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风雨过后在2009-4-8 12:17:49的发言:
也来说说平菇
平菇在中国食用菌中,总产值要占半壁江山,产量就要占一半以上,虽然是食用菌中初级产品,但有时价格也在3-4元一斤,和金针菇香菇相差无几。因为初级所以好多人看不起,确实许多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都能种好,但要真正种出水平也很不容易的,我是说比别人有创新的地方,而不是象种麦种稻一样大家都差不多。
说起来也种了十多年了,但规模一直很小,与规模种植没法比了,只能算个小作坊式的,说到这里脸红一下,真有点对不起这自己的技术,但确实是客观条件的限制,种对我太容易,随便种一下,就卖不完,就是愁市场。所以看到有许多刚入手的朋友,还在发菌成与不成徘徊的,有的出手还很大,一下就是几万袋,还有虽然种了很多年,规模也不小,但技术并没有比别人有多少优势,是既羡慕又为之宛惜。
先说说平菇的产量 对于平菇的产量,无需多争论,拨云见雾,一说大家都明白,只用氮量就能算出最高产量,总含氮量(料子含氮量)=平菇含氮量+余氮量,这也叫氮守恒(有散失,但很少,碳水化合物散失多,变成热量了)限制产量的关健因素是氮,余氮量就是最后没出来的氮,个人分析理想状态应在10%-30%,余越少种种植水平越高。
追求产量固然重要,但产量是有限度的,也说是说同等种植方式你最多可以比别人高30%左右,但不可能高的太多,其实还有比产量更重要的,原料成本,质量,生产工艺,时间差,还有销售方式等等。
解释一下,原料成本,其实好多东西都能平菇,只要含有丰富的氮就好,对于食用菌,碳水化合物不少,限制产量的是氮,所以找当地廉价的氮源,就能降低成本,还能获得高产。 质量,如果质量不好,很难卖的,一般埋菌和菌墙出的菇,明显大小不匀,外表粗糙,不象平菇到象一般的叶菜,味道有化肥味,如果当地平菇少的话还好,多了就只能往外扔了,补水伤菌会使叶片变脆,所以保证大小合适,菌柄短,外形美观,柔韧性好,才不愁市场。 工艺,平菇是劳动密集型,如果用工太多会给管理生产带来诸多不便,有时这一条就决定成败,越简越好。 时间差好理解,就是人无我有,但这一条对人的利润太重要了。 销售简单地说就是价格比别人低些,质量好点,有固客户群,平菇做为鲜销产品,而且只能当天卖完,销售是很令人头痛的,要想作大规模,必须让点利,舍小利得大利。 当然还有太多,都是从实践中来的小窍门。难道以上不比单纯的产量更重要么?
这说的是平菇,其实所有食用菌都是一样的,我都在种。
十多年来既在种,其实也把它当着研究,在我看来和别人一样种,根本没一点意想,因为这样在市场你没一点主动性,说不定你今年好点,明年就难了,干不几年就烦了,还要转行,自己没有一点把握。
说那么多,好象空头理论,具体就不说了,希望以上对大家也有点用,都是从实践中来的,也就是奔着上面的几个方向。
我的大致种种植情况是:污染率很低,想想这几年,除了没接菌种的袋受污染,或因为接种时菌种带杂没注意,正常接种没有一个污染。 转化率120%吧,其实转化率,是有条件的,只有保证足够的氮才能有最好的转化率,所以单纯说转化率意义不大,菌袋从来不缺少水,出到最后依然含水量不少。 工艺最简化操作,5个人可以做50万斤的规模,综合成本0。6元/斤左右,包括除了棚以外的所有成本,
说到工艺,我还做了多个小机器,例如装小口瓶的,每小时可以装600瓶以上,自动接种箱(不是用于平菇的),灭菌接种一体化设备,没有卖机器的意思,都是自用。在我看来食用菌都现在处在初级阶段,可以革新的地方太多了。
做的时间长了,还有点理论基础,对食用菌的认识也就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想想开始时,也是坐晕车,不出意外还好,有一点反常就紧张。 举个例子,为什么埋土会增加产量,当然是补水补肥,但更重要的是,当菌丝接触土以后,好象恢复了野性,变得洁白粗壮有力,如是生料,不等出几茬菇,菌袋会很快被杂菌吃掉(因为杂菌始终存在,只不过平菇菌丝旺时,暂时被压抑,当出菇后菌丝变弱,杂菌上优)埋菌后可以延长一半出菇时间(土又便菌丝变强)同样双孢菇,鸡腿菇要见土出菇的道理也一样。
哈哈,说多了,俗语云“贼不打三年自招”就是说贼干了坏事以后,即使别人没找到他,三年后他自己也要吹一下,我曾干过某某事。所以看了论坛上大家说得那么多,我也自招一回,不合你的意全当吹牛,合你的意也欢迎掌声,更欢迎真诚的讨论,如果有合适的市场合作也可以考虑
真功夫,顶! 香菇、木耳亦同理也!只是转化效率不同!但内在生化原理研究尚属空白,暂且和中医药一样当黑箱理论用亦无大错,到时候查明更好! 但做配方也是一个复杂的事情,需要提醒的是:细菌会消耗一部分氮源!我们在做黑木耳配方时有过教训,用杂菌清后细菌少了,氮源多出来了,出耳变的困难,为了安全,现在我们已减少了氮源用量,棒产量75g。 选择合适配方还要参考当地气侯,如香菇,高山上温差大菇易出,氮源可多加一些,相反平地温差小,氮源要小加一些,日本有个黑田公司在舟山群岛上用上海科院常规香菇配方78、20、1、1做,结果因温差太小不出菇而破产! 当然选择配方更要注意品种特性,我体会香菇、木耳温型大的菌丝浓一些,菇皮厚了出菇就困难,氮源要少些,菇型小的可多加一些,但涉及具体品种应先做出菇试验。 可惜有关配方这方面研究甚少!苦了数百万单枪匹马单干的菇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