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重庆的李总电话咨询,征求食用菌液体菌种应用和双孢蘑菇生产之事。这位李总年轻有为、是位真正想干事的食用菌产业开拓者,更需用心解答了
液体菌种现在是一些商家热炒的热门,在商言商,商家热炒无可非议,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这也是人之常情。我作为一位液体菌种的长期研究者、应用者、旁观者,谈谈我的体会、感想,或许对李总的事业、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我最早应用液体菌种应该是在1986年,当时主要是摇床培养,培养菌丝体,用于研究。 1991年,我还专程到上海师大拜访了液体菌种研究的先行者杨庆尧教授, 参观考察了他的液体菌种培养设备。
1993年,在北京东北旺制药厂,我和一位工程师曾试图将液体菌种用于大规模生产实践,设计了发酵罐培养液体菌种,直接接种培养料生产菌袋的工艺,到头来也只是纸上谈兵,空想一场、空忙一阵。
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就经常见到耸立在车间里的液体发酵罐,但多数并没有正常运转,不是开膛破肚正在修理、就是闲置不用,还有更多的是耸立在破旧不堪的车间里,好像在向来人哭诉其从白天鹅到丑小鸭的苦衷。
2003年,平泉绿源公司要求设计一套液体菌种生产设备,我动用了所有关系,全力以赴。但至今笨重的摇床、高耸的过滤器、可以移动的液体菌种接种罐、粗大的发酵罐还静卧在忻州菌种厂破烂的车间里。
2004年张家口万全生产双孢蘑菇,用液体菌种,接种后3天,发现虽然稀疏但白色的菌丝在麦粒菌种瓶内齐头并进,没有丝毫的杂色杂菌。当时我就非常怀疑,双孢蘑菇菌丝体不可能长的这样快,但看着领导和技术员兴高采烈的神情,我不动声色地说,再观察几天看看。 一个星期后,我再赴万全,询问液体菌种事,技术员悄悄告诉我,都埋了,领导知道了不好说。
在我的记忆中,2008年以前,液体菌种出事,我多将原因归结于发酵设备不过关,因为食用菌是大型真菌,生产慢,培养时间要比一般的微生物慢很多、污染的几率高很多。 2010年,山西忻州汇恒公司、长治精卫公司都相继购买了液体菌种设备,我跟踪观察,设备运转要正常多了,可以说工艺设备是成熟了。
去年春天,我应邀考察了一个生产液体菌种标准化设备的厂家,建有样板工厂,进入参观要求很严,核心的发酵罐厂区只能隔着玻璃看看,但透过蛛丝马迹,我也看到该厂的生产记录,6天内就有一天是全军覆没,说明那一天的液体菌种全部污染了。可见,现在液体菌种的设备、设施、工艺可以说是过关了、成熟了,但远远达不到普遍应用的程度。 原因就是液体菌种生产对硬件、软件环境要求很高,配套设施、配套技术成本太高,不符合国情,不符合当前我国食用菌产业水平。液体菌种应用在经济上要合算,也就是日产几十吨的超级大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