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个故事讲着憋气,这位仁兄后来离开本村也跑了,跑哪去了呢?离开本地自己家乡100多公里不知什么关系跑一家大款那当技术员去了,来我这买物资时吹牛说那家大款是通过市长请他去的。结果把那家大款赔的五迷三道的,扔进去40多万,在就没影了,不讲了,憋气。
第三个故事:菌种有差异、气候异常、使人哭笑不得
故事发生在2008年春天,在本人这里30公里有个小山村,已经栽培黑木耳至今9个年头了,那里是山清水秀,景色迷人,03年就有地栽黑木耳的,是从吉林省东部黑木耳主产区引进的栽培技术,但是家数不多,产量、病虫害方面,时好、时坏,起色不大。由于05年冬季养菌期普遍出了问题,污染率极高,他们去主产区找人请教,并找了有关方面专家咨询,结果来者个个摇头,【人到快要死时就乱投医了】原来的思维是: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到了这时侯就顾不上这么多了,来到本人这里求救,【长话短说】本人到了那里一看,明显是养菌环境出了问题,其实因环境问题出现病害防控比较简单,就帮助他们把病害控制住了。这一下不要紧,老夫在他们那里就成了神人,一连三年所有食用菌生产物资全在我这里买了,而且都是预先给钱,他们连续三年大丰收,从原来的十几户增加近70户,黑木耳栽培户几乎家家买了小汽车,在当地牛B透了,就连村委会主任腰板挺得都柳直。村委会主任看黑木耳栽培户真富起来了,积极性也来了,想让全村通过栽培黑木耳全富起来,也积极活动,时常到我这里来探讨,本人为了让他开更大视野,介绍他加入了吉林省食药用菌协会,当上了省协会理事,【在这里就得提毛玉邦老师了】由于本人推广的是毛老师的TD—1号黑木耳菌种,由于这个菌种抗性强、单片、黑、厚,比较稳产,耳农很喜欢。毛老师受村委会邀请和本人之约,来我这里为耳农讲了两次理论知识,得到耳农的好评,这个村委会代表全体耳农在吉林省食药用菌协会每年的年会上的会议厅贴了感谢信。农民有个特点,一好百好,一个不好全不好。08年的这一年,出了点问题,什么问题呢?省协会执行会长是位很负责任的一位热心会长,既严厉又随和,看这个村黑木耳栽培搞的热火朝天,栽培技术也真成熟了,就从外地弄来一个黑木耳品种,这个品种是朵状,黑厚、产量极高,就安排毛玉邦老师给我发来了,这个村的耳农就在本人这里同时买去两个品种,TD_1和那个朵状新品种。结果到了田间管理时发现了问题,什么问题呢?【请初学黑木耳坛友注意这一段】:菌种差异、不同品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黑木耳品种子实体形状大致可分为四种【1】全菊花状,【2】半菊花状,【3】现蕾初期朵状、紧接着朵状分片,、【4】现蕾之后直接就片状。这些不同形状的品种对环境变化在管理上有哪些不同呢?经长期观察发现:【1】、全菊花状、半菊花状黑木耳在室内养菌期菌丝生长阶段因呼吸旺盛耗氧量大,在同等适应温度下,比如袋内温度20——24度范围内菌丝生长,室内通风略差一些因氧气不足、菊花状、半菊花状黑木耳的菌丝首先发黄老化或菌丝生长不齐。所以冬季室内养菌除养菌初期温度略高一些外,中后期认低误高,养菌初期袋内温度24——26度为宜,中后期袋内16——20度为宜,这样才能安全度过养菌期,对黑木耳田间管理的子实体生长、提高产量打下良好基础。【2】田间管理温度差异:菊花、半菊花状黑木耳进入田间管理阶段子实体生长温度的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倒春寒现象的影响,在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内,低线直的温度菊花半菊花状黑木耳子实体生长依然旺盛,但是出的子实体不开片,圆球状嘎达耳多,商品价值不高。所以在生长范围低值温度时期尽量不浇大水。另外袋内菌丝体水份过大时,遇高温天气划口后或现蕾初期吐红水现象极易发生。
在讲一下朵状分片型和直接划口现蕾分片状黑木耳生长特征:后两种品种养菌期在同等环境温度下菌丝生长缓慢,菌丝浓密,耗氧量相对较低一些,抗逆性也较强,在同等环境条件下管理产量稳定,干品形状美观,商品价值高,
这个村共有14个自然屯,其中5个自然屯栽培黑木耳,结果栽培黑木耳最多的那个自然屯的栽培户大多数是年轻人,由于他们离市区近,每年春天抢先去市区卖鲜木耳,能卖好价钱,结果我们这里那一年5月中下旬天气温度照往年高,白天12至20度不等,夜间2度至6度之间,这帮小子就开始抢先浇水,出耳出现了不同结果,两个品种同时分床摆袋,片状黑木耳品种刚出原基起黑线,朵状品种就开始大批生长了,子实体出来就是球状,他们以为在长一长能开片,结果6月初气温骤降,白天最高气温12至17度之间,片状品种子实体生长根本没反应,朵状品种球形子实体继续往大生长,耳农们采收后去市区卖鲜耳,初期卖3.5元一市斤,温室大朋的片状耳卖4.5元一市斤,露天地栽片状品种木耳根本没生长。这帮小子就不干喽…..就开始找本人和毛老师讨说法:在这期间本人已经接到其他地区没在我们这里买菌种的栽培户不少咨询电话了,也接待了几个与我们无关的栽培户带着球形耳栽培袋来咨询的耳农了,心里是非常有底的,就和他们讲这是你们心急浇水过早,天气又倒春寒形成的,可是这帮人非要找毛老师不可,毛老师也是哑巴吃黄连、有理跟他们说不清楚,省协会陈会长听说此事,带着省生物研究所所长、毛老师、加上本人去那个村了解情况,其实本人在这之前早已去过几趟了,等陈会长他们到了那里时、天气已经开始转暖,球状耳已经不多了,其他自然屯人家浇水晚,根本就没有球状黑木耳。其实那一年他们钱没少赚,当时每袋栽培袋最少生长5至8个球状耳,鲜耳最大的8两多重,小的也有3——4两不等,到了后期每斤球状鲜耳能买1元钱一市斤,每袋球状耳最少产2斤半以上。可是一个不好就都不好了,这帮小子一年没到本人这里买物资,第二年他们黑木耳产量明显降低、污染率也开始多了,这样一来多数栽培户又都返回来了,有几家犟种干脆不干了。
这里有图片为证…..本人不会发图片,明天老婆在家,她帮着发。【杂谈菌人万象、看不同菇农人生】要一直讲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