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是通过列出一个事物的基本属性来描写或者规范一个词或者一个概念的意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食用菌生产的一种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不限于地域、不限于季节的全天候生产;其关键是使食用菌生产的农艺技术与环境调控的工业技术的有机结合;其手段是用工业设备调控环境条件,使之满足食用菌生长过程对环境的要求。机械化、自动化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投入,提高工效和劳动生产率,固然是食用菌工厂化发展中应当追求的方向,与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目的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是必然相关。与其必然相关的是环境调控的设施、设备;同时,尽管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快速上涨,但目前仍低于整个亚洲的平均水平,更是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价格优势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优势,盲目强调机械化、自动化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另外,一定规模只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正常运行和赢利的基本要求,不是食用菌生产工厂化与否的依据。规模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何为大何为小,并无精确和公认的划分依据。福建省许多村年生产食用菌数百万袋,产菇上千吨,规模不可谓不大,但却与工厂化生产不着边际。全面考察目前国内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后,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产品质量高低、企业效益好坏,与投资规模、装备层次和自动化程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不少在拌料、装袋等环节采用手工操作的小型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同样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高低,规模的大小,仅仅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程度和水平高低的标志,不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本质属性。将非本质属性的内容列入定义之中,其结果是不适当地缩小了食用菌工厂化这一概念外延。从广义上来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还应当包括以液体培养为手段、以生产菌丝体为目的的深层发酵工艺。但由于子实体和菌丝体毕竟是两个不同概念,从目前情况看,似以不列入为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指利用工业技术控制光、温、湿、气等环境要素,使食用菌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于人工环境,从而实现食用菌生产周年化的食用菌生产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