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梁故事会

老梁故事会连载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9 09:32:18 |显示全部楼层

1995.2.24、蘑菇建起销售网  小宋坦言困难多

    到1995年春天,小宋两口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艰苦奋斗,在北京蘑菇销售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站稳了脚跟。但创业初期,头绪多、事情杂,身心疲惫,小宋操劳过度,大脑神经过于疲乏,终于不堪重负,发出了警报。

    这里绝对不是小题大做、故弄玄虚, 当年的日记里如实地记载了小宋的自述和处境。

1995.2.24  (中科院百泰公司原总经理被免职,新调来了张总)张总谈定自己为实验室主任,正常发工资、旅差费,3月15日开始。制订了开发实验室的计划:.........。百泰公司当前是既缺资金,又缺人才,信誉受损,处境艰难。

1995.2.25     上午和司机小王整理实验室。下午智能公司取回英文稿。晚上到小宋处,两口租地下室,做老板,已建立销售香菇、白蘑菇的内销网络。但坦言工作压力大,脑袋的一半血管有问题,一半麻木,记忆力衰退,心力绞瘁。后到书红家送北方香菇栽培电影英文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9 09:33:12 |显示全部楼层

1995.6.21、 中科百泰寻合作  奋发向上想法多

     中科院百泰公司是老梁从海外留学回来后的工作单位,当年从研究所调到公司,就是为了能自由的干点事。当年老梁虽然达到了自由干事的目的,但也付出了许多世俗追求的东西,更遗憾的是,你孙悟空总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啊,折腾了几年,老梁是干了点实事,但坦言之, 你注定干不成大事, 因为有干大事的机会,你的上司老总要干啊。可惜的是老总小事不想干、不愿干、也干不来,大事又干不成,结果自然是一败涂地。借助老梁的技术、名气,申请到的100万元经费没有几个回合就折腾完了。最后,科学院的领导,看看没有办法,就将这位我曾经崇拜过的老总给免职了,新来的老总对咱老梁更加看好,又给了老梁一个折腾的空间和时间。

     老梁的开发实验室重新运作,作为一位有志青年,小宋自然也想借助老梁的牌子、名气,得到梁老师更多的提携指导,提升自己,就多次与梁老师协商,要合作开发,要师出有名,也沾点科学院这块金字招牌的光啊!

    当年的日记虽然是三言两语,但据我的回忆,就如何合作开发、如何运作,我们当时还确实是动过一番脑筋,做过一番计划的。

1995.6.21     给王增益(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少将)电话,谈保健品。晚上小高去看房,小曾、小宋来,小宋希望食用菌合作。

6.23  上午到公司,帐号被封,杨韶华来,小曾小宋到实验室看了一下,商量合作开发。下午专利代理所修改专利请求书。

6.24     一早到实验室,下午买东西,7:40乘面的到北京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9 09:33:47 |显示全部楼层

1995.7.5、调和油申报专利  金龙鱼无偿受益

       1995年,在山西大学母校与郭少祖老师的闲谈,引出申报植物调和油专利。

      几番周折,几番辛苦,专利申请到了,但没有经营能力。后来决定只卖技术,给国内几家大的调和油厂都发去技术资料,其中当然包括金龙鱼调和油,但没有一家回音,没有卖出去。但几年后这项技术就被金龙鱼调和油以1:1:1 的形式,改头换面,无偿使用了。因为专利没有交保护费,已经失效,就算是为社会做贡献了!

专利摘要:本发明植物调和油由经高温蒸炒后精炼的亚麻籽油和/或精炼葵花籽油,和/或精炼大豆油,和/或精炼玉蜀黍油,和/或精炼花生油等组成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A、D和符合食品要求的抗氧化剂。此调和油可用作高档精炼食用油或用作保健营养胶囊和药用胶囊内的主要原料。

随机摘录当时的日记记载,也可见端倪。

1995.4.13  半晴半阴, 12时到太原火车站晚上郭绍祖老师家,谈精练油之事。后到张肇铭老师家,了解光合细菌事,带了几份材料,晚上看,没休息好。

4.14  光合菌材料复印,郭老师家拿精练油材料,晚9时送到忻家。

4.15  上午写精练油报告,下午到新路书芳三叔对蘑菇失去信心。

4.16  给吕德功送去精练油项目书,精练油厂没资金,提出出租。   

7.28  给有关厂家写技术说明书和地址,再按照地址一家一家地发出去,搞的头昏脑胀, 

7.31   写招商说明书,意图能找一个大公司搞植物调和油。

9.1     到高干病房看白专员,医生护士很多争先照看,答应植物油项目弄点钱。早上菅主任来电,植物油已立项。 

10.24   菅主任一块到精练油厂,厂长已换。又到储运公司取精练葫麻油样品。到部落,生产的样品可以。脱色效果好。

11.23   晚上菅主任家,定下调和油专利只卖技术,无生产经营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3 10:03:06 |显示全部楼层

1988.9、广阔天地摆战场  老梁开拓新局面

实验室研究太紧张,工作目标太大,做的太多,负荷太重,老梁咱这出身农村、农民的草木之人,实在不堪重负,到1987年底,这根紧绷的神经突然折断,不能继续。

唉!不管怎么说,教授从内心还是挚爱这位小老乡的,先是建议咱到太平山上观山望海、陶冶情操,换换脑筋,到后来见短期疗养不见成效,就默许我自由发挥了,这到正好给了我一个到社会上折腾的机会。

老梁咱这一生就是不甘寂寞,高雅的科学殿堂上放不下,那就重返花果山,做个孙猴子,自由自在,广阔天地也大有作为啊。

从1988年后半年开始,咱就在社会上又折腾开了,先是在香港,又到了大陆,有几年咱坐飞机,就像坐城市公交一样,飞来飞去。咱到底上演的是一场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好戏,还是无聊的闹剧,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就要看听完故事后诸位的感悟评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3 10:03:24 |显示全部楼层

1989.5.18XX风波港岛震动  黑灯瞎火大呼小叫

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在以北京为中心的政治风波影响深远。当时我正在香港,学习研究也不很紧张,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这次事件。以北京为中心的学生运动,演变成军事管制后,香港市民反应强烈,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反对军管。记得一位中文大学的中年职工跟我说过,香港是个自由的社会,自由表达的社会,从来都是几派意见,很少很难统一。但这次事件,市民声音如此统一,堪比抗日战争时期,就是一个声音,没有杂音。当时,我们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基本上与国内学潮是一致的。当时新华社社长都跑到美国去了,我们这些一心苦读圣贤书的青年人还不是随大流。

5月18日,国内宣布实行军事管制,举国一片抗议之声,中文大学位于香港新界,离港岛新华社所在地还有几十公里的里程。出租车司机知道我们留学生要上街抗议,全部是免费接送,不收分毫。

5月18日的夜晚,香港下着蒙蒙小雨,留学生情绪激动,聚集在研究生活动室议论纷纷,整个香港电视台报道的就是北京天安门广场学生抗议的画面解说,画内画外,遥相呼应,推波助澜,一声欢呼,就浩浩荡荡地向港岛新华社进发了。当时,我的年龄较大,就在大家熙熙攘攘、前呼后拥地出发时,我偷偷的溜号了,没有去。这到不是我有不同认识,实在是年龄比他们大,激情就没有他们高,心想到港岛几十公里,花费时间,多我一人少我一人也无关大局,就悄悄地回宿舍看电视去了。

他们晚上8点多出发,大概11点时分,我这些可爱的同学们、战友们陆续返回。几位好友告诉我他们来去的详情,他们坐免费出租车到了港岛,到了新华社大楼前,黑乎乎的,整座大楼没有一点灯光。他们就对着那黑灯瞎火的大楼狂呼乱叫,高呼口号,反正就是什么支持学生运动,反对军事管制之类的。就这样大呼小叫的折腾了十几分钟,漆黑的大楼还是没有一点动静,没有一点灯光,大家只好怏怏而归。

第二天,我们又写好抗议书,大家都签名,我也签了,专门派人送到新华社,白天,还是有人接待,说要把抗议书转交给有关领导和部门。

事实上,当时,香港也举行了大规模的群众集会和游行,在一次集会上,就有新华社的员工也上台发言,高呼口号,反对军事管制、支持学生运动。

真正到了6月4日晚上,天安门广场发生了流血事件,我们就都在活动室、宿舍看电视,也没有再去大呼小叫了。香港电视台报道非常及时,而且有人通过秘密渠道将现场录像偷运到香港,就在电视台上播放。实际上我们在香港是更能全面、全方位地看到整个事件。

当然,后来全国人民的情绪也逐步平息,因为以后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学生的要求。从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邓小平的力挽狂澜来看,邓小平确实是一位久经风霜、忧国忧民的伟大政治家,如果没有当时果断的措施,换来几十年的安定,中国就没有现在辉煌的经济成果,也没有现在胡温领导继往开来,按部就班地深化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3 10:03:42 |显示全部楼层

1989.8.5、小杨的一段路   老梁的一段情

      小杨,是我在1989年3-8月份期间,在香港中文大学朝夕相处的一位老乡、校友、小兄弟。其实,小杨是一位历经磨难,最终辉煌的成功人士、社会精英。小杨本是山西五台人士,是上世纪80年代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研究生,1988年分配到山西大学物理系。1989年春天到香港开会,非法滞留在港,一直到1989年8月份,侥幸离港到了印度,印度待3个月后,又侥幸到了澳大利亚。 现在定居澳洲,电脑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与来自广东的女士结婚,生育3个子女,成家立业,其乐融融,终于步入了社会精英、成功人士之列。

     1989年3月份的一天,我在好友的宿舍,碰到一位来自大陆的学者。好友介绍说,这是小杨,来自山西大学物理系,老家五台县,来港开会后,不想返回大陆了。又是老乡,又是校友,关系自然近了一步,虽然在港滞留是非法的,但民不告,官不究,更何况在高等学府,来的又是高级学者,从此,我们朝夕相处,度过了愉快、神秘、难忘的5个月。

小杨要在港滞留,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好在认识了我们两位老乡、校友,晚上,小杨就到了好友的实验室,在电脑上搞研究;白天,就蜗居在好友或者我的宿舍; 吃饭问题,我记得小杨主要以方便面为主,当时,我也是在宿舍电饭锅内蒸米饭吃,小杨也就经常蹭饭吃,有朋友来,小杨就更是陪客了。就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小杨出身于贫困山区,来自大陆,身上不会有多少钱的,而且他还要省吃俭用,准备伺机往印度、澳大利亚转移的费用。

看到小杨的困境,我和好友也是要想方设法帮忙。 首先,我介绍小杨给香港某翻译公司搞翻译,打字,给香港某电子杂志社写稿,前后也有1万多港币的收入。再者,小杨毕竟有学历、有才华,而且在港期间,已经是身处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境地了,只能破釜沉舟,以求一搏。在绝境之中,人的体力、智力有无限的潜力,我记得当时小杨长期食用方便面,肚皮瘪瘪的,还得晚上不睡觉,打零工、搞研究,我还真有种恻隐之情。后来,小杨发明了一个电脑软件,我就介绍香港电子杂志的黄总编进行了采访,刊登后,曾引起一番小小的轰动,曾有美国同行与他联系,要买他的软件。

小杨在困境之中,还是比较淡定,后来,他与一位印度驻港官员相识,是位硕士研究生,我到过他的领事馆办公室,还给我办了到印度的签证,可惜,这对我没用什么用处。后来,这位印度官员朋友还到中文大学来游览、到图书馆查查什么资料,我还在宿舍里蒸大米饭与好友、小杨、周吉华等几位好友招待过这位印度朋友。在这位朋友的帮助下,小杨顺利地拿到了印度的签证。要离开香港到印度,是一定要通过香港海关的,小杨只好到海关讲明实情,也算是自首吧。小杨在港非法居留5个月之久,按照香港法律,要罚一笔巨款,还要遣送回大陆……。后来香港警界网开一面,同意只将小杨遣送出境,也不罚款,也不遣送回大陆。

小杨离开的那天,我的印象特别深刻,真像电影里紧张而神秘的情节。 那天早晨天刚蒙蒙亮,香港警界的警车已经停在了中文大学校门口,我和好友帮小杨拉着一个大皮箱,出了校门,看到远处停着一辆警车,就将大皮箱交给小杨,由小杨独自走向了警车。当时,我们为什么不将小杨送到警车附近,我想肯定是出于本能,因为我们毕竟是良民,在港几年从来没有跟警察打过交道,对于警察本能是应该是敬而远之的。

当天,上午11点左右,我接到了香港海关警察的一个电话,非常客气礼貌,告诉我,你的朋友已经安全出境,请放心,我赶忙说,谢谢!谢谢!也不敢再多问一句。事后,我还真担心过一段时间,是否把我加入到了香港警界黑名单。这也自然,因为按照香港法律,你窝藏非法滞留者,也是违法的。

小杨到了印度,只有3个月的签证,就在第90天,他拿到了澳大利亚的签证,顺利地到了澳洲,再后来,小杨在澳洲立住脚,扎下了根;再后来,在相当于中国科学院的部门找到一份职业,再后来,就成家立业,成了家乡稍有名气的成功人士,也曾多次衣锦返乡。

小杨离开香港时,曾向我借过几千港币,半年后折合成美元就寄给了我太太。后来,小杨也给我写过几次信,他离开香港后的情况就是信内告诉我的。后来,我北京好朋友的孩子到澳大利亚留学毕业后,经我介绍,曾找他帮忙找份工作,可能确有困难,表示遗憾。以后,我们通过几次电话,我也几次邀请他回来后,一定聚聚,毕竟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他的路难,可我的情深啊! 可不知什么原因,我和小杨再没有会面,尽管他回过故乡,回过北京,而且我也多在故乡和北京。

对此,我深为遗憾,我想再见见小杨,也没有什么目的,我现在也衣食无忧,整天忙碌充实,只是想再叙叙旧、聊聊天。后来,我琢磨,这可能是成功人士的通病,当年陈胜吴广坐了天下,不是就不想见他的昔日布衣; 不过,我想小杨可能不是这个原因,他可能是不想再触景生情,不想再提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3 10:04:02 |显示全部楼层

1989.10.4、教授宽容给政策  老梁休假回大陆

话说咱老梁,到香港中文大学读博士、搞研究,看到那么好的实验条件,那样美的工作环境,还有周围如此多的好人好事,老梁是如获至宝、精神焕发,夜以继日、如饥似渴,大脑高度紧张地学习工作了不到三年时间,突然出了问题。因为目标太高、工作量太大、负担太重,终于不堪重负,大脑中的那根炫突然绷断,中枢神经失去指挥,整个研究工作学习陷入了彷徨的境地。(梁兄那么高的智商,那样丰富的阅历和奋斗经验,那样优越的读研条件,那样成功的实验基础,怎么就“终于不堪重负”?“疗养不见成效”?而过了罗湖桥就能高薪应聘,还特别能折腾?是否老兄骨子里就是要弃学从商?-国良)

教授看到眼里,怨在心里,虽然恨铁不成钢,有抱怨、有怨恨,但从内心还是挚爱这位小老乡的,先是建议咱到太平山上观山望海、陶冶情操,换换脑筋,到后来见短期疗养不见成效,就默许我自由发挥了,这倒正好给了我一个到社会上折腾的机会。

咱老梁得到了教授的默许,充分发挥了咱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折腾的强项,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段日子里,在香港演绎了丰富多彩的故事,成就了拍案叫绝的惊险传奇,见证了花前月下的窃窃私语……。

就在咱乐不思蜀的时候,教授叫咱谈话了。当然谈话是在非常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枝荣,香港是个法制社会,你半年多还休息不过来,那就申请办个手续,名正言顺地休学一段时间吧。教授的建议,正合自己的心意。香港地方太小了,还是不够咱老梁折腾,大陆那960万平方公里才是广阔天地啊!可以大干一场了。

其实,对于这一天的来临,咱老梁还是早有准备的,记得我还煞有其事地写过企业策划方案,就是要创办股份制蘑菇产业方案,就是劳力股、资金股之类,就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的意思。这个方案在深圳咱也试图试行过,实践证明这是咱老梁的胡思乱想,纸上谈兵,你想,出劳力的没有工资就不能生存,怎么可能把劳动力入股呢。

申请、审批、同意。1989年10月4日,咱就又踌躇满志、豪情满怀地跨过了罗湖桥,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诸位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正是4年前的10月4日咱也是跨过罗湖桥进入香港的,哈哈,这也许就是上帝的安排,竟然如此巧合。


Vieruodis在上文中提到:

当时这想法太超前了,可不正是符合了现在提倡的大学产学研结合,学以致用、走创业之路的思想嘛。认定了这创业的想法,才一步一步折腾到现在,呵呵!正应了一句诗——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发布者菌类专家论坛

好!高!实在是高!为咱几十年的折腾找到了现代的理论根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3 10:04:18 |显示全部楼层

1989.10.6、前脚跨过罗湖桥  后脚踏入科技园  迈步到了福建永安市

咱老梁命里注定就是一块折腾的料,上帝也眷恋着咱啊!10月4日跨过罗湖桥,深圳有咱吕日周书记的办事处,咱是回国来休假的,先休息几天再说。无意中看到深圳科技园民间科技创业中心招聘人才,10月6日去转转、看看吧。不想这一转、这一看,就打破了咱老梁回北京搞研究的正常轨迹。

深圳科技园就是科学院设在深圳的机构,官办机构,企业管理。双方还真是情投意合、一拍即合,马上签订聘用合同,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提供住房一套,工资600元,奖金另说。哈哈!你看那个美不美、顺不顺啊!

咱老梁在深圳一安顿下来,就给香港的几位朋友打了电话,他们也在结记咱啊,过罗湖桥还是张明专程送过来的。几天后,接到了香港朋友吴云星先生从福建三明打来的电话,邀请去考察、合作。

吴先生、王小姐、蔡先生几位是港商,在福建三明的永安市与林委成立了佳禾合资企业,合作项目就是香菇的生产、加工。咱老梁马上变成了外商的技术人才,提供香菇育种和栽培技术。咱在香港中文大学不务正业时学的那些东西有了用武之地,哈哈,左右逢源啊!!


坚强的创业者的思维与足迹在上文中提到:

这个时候,您的工资是我们这些人的6倍。条件还那么好。会有多少人羡慕您啊。------这些有自己的努力,其实也有“牌子”的作用。“牌子”很重要的。------有“牌子”的人,可能会成为“高层”人物;不看重“牌子”的人,可能会成为“基层”人物。------您不绞尽脑汁要“牌子”,弄丢了就要到手的牌子,却“命里注定是一块折腾的料”,预示着您要成为“伟大的基层人物”了。(何止看到底!寥寥几句,基本概括了梁博士的后半生。-国良)


发布者菌类专家论坛2010-11-0909:02

王总有火眼金睛啊,一眼能看到底啊!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3 10:04:32 |显示全部楼层

1989.12、黄所长捧场全所光临  吴先生炒作老梁露脸

话说,咱老梁作为港商的技术代表,在永安市享受的是外国专家待遇。住套间不说,每天的伙食费就是30元,当时国内水平是5元就可吃好。30元吃不里去啊,就派人到山上专抓那些石头缝里什么鱼,物稀为贵啊,一条就是15元,伙食就达标了。这种鱼味道真的是有点美,美啊那个美,可咱这身体吃不消啊,没多久就感到身体特别下沉,可心理上特别空虚。后来咱主动申请削减伙食、过平民生活那就是后话了。

吃好的、住好的,咱也得露两手啊,带来几支从香港带回来的香菇菌种,合资公司给咱安排一位大学生助手,就开始引进优良品种的示范生产了。菌种生产技术常规,出菇管理就按照当地菇场菇农技术,这些常规的工作自然有具体的技术人员,咱老梁就是每天去看看,督促、指导就是了。

咱这里过神仙似的生活,深圳科技园怎么交待啊,咱老梁还是有办法的,声称在福建考察项目,这里条件特别优惠,管吃管喝管住,不用花旅差费,而且额外补助1万元,咱老梁全部上缴。

这样科技园的领导也高兴,看这老梁,出去考察还不用旅差费,而且还有对方的考察补贴,也毫不利己地全部上缴,真是打上灯笼也找不到的好人好事,也真有本事,咱给老梁记大功一次,年底多发奖金。

要说我这朋友吴先生还真会炒作,老梁是香港博士生,是国际人才啊!于是乎,就在永安市召开了香菇国际育种报告会,题目很大、很唬人。三明真菌研究所近在咫尺,黄年来所长就带全所人员来参会,台湾著名的食用菌专家赖敏南博士更是大驾光临。主讲人当然是咱老梁,要说黄年来所长是被炒作蒙混来的,那倒也不是。1988年在香港时咱和黄所长就有密切接触,也向黄所长详细介绍过自己搞的香菇育种和栽培的研究。黄所长是内行,一听一看就知道咱老梁还是有点真功夫的。因此,这次就专门带全所科技人员来听咱老梁的国际级学术报告来了。

咱老梁在报告上讲的就是咱在香港3年期间搞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研究,研究内容当然丰富。育种技术就是原生质分离诱变的细胞水平上的育种技术,还有单双核体非对称融合基因水平上的育种技术。会后,还专门组织了讨论,三明真菌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与咱老梁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互动(哈哈!互动这个词可是现代才有的,当时这个词还不流行啊)。

咱老梁讲得可是真人真事,绝对的历史,有照片为证啊:

1、吴先生在讲开场白,最右边的羞羞答答坐在那里不敢抬头就是咱老梁

2、事后,黄年来所长专门邀请咱老梁到三明真菌研究所进行参观考察:

3、深圳科技园咱老梁的住宿和实验室,是个大2居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2-1 12:42:46 |显示全部楼层

 

1985.12、胡乱折腾主动干  课余时间搞实践

记得到港没有几个月,老梁的老毛病就又犯了,又要折腾点什么了。

第一件事情是尤小姐实验室申请到了2千元聘用临时工的费用,尤小姐绝对是好意,就试探着征求我的意见:“MR梁,你有时间干点临时活吗,每个小时15元,就是帮助我洗洗培养皿、试管之类的。”哈哈!我当然愿意了,每天下班后,就将尤小姐用过的玻璃器皿刷洗、清洗干净。至于每天洗了几个小时也没有人监督啊,我记几个小时就是几个小时,虽然我不会故意多记,但肯定是不到一个小时就记一个小时,不到两个小时就记两个小时了。唉,老梁也不是神仙啊!打临时工这件事情,我问过张教授行不行,教授说可以,但好像也没有特意鼓励的话。

又过了几天,在学校的布告栏上看到一个告示,说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结合学习可以申报一些小的科研题目,可以补贴几百到几千元的经费。砰然心动,我就喜欢干点实际事情啊,又结合专业、又有经费,何乐而不为呢!就迫不及待地找张教授请示,我可不可以参加这项活动。教授说,中文大学的学生都可以申请,你可以写一个申请试试。

第二天我写了一个宿舍内业余时间种蘑菇的题目,提出了既可观赏、又可实践、还有产出意义,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找张教授审阅。教授看了申请内容,表情平淡地在下面批了Endosed,签了名,但临走时嘱咐我说,抓紧准备研究课题的资料啊!从教授的办公室出来,我隐隐约约地感到,教授对于我的这次活动并不是十分赞同支持的。后来申请报上去,学校竟然通过了,补助经费600港币随之就打入了我的银行卡。

生物系有一个专门种蘑菇的菇场,离实验室较远,走路起码要20分钟,而且还是上坡下坡的。教授的助手魏先生经常去那里管理一些出菇的菌袋,我也就经常过去帮助魏先生干点事情,魏先生很不好意思,好像我是搞研究的,就不应该干这些事情,其实主要是我想干啊!记得种过平菇,灵芝,猴头等。

在实验室我也鼓捣这些东西,竟然发现了(为何后来发表的有关论文没注发现者的名字?-国良)有的平菇品种出现了变异,产生的孢子很少,当时美国的莫尔教授也在短期工作,这也引起了莫尔教授和张教授的注意,我还专门做了一次关于变异少孢平菇的学术报告(seminar)。

这次报告后,我的胡乱折腾就更是登峰造极了,就是脱离我的研究课题,就搞些种蘑菇、研究蘑菇的实际工作。眼看多半年就要过去了,教授开始给我亮红灯了。教授对于我老往蘑菇场跑提出异议了,而且一次专门跟我郑重其事的谈话了,说要尽快开始课题研究的工作,那些种蘑菇的事以后有的是机会。其实,研究课题的事,我也一直在准备啊!就像讲故事有个开场白一样,你的先准备培养好材料啊!但这是不能跟教授解释的,就像现在讲故事,有的网友就说你那开场白太长了,我也无法、也不能解释一样啊!

教授亮了红灯,不能老跑蘑菇场了,我的试验材料也培养的差不多了,咱就全力以赴的搞课题研究吧。


留言选载:

以下是引用南湖春在2010-11-410:38:37的发言:

以前在查阅资料时,只了解梁先生在鲜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菇方面有所建树,听了故事才知道梁先生有这么深厚的学习背景和浓重的蘑菇情结,真正算得上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先驱了。食用菌产业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集历史、文化、经济于一身的整体,了解历史有利于开创未来,如果只在技术层面上追究,没有快乐,那搞食用菌就太枯燥无味了。做食用菌在解决温饱、开创事业的同时,可以更多的体会所从事职业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高深理论和基层实践对产业发展同样重要,不可厚此薄彼。从事理论研究可能会在职位上走的更远,对行业长远发展有益,但基层实践、技术推广可以推动行业发展,更快、更实际地为人类造福。

来的晚了,一气看完帖子,受益匪浅,期待以后的故事更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