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病虫害防治应遵守的基本法则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世界各地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栽培体系,这是无数先行者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完善栽培体系的结果。根据栽培体系中对各个环节技术的要求来进行生产,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防患于未然,这是病虫害防治的上策。双孢蘑菇栽培中各环节应注意的事项如下:
1.选择优质培养料,采用科学的培养基配方。
双孢蘑菇属于异养生物,不含叶绿素,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自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生长所需营养(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全部来自于培养料,因此,培养料质量是保证双孢蘑菇栽培成功的基础。培养料的选择的原则不仅要能够为双孢蘑菇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而且要求材料新鲜、无霉变,以减少有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双孢蘑菇生长对营养的利用是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吸收利用的,因此应根据营养生理的研究结果来科学配制培养基,同时考虑培养基的物理性状,兼顾培养基的持水性和透气性。在选择配方时,一般要求培养基发酵前的碳氮比(C/N)为33:1,经过发酵处理后C/N为17-18:1。发酵前含氮量为1.5%-1.7%,发酵结束后为1.8%-2.2%。培养基中氮、磷、钾的比例为13:4:10。这些数据是配制培养基的依据。
营养丰富、配比合理的培养基为双孢蘑菇菌丝的良好生长奠定了基础,可以发挥促菇、抑菌、抑虫的效果。原材料中不可混入土块,否则后期容易形成“地雷菇”。
2.栽培场所应设计合理,栽培前应进行严格消毒。
为保证双孢蘑菇生长发育对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的要求,栽培场所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控温、控湿、避光通风和等因素。所以双孢蘑菇栽培菇房一般不要过大,建筑面积控制在200平方米以内,以利于控温、控湿;床架方向应与菇房方位垂直,管理通道两端留上、中、下通风窗,以利通风;菇房顶部应有草帘、遮阳网的以利降低光照强度。高温、高湿、强光和通风不良会严重影响双孢蘑菇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而有利于有害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有害生物无所不在,特别是老菇房中会残留上个产季的病菌、害虫,使用前应打扫干净,并进行彻底消毒,杀灭杂菌和害虫。可以采用70℃蒸汽熏蒸8-12小时,菇房预湿后按照10-15克/立方米的硫磺熏蒸24-48小时,或喷施2%甲醛或50%多菌灵1000倍液。在地面、床架上喷施80%敌敌畏1000-1500液杀灭害虫。
3.严格遵守发酵规程,制备具有高选择性的培养料。
双孢蘑菇栽培采用发酵料栽培,发酵过程相当于熟料栽培的灭菌过程,并具有转化培养料形成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所以,控制发酵过程制备优质培养料是影响栽培成败的关键。
首先,建堆应在未遭受病虫污染的场地进行,最好在水泥地面上进行。料堆大小直接影响堆内的温度和透气性,栽培100平方米的培养料一般建成宽2-2.2m,高1.6-1.8m,长9-10m的料堆。建堆前各种培养料应充分预湿。
其次,前发酵过程中,要在第一次翻堆前将尿素、硫酸铵等化肥全部加入,以减少发酵结束后氨气的残留;第一次翻堆和第二次翻堆时合理调节培养基含水量,防治含水量偏高或偏低。培养料含水量偏高是诱发杂菌大面积爆发的重要因素;翻堆时添加适量石灰和轻质碳酸钙,以中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保证发酵结束后pH值在7.5左右;翻堆时添加适量石膏,吸附培养料中的粘性物质,改善培养料的透气性。前发酵过程中进行3次翻堆,每次翻堆时将培养料内外位置倒置,以利发酵均匀。经过前发酵处理,使培养料软化并进行初步分解,同时利用发酵产生的高温杀死部分有害生物。
最后,后发酵过程中,前期巴氏消毒阶段要保证室温和床温至少在60℃维持6小时以上进行杀菌、杀虫,但温度不可超过65℃。后期营养转化阶段(腐熟阶段)控制温度在48-52℃维持5-7天,依靠放线菌和腐质霉等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对培养料中的大分子物质进一步分解,吸收培养料中的可溶性物质和游离氨转化为菌体和腐殖质,形成适于蘑菇菌丝生长而不利于杂菌生长的培养基。腐熟阶段温度过高(55℃以上)蛋白质被分解为氨,特别是在过湿的状态下,氧气透过性差,更会助长氨的产生,而氨的产生会强烈抑制蘑菇菌丝生长,促进毛壳菌、鱼籽菌、鬼伞的发生。培养料不可发酵过度,如果发酵过度会严重降低产量,也有利于胡桃肉状菌的发生。
要严格把握培养料的发酵质量标准,前发酵结束后培养料的标准是:①培养料呈暗褐色,秸秆表面湿润,有光泽,稍干的培养料可以看到白色放线菌菌斑;②秸秆较柔软,有弹性,拉断时有一定阻力;③培养料含水量适中,用手紧握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溢出而不下滴(含水量68%-73%);④有少量氨味和厩肥气味,不酸、不臭;⑤稍有粘性,握后手上会留有粘液;⑥含氮量1.8%-2.0%,氨气浓度0.15%-0.4%,pH7.5-8.0。后发酵结束后培养料的标准是:①暗褐色的培养料表面因出现大量放线菌的菌落而呈霜状,其表面变成灰白色;②秸秆的抗拉力降低,轻拉即断,有弹性;③用手紧握培养料不会沾手,用手指搓一搓也没有感到粘性;④用两手紧拧培养料好容易才能渗出少量水分,含水量65%-68%;⑤培养料有甜香味,氨味消失,氨气浓度在0.4%以下;⑥含氮量2.0%-2.4%,C/N17-18,pH值7.0-7.5。
4.选择优良适龄菌种,科学进行发菌管理。
要选择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纯度高、菌龄适宜的菌种,播种量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加大,这样有助于菌丝尽快占领培养料,生长旺盛,抑制杂菌和害虫的发生和蔓延。
发菌前期应减少通风,保温保湿,促进菌丝萌发蔓延;随着菌丝生长量的增加,应逐渐加大通风量,排除废气,使培养料表面适当干燥,促使菌丝深入培养料。适宜的温度(25℃)、良好的通风、较低的空气湿度和光照强度有利于蘑菇菌丝发育,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发菌期另一个管理重点是定期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避免杂菌和害虫的发生。如果管理不当发生病虫害,应尽早治疗,防治二次侵染或传播。
5.选择适宜的覆土材料,严格消毒。
在未被污染的地方选取泥炭土或砂壤土做覆土材料,每100平方米栽培面积准备3.5-4立方米覆土,在附图前用甲醛和敌敌畏进行杀菌、杀虫处理,驱除含于土中的病原菌和害虫,消毒后妥善贮藏,防治覆土遭受病虫侵染。
覆土后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防治杂菌和害虫发生。
6.加强出菇期管理,定期消毒
覆土后加强通风促使菌丝快速爬土,调节覆土含水量,使绒毛状菌丝在覆土中转变为具有结实能力的线装菌丝。覆土调水要循序渐进,防治一次喷水过量导致退菌。当菌丝距离土表1cm左右时及时喷施结菇水,促使菌丝在土层中纽结形成菇蕾。如果结菇水喷施过迟或覆土中含水量不足,会造成菌丝徒长,不能出菇或出菇部位偏高,影响产量。菇蕾在长到蚕豆大小前应控制喷水,否则会造成菇蕾大批死亡。菇蕾长到蚕豆大小时,要及时喷出菇水,补充覆土中的水分,防止后期蘑菇快速生长过程中出现薄皮早开伞、空根白心的劣质菇。水分管理要遵循勤喷少喷的原则,并且每次喷水后要进行通风适量通风,避免菇表留有水膜,诱导病害发生。
出菇期温度最好控制在15-16℃,超过20℃容易发生各种子实体病害,超过25℃或低于12℃会明显影响蘑菇产量。
出菇期应结合调水、控温和保湿合理通风,实践表明,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条件下蘑菇菌丝及子实体最易遭受病虫害侵染。
因为多数害虫都具有趋光性,出菇期菇房应保持黑暗或弱光条件。
7.及时采收并进行菇床清理。
蘑菇的适时采收并做好菌床清理,一可以保证鲜蘑菇的商品质量;二可以防止菌床和菇体受病虫侵害后,其受害程度加重;三可以除去感染病虫的培养料、土粒、菌丝、菇体及死菇、菇根,并将附着在其上的病菌、虫卵一道带离菌床,抑制病虫害扩散;四可以改善蘑菇生长发育的环境,使蘑菇菌丝休养生息,保持活力。另外,栽培后菌床及时清料,可以减少菌床病虫转移后残存于老菇房内的数量,防止下次栽培时病虫害危害的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