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菇海无边缘

揭开液体菌种神秘的面纱之二:小试牛刀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5839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7-24 20:10:07 |显示全部楼层
  正常情况下使用液体菌种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如果某一罐菌种感染杂菌而逃过了检测流入生产环节,这一罐菌种转接的菌包必然会全军覆灭、彻底报废。但是,楼总厂里现在发生的严重污染,却是在每一罐菌种转接的菌袋里都会发生百分之四五十到五六十不等的污染率。这种征象基本上可以排除因发酵罐设备故障致使菌种染杂的因素。跟固体菌种截然不同的是,液体菌种在制作培养过程中,因为一直处于均匀的搅拌之中,一旦有杂菌侵入罐内,罐内的所有溶液自然会均匀地与侵入的杂菌融汇为一体,并且被融汇的杂菌都能同时均匀地吸取丰富的营养而快速蔓延繁殖。当这些杂菌的菌丝被当成真菌菌丝而错误地被转接到菌袋里面,只要确定所接入的菌种来源于同一个罐体,那么,即使幸存一个菌袋不被感染,也是比中彩票还更难遇到的小概率事件。只要发酵罐本身不是这次严重的技术失误的源头,要找到成功解决问题的方案就要从培养基配制、菌种制作培养工艺以及菌袋生产培养等等环节一一去认真排查原因了。

点评

不大不小菇  只要有小比例不污染即可排除菌种污染的可能性,这一点是必须认识到的,液体种和固体种差异,这是一个方面。  发表于 2014-7-25 11: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385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7-24 20:54:08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道理。。期待中。。会被其他人左右说完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7-25 08:51:08 |显示全部楼层
有电话,有真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5839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7-25 10:22:12 |显示全部楼层
佳明 发表于 2014-7-25 08:51
有电话,有真相。

   不明白电话和真相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何在。你应该试图从我阐述性的文字中去寻找技术破绽,而不是希望通过电话追溯去一探事情的虚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5839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7-25 10:23:45 |显示全部楼层
本蕈 发表于 2014-7-24 20:54
很有道理。。期待中。。会被其他人左右说完吗。。。

    谢谢跟帖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7-28 23:56:21 |显示全部楼层
菇海无边缘 发表于 2014-7-24 20:10
正常情况下使用液体菌种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如果某一罐菌种感染杂菌而逃过了检测流入生产环节,这一罐 ...

故事很精彩,请继续。。。。。。发酵罐做的液体菌种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或者是无菌接种环节出了问题或者是培养环境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5839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8-4 07:52:57 |显示全部楼层
   知名网友不大不小先生在我上面的回帖后面的点评,基本上同意了我的分析。当然,对于专业的食用菌人士(并不一定是液体菌种方面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但是,与这个明显的常识还同时存在一个一般人往往会忽略的常识,那就是带杂的菌种转接到菌袋后一定会导致菌袋污染,不带杂的菌种未必就不是导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楼总这边的污染情况,我们现在可以确定的两个节点是:一、发酵罐培养的液体菌种没有发生杂菌感染的情况;二、由一可以推导出来:发酵罐本身不存在明显的技术故障。那么,造成如此严重的大面积污染惨状,罪魁祸首到底在哪里呢?

点评

peng893225  个人认为问题应该出现在灭菌环节,常压灭菌存在死角,高压灭菌开锅太早,袋子产生负压而引起的。  发表于 2014-8-4 10: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5839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8-4 18:36:4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菇海无边缘 于 2014-8-4 18:38 编辑

   记得著名网友不大不小先生曾经在一篇很火爆的主题帖里面,把寻找菌袋的污染源比喻为捉虫,这确实是一个很形象和贴切的比喻。能迅速找出致使菌袋污染的虫埋藏在哪里并将它揪出来杀灭,才称得上捉虫高手,但是在自己的触角范围之内能做到无虫可捉才称得上高手之上的高手,也就是传说中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顶级高手。我是液菌王刀郎大侠所说的“最近两年才听说过液体菌种”的人,是如假包换的菜鸟级别新手,但是眼下盘亘在我面前的到底有多少条可恶的虫呢?我能不能直捣它们的藏身之处并将它们剿灭于无形之中呢?虽然充满悬念,但是楼总已经把我请过来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也就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学习古代的壮士断腕精神,我跟楼总许下诺言:不找到问题并解决之,我不但不要已经谈妥的出场费,而且坚决不离开!对于一个液体菌种知识和经验都仅处于ABC阶段的“菜鸟”来说,这的确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同时它又何尝不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5839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8-5 08:06:18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有可能让“虫”潜伏的地方是在原料处理的环节上。培养基内各种营养占比是否合理、总营养含量是否充足是决定菌丝生长活力高低的先天性条件之一,但不会是菌袋污染的主因。当培养基内水分含量低于技术允许的下限时,即使延长高温高压的灭菌时间,也不能有效杀灭料内杂菌,其中机理在论坛有理论专家专门论述过,一线的栽培实践者只需要践行就可以了。工厂化实际生产中大家比较认同的培养料最适含水量为63%正负2,一般吃技术饭的至少都能正确掌握这一个简单的基础常识。所以,因为培养料含水量太低而导致灭菌失败的情况即使有,也只会是极少数的个例,我现在的前任再“菜”也没成为这极少数分子中的一员。一种更多的担心是,培养基内的总含水量完全符合技术标准,但是,因为某种培养料颗粒粗大、坚硬且吸水能力差,在搅拌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吸取足够的水分,当检测人员取样测量水分的时候,测量结果跟技术指标完全吻合,但这时候一部分水分完全是游离附合在大颗粒培养料的外表,颗粒内部真正的实际含水量其实离技术要求的下限相差甚远,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这种状态的培养料是很难达到正常的灭菌效果的,所以国内工厂化生产企业凡是有使用玉米芯这种坚硬、粗大的颗粒料做培养基的,普遍采用了提前预湿处理的工艺,而我的前任对玉米芯没加任何预湿处理就在搅拌过程中直接添加进去的,这个违反常规的工艺“错误”会不会是造成大面积杂菌感染的直接诱因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5839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8-5 11:04:23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看了上文的绝大多数网友会不约而同的认为,问题就出在玉米芯的处理方式这一环节上,或者至少认为这是导致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但是,我要告诉持这种观点的朋友,你们是不正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