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兴,黄老师最近的漳州行,连写了5篇报道,让我们网友开拓了视野,其实菌界有数不完的新鲜事,道不尽的新变化,目不暇给的新名堂,不胜枚举的新技术……信手拈来,都是上佳的写作素材。然而这些新鲜的写作素材,有时竟很难为菌人们发现,一些网友甚至抱怨写不出新东西来,总怨缺少素材。
实际上,向黄老师学习,学习黄老师放下大学者的架子,深入到基层去,奔波在食用菌产业群,就永远有写不完的新文章。有感黄老师始终他菇农当兄弟,菇农也把他当兄弟,也才有“网友林先生采菇时早上3时起床,骑摩托车来接黄老师时,此时已经快一点了,林先生还没有吃饭,还在菇房里忙。一接到黄老师电话,仅穿鞋拖就跑来了,外界温度是12度的感人场面”!
平心而论,黄老师并非菌界显赫人物,仅为一位退休的学者,也毫无大专家的架子,黄老师最令人尊敬之处,在于真正贴近生产第一线,贴近基层,观察、记录并且总结他们的宝贵经验,进而发表文章让更多网友受益。这是对那些菌界大人物“朝辞宾馆彩云间,百里万里一日还。菇农声音听不到,小车已过万重山”莫大的讽刺!但愿我们所谓菌界的大人物们切莫高高在上、基于大都市,主动走到基层,走入普通菇农的生活,把握一个完整真实的菌界。最近有网友对我说,某些菌界自诩的超级大人物对黄老师不屑一顾,甚至恨之入骨,我在想,这是什么目的?黄老师的作风为什么与他们格格不入?说白了,他们是这个菌界的忽悠派,容不得类似黄老师这样既精通理论又务实的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