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11-14 08:00:4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ianxp 于 2014-11-14 08:10 编辑
写好了认真地梳理了一段时间进入这个帖子最核心的阶段,我老田这个“歪嘴和尚”又要“开坛讲经”了!只不过希望大家看后认为不是念的“歪经”我就很高兴了!
要说清这个帖子的主题还是要从现在的食用菌栽培营养体系乱象说起!
谈起现在展现在广大食用菌栽培者面前的食用菌栽培营养体系的现状,在老田看来可以用:“多头并进、乱象丛生,一头雾水!”来形容!
怎么叫三头并进?
我们大家都知道很有名的碳、氮比例这个食用菌培养料配比被大家奉为“真理”的理论依据!
碳、氮比例是食用菌栽理论研究起步阶段”借用”的微生物学营养体系中的理论!
碳、氮比例这个理论依据本身没有问题,它事实上是在如实反映菌丝在形成自身生物体时,需要消耗的有效“碳源”和有效“氮源”的比例。
碳、氮比例的理论来源于微生物的营养体系中,这个理论在实验室及液体种制备的深层发酵中本身没有问题,因为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及液体菌种的制备都是采用的速效单糖双糖的葡萄糖蔗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做碳源;以蛋白胨、单细胞蛋白酵母粉、血粉、豆饼等饼肥为氮源,当然配出的配方是符合微生物对营养的要求的!因为这些原料在菌丝的培养过程中都是以速效养分方式存在,很容易被菌丝培养过程吸收利用的!
但是现实栽培食用菌的培养料营养组分千差外别,碳源从简单的单糖到复杂的木质素;氮源从简单的氨基酸到动物蛋白中的角质蛋白,对于食用菌栽培者来说,缺乏这对这些原料的了解以及其它知识的欠缺,根本不可能与很多生化化学知识全面的专业理论研究者相比,更不可能了解更多这些复杂化合有机物培养料在栽培中营养的转化及分解过程。
所以说对于食用菌的栽培来讲,碳氮比例这个理论依据是一顶不实用的“大帽子'" ,太大!掩盖了太多的东西,也造成了更多的混乱!
谈到营养我们也能看到食用菌大专院校的教材上和普通的食用菌书籍上,对原料的分析和介绍会用到蛋白质、脂肪、灰分、等这些动物营养学,以及N、P、K 三大元素植物营养学一些东西,所以说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以微生物营养理论为主的微生物、动物、植物营养学的三头并进的混乱局面。
但是到目前为止就是偏偏看不到如实反映食用菌栽培规律,符合食用菌培养料在栽培过程营养支持与供给的评价标准,没有一套完整的属于食用菌自己的的营养体系。
翻开我身边一些大家食用菌的专著,有吕作舟的 《食用菌栽培学》、泰俊哲、吕嘉枥编著的《食用菌栽培学》、张松编著的《食用菌栽培学》、王贺祥编著的《食用菌学》、陈士瑜编著的《食用菌大全》、贾身茂、孔祥君、黄年来、郭美英等编著的《新世纪菇业科技大系》系列丛书、唐玉琴、里长田、赵义涛编著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黄毅编著的《食用菌栽培》、黄年来编著的《中国食用菌百科》等这些农业类大专院校所用教材或近年来颇有影响的专著,还不算社会上其他人编撰的书籍,以及还有这几年最流行的一年出好几本,“抄书匠”的书更不用说。
这些书籍或教材大多数提到食用菌栽培有关培养料营养配比理论依据,自然提到碳、氮比例。并在书后的附录表里同样无一例外的都附有一个“食用菌各种培养料碳氮比例表”,以及“农作物秸秆及副产品化学成分表”。
这样给广大栽培者的直接暗示就是按照这个碳氮比例表既可以配制出适合食用菌生产的高产配方。但是很多栽培者在棉籽壳价格日益高涨的今天压力下,按照碳、氮比这个指导原则费了好大劲配比出来的配方,搞栽培时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产量低的往往很让大家大跌眼镜,而且不知其解。
所以栽培过程和原料配比添加花样百出!根本问题还是理论上的问题,书籍及教材在这方面的描述都不够严谨科学,给广大栽培者和初学者所传达的关于食用菌栽培培养料的营养认识很混乱、肤浅、僵硬;正是因为这种理论上的混乱模糊,导致了现实栽培中培养料的配比乱象丛生,生产中经常出现高比例高养分谷物的任意添加、高比例化肥的任意添加、乱七八糟各种名目添加剂的任意添加!
就像老田经常给客户讲的,是在用“养猪、种庄稼、加吃保健品式的栽培食用菌方式!
补充内容 (2014-11-14 19:16):
最后一句话:是在用“养猪、种庄稼、加吃保健品式的栽培食用菌方式!
应为:是在用“养猪、种庄稼、加吃保健品的方式栽培食用菌!
补充内容 (2014-11-14 19:18):
开头第四段: 怎么叫三头并进?
因为:怎么叫多头并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