兰西平讲韩国杏鲍菇试管斜面上就出了实体。返回到小店老武家,签订聘用合同,赵经理给2000元旅差费。

10.28   到小店基地9.30,大棚内湿度大,没有通风,菌袋菌丝生长慢,开袋出菇的原基多,分化成子实体的很少,是缺少氧气,吩咐每个大棚通风。菌袋培养靠近湿墙污染率高,技术员实践经验不足。

11.9   到小店10点,覆土的菌袋由于大棚湿度太高,90-100%,表层菌袋上方长出绿霉,竖放的菌袋由于大棚滴水,染污绿霉,通气差;杏鲍菇菌袋出现原基和畸形原基,是干摆平放的菌墙出得较好。污染原料经发酵后,基本可以利用,装袋灭菌后种鸡腿菇和平菇。

下午国家和省科协的要来,自己婉辞。

12.3   到科隆源基地11点,覆土的3号棚大部分没有出,但出菇的地方均是成簇子实体;底层破袋埋入土中的全部感染绿霉,是否土壤太湿造成?菌墙出得仍然有许多原基没有分化成子实体,绿霉感染的不少。污染料发酵灭菌种鸡腿菇的菌丝发不好,是太湿没有通气孔,发酵后直接接种的发菌较好。

12.13    气温低5-15度,到小店11点,覆土的三号棚,长出的杏鲍菇肥厚,子实体多,但大部分没有长出,温度4度。1号棚大部分菌袋只有原基,气温低6度。建议将1号2号棚内的菌袋运到大棚外南墙根冻眠,到明年春天覆土出菇,3号棚就地冻眠。4号棚白灵菇是杏鲍菇的白色变种,形成子实体多,也容易形成,产量优于手掌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3-4 20:59:18 |显示全部楼层

2002.1.3、白灵菇新品种歪打正着  产量高影响大赵总高兴 fficeffice" />

    2001年科隆源的生产是在迷茫、困扰中发展,对此,梁老师经常来指导,找出问题,虽然没有手到病除,不见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听起来说得有点道理,从技术员、到赵总,还有基地生产人员对于梁老师还是尊重有加,起码当面是言听计从,梁老师自然高兴,干劲倍增,在寒风凛冽中小店基地常来常往、苦心冥想、牵肠挂肚。

    新年新气象,2002年元旦一过,科隆源种养基地就喜气洋洋,热闹非凡了;赵总也是眉开眼笑,参观的、学习的、视察的络绎不绝,赵总是应接不暇。 原来,科隆源白灵菇生产放了一颗大卫星,大棚内出菇壮观、高产,最大的白灵菇8斤重, 最高的生产效率一斤料二斤菇,这是当时的共识。

     面对这大好形势, 总工程师、总顾问梁老师当然也高兴,但梁老师毕竟有深厚的专业背景,毕竟久经风雨、身经百战、见多识广,没有乱了方寸,除对于出菇情况详细记载,仔细推敲探讨出二潮菇的技术方案外,就是分析这高产的原因。一是,菌种歪打正着,这菌种就是来源于忻州菌种厂,来源于梁老师2000年北京的分离选育,2001年在忻州菌种厂生产,这在当年日记里有具体记载,当然当时记日记时并没有想到这个菌种日后会风光一时;二是,采用了脱袋泥墙出菇法,几个菌袋的营养积聚到一个菌袋上出,就貌似高产了;三是泥墙里添加了一定的营养成分;四是出菇的季节、时机、温度合适。

     分析清楚了,也就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了,不过,当时这次生产的意外之喜,也给困难生产的中的赵总增加了信心,也大大地提高了科隆源在当地的知名度,也引起了地方政府对科隆源的高度重视,影响深远,受益无穷。 

因此,一开春我们就筹备30万袋白灵菇的生产了。

当年有关日记摘录:

2001.6.28  中午曹素芳带人来忻州,招待所饭后,为科隆源拉高压灭菌锅,米克送来50瓶白灵菇原种,菌丝已有扭结。

2002. 1.3     10.30到小店,正在生产菌袋,大棚内发菌,湿度太高,吩咐加强通风。白灵菇菌袋开始出菇,泥墙,没有后熟期,幼菇鸡腿型,成熟长柄手掌行,产量高,菇蕾成行多,半斤料菌袋,可出二斤菇,,赵经理高兴。

1.4    12点到小店采集几个特大白灵菇,二斤一个和几个幼嫩的子实体,形状还是杏鲍菇状,大的菌盖已经成为手掌型,但是菌柄粗而长,可见白灵菇品种应该分为长柄型和短柄性以代替往日的手掌型和鸡腿型,小宋将长腿白灵菇称为阿魏蘑。

1.17   到太原小店,河北平山齐局长等三人看白灵菇,感慨高产。大部分开始出菇,高产除菌种特性外,泥墙出菇,营养土,土内磷酸二氢钾和石灰,杀虫剂。泥墙使菌袋菌丝长成一块,有充足的营养和水分,可交流交换,故个大高产。 2号棚内白灵菇菌袋污染少,可同样的原料、生产方法、配方,杏鲍菇污染在百分之五十,杏鲍菇栽培种污染百分之六十。菌种活力低,是否原料水分低,菌丝不旺,罐头瓶菌种放在暖气片上培养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

2.4   米海春一早到太原小店,12时返回,拉25箱白灵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3-4 13:34:06 |显示全部楼层

2001.7.4、郝主任长途奔袭白水洼    梁老师辗转旅程到沁源 fficeffice" />

    从2000到2001年,老梁在北京海淀区上庄乡白水洼基地担任技术顾问, 这白水洼基地属于原北京西郊农场三分厂,地处海淀区的最北面,基地围墙外就是属于当时昌平县的地盘了。可见,说是在北京,实质上离北京中心还有50多公里啊!

     就在2001年7月3日一早, 郝主任和山西省食用菌协会秘书长曹素芳长途奔波,一晚上汽车,又出租车一个小时,好不容易找到了这荒郊野外的白水洼基地,专程来拜会梁老师,请梁老师出城进山,到山西山区沁源,与郝主任共创大业。士为知己者死,郝主任的心意, 老梁深为理解, 郝主任的精神,梁老师更加感动。到7月9日,老梁就专程到了太原,与郝主任会面,商定了合作条件。7月18日,带上得意门生米克,辗转到了沁源。 这里说得辗转可是名副其实,因为,当时本来有从太原直达沁源的客车,但我们第一次不知道,被去沁县的司机骗上车,到了沁县,离沁源还有几十公里,郝主任还得开车来接。

      梁老师到了郝主任的沁源生产基地,经过详细考察生产设施、生产条件,经过与郝主任的讨论,最后制定了当年的生产计划和技术方案。

     当年我和郝主任的见面、来往、工作都有当时的日记记载,现在阅读,仿佛现场再现。

附:当年有关日记摘录记载:

2001.7.3  上午9时,曹和沁源郝主任来,诚邀自己当顾问,后丰源菇行小宋来,给出一个杏鲍菇包销价格表。

7.9   华宇大客,下午2点到太原凯乐大厦,沁原郝主任来,谈合作方案。

7.10   一晚朦胧,5点起床,早饭后,郝主任给6000元旅差费,简单商定了聘用条件。

7.18    上午和米克一块到沁源,8:00离忻到太原9:00,辗转到沁县,1点郝主任来接到沁源。到基地,基建投资大,条件较好,但没有内核,没有软件系统,没有技术力量。晚上定了今年生产计划,10万袋杏胞菇,10万袋白灵菇,买忻州米克的菌种,需要时来指导。

7.19   7:30郝主任一块到长治市见吕日周,到太原不在,留下手机号没有回话,中午一直等到3:30,只好直达太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3-4 13:34:32 |显示全部楼层

2001.8.4、栽培双孢有创新  普及推广拍电影 fficeffice" />

    1992年,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聘请老梁为食用菌首席专家,拍摄了中国历史上首部食用菌科教电影,北方香菇栽培,推动了北方香菇的发展。

    从1996年到2000年老梁致力于北方双孢蘑菇的栽培发展。北方栽培双孢蘑菇,主要原料就是玉米秸秆和玉米芯,1998年开始,老梁先后在河北涞源、山西忻州、大同,河南新郑市等地方进行了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的试验示范,推广普及。

    2000年7月间,河北省科技厅、山西省大同市先后组织了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的技术鉴定会;山西省大同市在7月8号召开了夏季食用菌观摩研讨会, 河北省农业厅在2000年8月18日,在涞源举办了全省双孢蘑菇栽培技术培训班。这些成果成就自然引起媒体重视,2001年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特意将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立项拍摄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当时的拍摄内容,是以涞源的小拱棚栽培和大棚栽培为主,以人工发酵翻料为主的生产工艺。 对于原料发酵、覆土处理、播种发菌、出菇管理等生产工艺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此外还拍摄了河北固安隧道发酵,层架式栽培的半工厂化模式。当然,以现在的观点、视角看,生产工艺是比较落后了,但当时也是针对北方双孢蘑菇刚刚起步,技术问题较多,尤其是玉米秸秆做为主要原料,还没有先驱、缺乏经验来讲,拍摄这部电影也是雪中送炭之举,对于普及北方双孢蘑菇栽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当年日记记载摘录:

2001.3-20    高书红和肖永照一块到固安拍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电影,机械通风发酵效果好,产量高,病虫害少。

3-21   经过通风发酵原料发菌好,出菇稠密,据说20公斤/平方米,一天拍电影,下午安沫平通占元等来,定下明天去开会。

3-22   固安车到保定,参加河北省食用菌发展战略研讨会,下午返固安。

6-10  下午5时到涞源。

6-11  上午拍取土,山沟田园好风光,阴零星小雨。基地大棚内玉米秸秆长20-25厘米,菌丝发菌快,菌丝料干,菌丝健壮。下午配土。晚上书红聊天,真话领导不愿听,假话大家不愿听,只有荤话都爱听。

6-12   拍粪预湿,配土,下午预湿,阴云密布,零星雨,停止拍。

6-13  上午拍覆土过筛,自己亲自筛土,突然莫名其妙地腰部疼痛难忍。

6-14   胶带面将皮带起,钻心疼痛,云南白药。

6-15  上午半阴,拍原料预湿,翻粪,下午阴,气温低,20度,建堆。二次发酵改成自然通风发酵。

6-16   昨天拍了建堆后,翻堆,应该是加辅料后,喷水有遗憾。

6-17  一天满负荷工作,大棚内是进料,播种,通风发酵代替大棚内后发酵。

6.18  早6点起床,赶早拍翻堆冒气,菇棚内子实体上病害,虫害,土内菌丝。

6-19  通风床上的料,第二天38度,第三天64度。定下40天后再来。

8-3   到涞源6:30。

8-4  大棚内出一潮菇后基本也没有菇了,到一菇棚内拍几个菌丝培养,揭膜通风的镜,下午大棚内拍几个的镜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3-4 13:35:06 |显示全部楼层

2001.8.22、新品种生产技术成功  郝主任崭露技术悟性 fficeffice" />

     2001年7月18日,我第一次来沁源基地, 与郝主任商定了当年的生产计划,制定了技术方案, 操作规程。9月18日,我第二次来沁源时,菌袋生产任务已经完成,杏鲍菇菌袋就要发满。10月14日,我与郝主任在北京见面,就是商量产品的销售问题了。杏鲍菇已经在大量出菇,即日内每天的产量就可达到1000多斤。10月22日,我第三次到沁源,具体观察了杏鲍菇的发育出菇细节,与郝主任商量了出菇管理的具体技术措施。

     2002年元月3日,冒着严寒,我第四次到沁源,杏鲍菇出菇接近尾声,白灵菇也已开始出菇。 至此, 郝主任第一年引进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第一次大规模地生产珍稀品种杏鲍菇和白灵菇,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我几十年担任顾问的工作生涯中,新的基地第一年是一定要派驻技术员的, 郝主任的基地就是个例外,至始至终没有常驻技术员,而是郝主任本人充当了技术员的角色。

     当然,第一年的杏鲍菇、白灵菇生产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菌袋生产时污染率还是有点高,在20-30%之间;二是产品销售没有那么顺利,总是磕磕碰碰,对此,郝主任也发过牢骚,有过抱怨,不过,也激发了他开辟本地市场的决心。

     下面是当年有关的日记摘录记载,杏鲍菇、白灵菇当年还是属于稀有品种,栽培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故日记内对于技术细节记载详细,是宝贵的历史资料,从中品味,也可看到任何一项技术的成熟都是无数实践者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心血的。

2001.8.22   给郝主任电话,他要到北京,暂时不能到沁源,自己放心不下杏鲍菇的菌袋生产,要去看看。

8.23  郝主任来电话说,扶贫资金使用有问题。

2001.9 .18日    8.30 开车出发,辗转到沁源已经是下午4.30,杏鲍菇菌袋快发满,定下解口通风后室内出。晚上宿厂内又黑又潮小屋,下雨,天冷,15度。

9.19 日    4点醒来,天亮到发菌室观察,杏鲍菇污染25%,毛霉较多,白灵菇污染30%。 饭后,8点出发,郝主任同车到沁县,到新乐6.30。

10.14日    中午小宋郝主任一块吃饭,谈山西杏鲍菇来北京销售,7天后大批杏鲍菇送到北京,每天1000斤。

10.22 日    7:30出发, 9:30小店见赵经理和老武,中午1点到沁源。杏鲍菇菌袋全部产生菇蕾,周身产生,互相竞争养分,有的菇蕾萎缩死亡,有的菌袋已经长出一个大菇,则周身没有出现菇蕾。原来是干摆菌墙,只好想办法让他们先单摆菌袋,有菇蕾的地方划开口子,让菇蕾去优胜劣汰了,这样保温保湿是主要问题,在生产车间之间覆盖塑料膜从而扩大利用空间。出完这潮后,再用泥垒菌墙,晚上桑拿,但硬板床,2点后辗转睡不安稳。

10.23   早6:30起床,7:30郝主任来,早饭后出发,到小店科隆源公司10:30。

12.29   沁源郝主任电话,北京杏鲍菇只给3元/斤,今后不能靠这里销售,要开僻新的渠道。

2002.1.3日,  九点出发,10;30到小店,饭后2点出发,到沁源太岳食用菌5点,前段覆土出,泥墙出,效果均可,只是气温太低,生火覆土的太低,子实体太小,北京给的价格太低,郝主任老王不高兴,太黑了。简陋住宿,被子不干净,一晚上失眠状态。

1.4日, 一晚上朦胧状态,一早到厂区一圈,杏鲍菇覆土露头的出菇可以,绿霉袋没有发现,温度太低,菇体不大,泥墙因温度较高出菇较多。泥墙是粘土,地面覆土是沙土,沙土出菇早。早晨气温低,是今年自己经历气温最冷的,平时早晨根本不出门。早饭后,9.20出发,12点到小店。此行艰苦,感慨、感叹,推敲现在自己生活的目标是;有事干,想干事,干成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3-6 13:04:21 |显示全部楼层

2002.4.24、深入考察液体菌种  生产实践难以应用 fficeffice" />

    本世纪初开始,中国的食用菌界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宣传鼓吹液体菌种的应用。这液体菌种的优越性无需多说,老梁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香港中文大学搞研究用的就是液体菌种,但实验室应用是一回事, 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又是一回事; 液体菌种能培养成是一回事,液体菌种能否用到生产实践又是一回事。小宋一贯热衷于新技术的推广,在2002年到2003年期间,多次请梁老师一块考察液体菌种的生产应用,考察工厂化生产的工艺流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梁在小宋的感染下,一段时间还真的入迷了液体菌种的培养,而且老梁一旦入迷就是真抓实干啊!还投资试制过液体发酵罐之类的,但很快就碰得头破血流,痛定思痛了。 

     当然,液体菌种设备不成熟是指本世纪初的那几年,现在设备是成熟了,但能否在实践中应用还取决了你工厂的生产条件啊!

     下面日记记载非常详细,因为当时液体菌种的生产设施、设备我和小宋都不熟悉,我们考察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事无巨细,记载都比较全面,这些都是当年液体菌种生产的第一手资料,摘录在此,也是点历史资料吧!

2002.4.24  6点到大钟寺,宋商量明天一块到安阳看液体发酵生产菌种。

4.25  小宋中午来,下午2点出发,高速到安阳5点。苏捷接待,到食用菌工厂,仿照台湾生产金针菇的工厂,3个液体发酵罐,合成培养液,买进固体菌种,加无菌水,稀释,接种, 接种后液体发酵中污染基本没有,但是因为菌袋薄,配料水分大,破袋污染的有25%。据说,液体发酵罐有20%污染,主要是空气过滤灭菌有时出问题。滤膜要经常更换。 晚上小宋商量,灭菌可以蒸汽灭菌, 通无菌空气代替搅拌通气可以,但是空气要预先灭菌,再经过过滤除菌。我们设想的重要改进是培养后,将发酵液压入一个无菌容器,容易移动,可移动到菌袋生产地接种。

苏捷谈这个工厂占地10亩,基建200万元,设备300万元,制冷机80,每台2万元。

4.26、上午小宋一块再到工厂看看,后10点经林州到沁源。

5.22  下午完成液体菌种研发方案,晚上到大钟寺,林彩民、台湾蓝先生一块吃饭,小宋答应出1万元搞液体菌种研发。

7-1  5:30出发,到新发地中央市场,丰源菇行已经搬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3-6 13:04:41 |显示全部楼层

2002.7.25、河南请来技术员  重新开辟新战场 fficeffice" />

     科隆源身负太原市农业龙头公司的重担,老赵答应领导的承诺必须兑现,春夏之交在小北格生产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赵总就从河南聘请了一位农民技术员,在东草寨组织生产。这位技术员姓王,是从河南泌阳来的,老梁作为科隆源的高参, 自然要了解一下,但对于具体生产过程,梁老师就很少直接干预,既然聘请来技术员,就得放手让技术员工作,充分发挥他的积极性。

     这梁老师有个臭毛病,在经济上要求不高, 答应的待遇没有给也不在意,该指导,还得去指导,该服务还得去服务,但对于梁老师一定要尊重,如果言语上有什么不敬的地方,梁老师马上就会急流勇退,咱吃不了那碗饭,没有那个金刚钻,揽不了那个瓷器活。这位王姓技术员来自河南泌阳,对梁老师当然早已耳闻,对梁老师自然尊重有加,因此,梁老师也经常到他负责的项目上看看,有什么地方不合适的,当然也会及时指出。

     2002年后半年开始,科隆源的具体生产就由这位老王负责,但老王负责的生产也是磕磕碰碰,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在当年都有现场记录。 2002年冬天, 本地菌袋生产不顺,老赵还特意让梁老师到外地购买菌袋, 好在梁老师还有许多任顾问的单位,就从河北新乐、河南许昌买了不少农民生产的白灵菇菌袋,拉回到科隆源基地大棚,基本上出菇正常,也算是维持了正常的生产出菇,科隆源维持了正常的运转。

     根据记载,以后科隆源再没有公司组织过大规模的菌袋生产,而是需要时,购买菌袋来出菇,其实,这说明赵总还是善于总结经验,在生产挫折中提高了认识。

当年有关日记摘录记载:

2002.7.25     拉王怀玉一块到小店东草寨,从河南请来王技术员。灭菌时间18小时,原料现拌现装袋。

8.15    出发到太原,河南泌阳王技术员生产的7万菌袋,配料有问题,15天,菌种萌发不吃料。检测培养料的酸碱度在5-5.5之间。可能原因:加了6%玉米面,12麸皮,1%的白糖,灭菌时间110-120度,保持18小时,实际22小时。石膏粉1%,石灰粉1%,有点低,应该石膏粉在2%,石灰粉在2%以上。一些克霉灵之类的药品太多,主要是培养料变酸。

     夏天生产的菌袋菌皮太厚,已经拉到大棚内。

8.16   老赵要10万个聚丙烯菌袋,打电话给保定贾春才,准备几天后去拉。

10.2   到科隆源出菇基地,菌墙,但没有菇蕾,可能缺乏低温刺激。到菌袋生产基地,后期生产的白灵菇菌袋大部分不吃料。

10.11   中午老赵和马局长从太原来,老赵提出要为他生产10000袋的白灵菇液体菌种。

10.21   到小店11点,菌墙白灵菇菌袋,绿霉继续大批出现,可能是越夏时受高温。只有零星柱状子实体出现,恐怕越夏时失水太多而产量不高。

10.25   10.30依维柯到太原火车站,后马局长车来,接到榆次鸣廉镇(现改名乌金镇)北湖村,农业厅投资搞的20个大棚,老赵1000元租一个。白灵菇菌袋,告小王先覆土一个菌畦,覆土后,浇重水一次。

    中午小店饭后,到东草寨,已经覆土一部分,只是灌水后,上面又补土有点厚。

2002.12  与庆德到河南许昌买白灵菇菌袋。

2003.1.4  到小店出菇基地,从许昌第一次拉回的菌袋靠近热源温度高的地方已经有菇蕾,而门口温度低, 没有菇蕾;以玉米芯为主的菌袋有菇蕾,棉子皮的没有菇蕾。 看来营养贫乏易于出菇, 而且营养贫乏污染低。 卜小庭今年用纯玉米芯白灵菇菌袋污染低, 出菇整齐多。越夏的棉子皮菌袋出菇稀疏。

11.30   太原小店王师傅来拿4只双孢蘑菇母种。

2004.3.9   下午到科隆源,大棚内看看,出菇好的是从河北省买的。看来棉籽壳效果好。现在一看到种蘑菇就心烦,这种技术含金量太低,再不能搞下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3-6 19:59:48 |显示全部楼层

fficeffice" />

2002.8.19、情有独钟技术创新  反复考察液体菌种 

     纵观我和小宋合作走过的20多年,昔日往事件件涌现。 静下心来仔细推,会发现有共同的规律特征可讲, 那就是一旦有什么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我们就会心急火燎、恨不得马上实现。 

     空口无凭,历史资料随手就可以罗列一串。上世纪90年代初,北方推广香菇栽培新技术,我四处奔波农村菇棚种香菇,小宋蹬三轮、冒严寒,北京大街小巷四处吆喝卖香菇; 90年中期,我们发现泌阳大袋立体花香菇,如获至宝、东西南北、狂热鼓吹好几年; 90年代后期,我在河北涞源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菇获得成功,两三年内中原大地、长城内外推广的号角四处吹响。到了21世纪头几年,液体菌种应用推广掀巨浪,小宋与我积极跟进不等闲。

     上集故事关于液体菌种的考察活动、思想认识已经说过多少遍,但我们还是有点不死心,还想继续探讨一番。到了2002年8月19日,受河南孙景峰的几次电话邀请,我们师徒二人就按捺不住激情再次去考察。这次考察过程、结果,当年日记记载就更加翔实仔细,如果您有类似工作背景与经历,推敲回味一番必定有趣有收益。

2002.8.19  到大钟寺小宋一块吃饭,商量液体发酵,议定到郑州聚丰科技园。

8.20  到保定,与孙景峰依维柯到石家庄转火车,到郑州7:30,晚上兰考出身的秦总请客,16岁出来打短工,流浪,到今年10年时间,搞装修建筑等。承包300亩科技园,栽培食用菌。

8.21 上午到郑州西北郊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建大学城附近300亩。100个永久性大棚,要搞成修闲农业,观光农业。给孙景丰几个大棚和地方让他负责了技术,农大学生李春华已经5年,有经验。到附近农科院试验基地买大连XXX液体发酵罐,生产5罐,全部污染,可能是空气过泸器有问题。下午小宋来又到园区。

8.22  一早起草食用菌产销协议,小宋包销10月份后的草菇和11月份的鸡腿菇。聘用合同,自己的技术顾问。后园区主任李春华要半年后再给工资。草签。私营企业的顾问费不好赚,只能保持一种若离若接的态度,只能为以后液体菌种潜在市场。

     下午依维柯4小时到安阳6点,段总一块饭后到工厂。液体菌种又买6个罐,主体罐6000元一个,他们自己生产的碳钢罐没有成功,主要是内外生锈,看来防锈漆要考虑选择。经过自己上次来的提议,已经自己生产液体菌种的原种,自制摇床,5000毫升三角瓶培养液2000,接种一罐,培养2天,而XXX的三角瓶固体菌种接种后有一个恢复期,要培养3天。工厂除用液体菌种外也用固体菌种。调温培养,菌袋加厚后,污染已经大幅度下降。杏鲍菇出菇改进后,横卧式床架改成竖立式单层,效果好。空调风由塑料筒引出,上部打孔,冷空气吹到天花板后反射回到竖立式床架上的杏鲍菇菌袋上。这是内循环风。外循环风经过预冷后的风由2个电风扇吹入。压缩机在室外,进气口干净消毒后的室内,压缩空气再经过空气净化器,进入小水桶大小的储气罐,再进入一个似大茶缸大小的过泸器。发酵罐上部有一个小孔口,发酵时向外排除二氧化碳废气。据技术人员介绍,阴雨天,湿度培养环境大时发酵罐容易污染;但是如果空白培养,不接种,阴雨天也不会污染,接种用火圈封口,培养室无菌。后11点离厂,12点到安阳火车站。

9.27  一早到绿源公司,好不容易见到孙绍芳,液体菌种成果他说要,但是没有生产的款,告辞。到交易市场,与朝阳生产发酵罐厂家交谈,小型无油润滑气泵,电脑控制箱只是几个按钮,下面是空室放过泸器和空气储罐。11点出发返回,4点到家。

10.18  中午到新发地中央市场,内蒙乌尔旗林业局等人一块吃饭,他们大规模生产食用菌,要在机制和技术上创新,液体菌种设备给他们图纸工程师到他们哪儿生产发酵罐的思路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