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ymg

与王春宝先生商榷--“实名讨论我国蘑菇产业发展问题”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4504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20 16:48:15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社会太浮躁了,连稳定的稻草、麦草都供应不出,不知是不是民族的悲哀?本帖其实已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了。77兄转的帖子,“底线”也是个问题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541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19 18:06:11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富邦菌业在2011-12-19 17:38:32的发言:
我曾经在06-09年亲自种植蘑菇,每个菇棚1000平米,10个菇棚合计1万平米,最多的时候用工100多人,人员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我不主张一个企业通过雇工的方式大面积种植蘑菇,除非你解决了机械化自动化。中国食用菌产业的未来是很广阔的,可以说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因此我认为各方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或者叫共襄盛举。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做法,可以允许不同的见解,可以走不同的道路,但最终的结果是实现大同。

支持这个观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372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19 17:38:32 |显示全部楼层
我第一次见杨老师是06年,当时读了杨老师的著作《蘑菇生产全书》,对杨老师非常的敬佩。这些年我一直专注于蘑菇这一个品种上,每一步发展都得到了杨老师很多的帮助。09年的时候经过杨老师的介绍我认识了王工,当时我正在研究“空调菇房蘑菇周年化栽培”。电话里聊了几次之后我就去了天津西青拜访王工。经过交谈受益匪浅,于是10年的夏季王工帮我做了2个月的技术指导,从此我们也成了朋友。我对两个人的评价都非常的高,在我的眼里王工是实战派专家,杨老师则是学院派大师。两位都为蘑菇产业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尤其是这些年杨老师大力推广“隧道式发酵”,大大提升了我国蘑菇产业的技术水平。王工的通州基地我去过多次,可以说设施非常的简陋,在那样的半坡式蔬菜大棚里种植21.7公斤的单产绝对是技术功底过硬的体现。但设施实战太简陋了,地面的一层种植杂菌也不易控制。再者就是种植的面积太大,100多个菇棚,人员的管理很是问题,所以产量差别大也不足为奇。我曾经在06-09年亲自种植蘑菇,每个菇棚1000平米,10个菇棚合计1万平米,最多的时候用工100多人,人员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我不主张一个企业通过雇工的方式大面积种植蘑菇,除非你解决了机械化自动化。中国食用菌产业的未来是很广阔的,可以说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因此我认为各方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或者叫共襄盛举。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做法,可以允许不同的见解,可以走不同的道路,但最终的结果是实现大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372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19 16:53:26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安广杰在2011-12-17 23:20:37的发言:

近期上网时间少了,忙碌一年终于有所收获了。先向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喜悦。在2011年12月8日我们辽宁涣然菌业参股的: 《中国鼎旭 》 在美国证交所成功挂牌上市了;这是首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食用菌企业。同时希望更多的中国食用菌企业练好内功走出国门。
看了上面的帖子,简单说两句。在今年秋季途经北京时参观了一下王老师的双孢菇基地,利用简单的日光温室栽培高品质的保鲜菇,硬件条件不太完善,但蘑菇质量还不错。
双孢菇工厂或大型基地关于产量最大的问题是 稳产 ;这是最难办到的事情了。稳产与以下三方面有关:
一:原材料的稳定性;原材料的稳定供应是基础,目前很多企业出问题都出在这一点了。
二:设备设施的稳定可控性;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
三:操作及其管理的有效性。能做到稳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管理的有效性;蘑菇生长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产量的高低往往体现在管理效率上。这就是许多投资商常提到的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问题。花点钱进点先进设备容易,但培养人很难。做到稳产不容易,江苏,福建,四川,山东和辽宁的许多工厂都存在这个问题,这恰恰是我们急需要攻克的症结所在。期待这个帖子继续深入探讨下去,我们需要在探索中成长----

安工借此机会推销了一把自己!高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27

积分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1-12-19 09:38:03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23 11:36:12 |显示全部楼层
双孢菇的规模使这行比平菇讨论高的不只是一个档次,抛却勾心斗角这一定是前所未有的好帖。辩出个123所有同行受益。
它和平菇同源,全是取自农林业生产的下脚料。其实,原料是稳定的,不信去看农民收获后的麦田和油厂的棉籽壳库房,由于加入了过多运输倒卖等人为因素才变的不稳定。有经济学者说从不猜测市场,因为无从揣测人心。不熟悉这规则将寸步难行。
本想提几个名字顶几个贴,高过自己的人太多无从顶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23 10:48:03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菇海无边界在2011-12-23 7:20:41的发言:
何止有点意思,简直有意思极了!楼上若非弱视的话应该看得到是谁先指名道姓意欲发起口水战的。至于“安工”的资本运作之道,业内混的都深明其中奥秘,非吾不能,实吾不为也!至于技术总监的头衔,并不是什么吓人的东东,我在任何企业供职,除了投钱和收钱属于老板的职责范围,其他一切都在我的管辖之下,如果硬要安个头衔,请问楼上,应该在技术总监之上还是之下?

行了,竟整那些没用的干嘛,你是谁你又不说,夸你自己干嘛呀,别人也搞不清楚。

人人都知道你文才好,男怕入错行,你就是,你要是搞文学,估计比种菇牛比。

大家都知道你牛比,就别自我吹嘘了。

你这人真是,又自卑、又超自信,不可思议。

你也是学富五车之人,想让别人认可你慢慢来啊,吹啥,急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别人的脑袋你又控制不了。

别逮谁骂谁,那会让人觉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23 07:20:19 |显示全部楼层
 从杨老师提供的生产成本核算中,13个料号中只有2个盈利,其它多不长菇。我没有参观过王工的基地,不发表任何评论。真的很想知道个中原因。这里有几个问题请教:1,菌种来源,菇农自备还是?2,13个料号是同期发酵料,还是跨度很大时间?3,不同原料还是都是麦草?4,为什么不用三期发好菌的培养料去做大棚栽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27

积分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1-12-23 07:20:41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1-12-22 18:05:42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em17]以下是引用菇海无边界在2011-12-22 14:10:53的发言:

安广杰,你好:既然你已经点名批评我了,我如果不回应,除了显得我怯弱外还难免对你有不尊重之嫌。所以回复如下:
1.如果我提的问题会让人产生误解,也许是对方的立场、心态、和理解力的问题,而不一定就是我的表达问题。我对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有足够的信心,也许你在双孢蘑菇领域有某些独到之处,但是在语言文字的驾驭方面你若也想对我指指点点的话,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你的造诣还远远不够。[em17][em17]
2.在工厂化食用菌企业里面,除了出钱和进钱是老板的事情,其他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是作为职业技术管理人员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其中任何技术环节出现差错,作为技术总监都难辞其咎。

[em17][em17][em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