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50|回复: 50

[原创]双孢菇病虫害及其防治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9016

积分

易菇网顾问

发表于 2010-8-3 11:38:47 |显示全部楼层
     1. 序言

     双孢蘑菇采用发酵料半开放式的栽培方式,虽然培养料培养料和覆土分别经过了发酵和消毒处理,但是未经过严格的杀菌、杀虫过程,这为后期病虫害的发生留下了隐患。而且双孢蘑菇的生长环境也非常适合有害微生物和害虫的生长繁殖,双孢蘑菇的培养料、菌丝体和子实体的营养非常丰富,所以,双孢蘑菇生产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某些病虫的危害。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双孢蘑菇始终处于病虫的包围之中,栽培过程就是防治病虫害的过程,就是和各种病虫害斗争的过程,病虫害防治应贯彻于生产过程的始终。

    由于引起多种病害的有害微生物与双孢蘑菇亲缘关系较近,许多害虫繁殖快、易爆发,目前市场上还缺少有选择性、高效、无毒或低毒的化学药剂,双孢蘑菇又具有生长周期短的特点,也缺乏象植物或动物的保护组织,一旦发生危害,蘑菇的产量和质量都会显著降低,几乎没有希望完全恢复。所以,病虫害防治应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最大限度地控制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双孢蘑菇的产量和质量。

主题

听众

470

积分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0-8-4 10:01:25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有看过这本书,但里面没那么多彩图,那时候看了没太大的印象,现在看了这么多彩图和介绍,真是受益匪浅。
感谢南湖春老师[em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9016

积分

易菇网顾问

发表于 2010-8-3 21:54:23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双孢菇病虫害及其防治

(二)发菌期生理性病害
 

菌丝生长过程中由于培养料或环境条件不适而引起的病害称生理性病害。主要有:

1.播种后种块不萌发

(1)发病症状:菌种播上后,种块迟迟不萌发。

(2)发生原因:播种时温度过高,如连续2-3天高于33℃,使菌丝灼伤;播种后温度高于30℃,且菇房通风不良,使种块因闷热而不萌发;料内氨气过重,使菌丝中毒;菌种老化或有螨害等。

(3)防治方法:如播种后遇高温天气,要在早、晚通风使菇房温度下降,防止菇房长期处于闷热状态;如料内氨气过重,可采用打扦、翻格等措施,排除氨气,再进行补种;如果菌种老化,必须重新补种;如因螨害,需先治螨再补种,将有螨害的局部菌床用薄膜包裹施药处理。如是整个菇房有螨害,要彻底熏蒸。

2.种块萌发后不吃料

(1)发病症状:种块萌发后迟迟不深入培养料。

(2)发生原因:培养料太干;培养料太湿;培养料偏酸(pH6.5以下);培养料营养成分不合理;培养料有小粒霉病危害。

(3)防治措施:如培养料太干,可用报纸覆盖,向报纸上喷洒1%石灰水加湿或加大空气相对湿度;如培养料太湿,可采取反打扦或撬料处理,再加大通风,使料内水分蒸发;如培养料偏酸,可用pH8~9的石灰水喷洒;如因培养料成分不适宜,要找出配方仔细分析,再对症下药;如料内有小霉病轻微感染要及时挖除,再重新补种。

3.菌丝稀疏无力 

(1)发病症状:菌丝吃料后菌丝稀疏,生长势差。

(2)发病原因:温度太高或培养料配比不合理,营养较差。

(3)防治措施::调节菇房温、湿、气等条件,床面喷洒蘑菇健壮剂。

4.发菌期退菌 

(1)发病症状:菌床菌丝突然开始消失,并且退菌面积逐渐增大。

(2)发病原因:发生螨虫等危害。蘑菇生产中很容易发生螨虫危害,一旦发生,前期影响菌种萌发,菌丝生长;后期引起子实体被咬部位变色或出现孔洞或菇蕾萎缩死亡,严重影响产量与质量。

(3)防治措施:螨虫体小,肉眼不易看清,危害有时不容易被发现。因此,蘑菇播种后7天左右,就要细心观察,一旦发现体小呈扁平或椭圆形、白色或黄色、长有多根刚毛的害螨时,要立即用敌敌畏熏蒸或菊乐合酯、克螨特喷雾或菜籽饼、糖醋药液诱杀等方法将其杀死。另外要搞好培养料发酵、菇房消毒和环境卫生。

5.覆土后菌丝不爬土

(1)发病症状:覆土后菌丝不能向覆土层生长。

(2)发病原因:覆土层水分过多或调水过多过急,水分透过覆土层进入培养料内,料面菌丝萎缩或死亡,造成菌丝迟迟不上土;覆土层含水量不足;覆土酸性过强或碱性过强; 覆土被污染或含盐分过多,或者消毒时用药不当等也会使菌丝不爬土;覆土层氨气含量过高也会使菌丝不上土。

(3)防治措施:如果是调水过多过急,与覆土接触的培养料变黑,此时可停水、打扦加强通风,使菌丝恢复生长。如果覆土材料偏酸可用石灰清水进行调节,如果偏碱可适当喷酸性溶液进行中和;如果氨气含量过高,也必须排除氨气或换土。覆土应选择未被污染的生土,覆土消毒后要使药味散发后在进行覆土。

6.菌丝徒长

(1)发病症状:覆土调水后,菌丝生长旺盛冒出土层甚至布满土层形成一种致密不透水的菌皮,且迟迟不出原基的现象就是菌丝徒长,生产上又称“冒菌丝”或“冒土”。

(2)发生原因:培养料含氮量过高,覆土时土层不平,调水过快过急,调水后菇房温度在22℃以上、二氧化碳浓度在0.1%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通风又不良,使菌丝处于适于菌丝生长而不利扭结出菇的条件下,菌丝就会徒长。

(3)防治措施:在管理时要注意覆土薄厚均匀,调水时要慢不可过急。表层土要适当偏干一些,以促进菌丝在土层中生长。喷水在早、晚气温低时进行,加大通风排除二氧化碳、降低温度,使菇房环境适于出菇而不适于菌丝生长。在菌丝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可加大通风使菌丝倒伏,抑制菌丝向土面生长。控制菇房温度在出菇适宜温度,并及时喷结菇水,以利出菇。如气温较高不适于出菇,或床面已轻度“冒菌丝”,可加盖一薄层细土,待气温下降后再调水促菇。

如果菌丝已经形成菌皮,可用刀片、钉钯、竹片等将菌皮刮去,适当补土,加强通风,并喷重水及1~2次0.5%的石灰水或0.3%~0.5%食盐水,促使断裂的菌丝扭结出菇。如温度不适于结菇,最好连同菌丝及表层土一起扒掉,再覆一层细土,待温度适宜时再调水促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9016

积分

易菇网顾问

发表于 2010-8-3 21:57:00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双孢菇病虫害及其防治

二、出菇期病害
 

出菇期病害主要包括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有害微生物的侵染而引起的病害,具有传染性。引起病害的微生物称为病原菌,根据病原菌种类可将侵染性病害分成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病毒病害。

(一)侵染性病害

1.真菌性病害

(1)湿泡病

湿泡病,又叫疣孢霉病、褐腐病、白腐病等,是由有害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引起的病害。该病是蘑菇子实体生长期的一种病害,蔓延迅速,危害极大,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病害。在室外露地栽培和未进行二次发酵的菇床上更容易发生。我国1986年前对该病未见报导,1987年在我国南部部分产区小面积危害,1988年南部严重发生,有的菇房损失率达到30%,严重的减产73%。疣孢霉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丝孢科、疣孢霉属。

1)形态特征:在PDA培养基上培养,疣孢霉气生菌丝发达,菌丝灰白色,有隔。产生两类无性孢子。一种是单细胞、薄壁、寿命较短的分生孢子,孢子梗直立,轮枝状分枝,分生孢子着生顶端、无色、单细胞、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另一种是双细胞的、寿命较长的厚垣孢子,上细胞球形,壁厚有瘤,下细胞壁薄,无色(图5-13)。菌落初期白色,逐渐加深最后变为褐色。

2)发病症状:该菌只侵染蘑菇子实体。疣孢霉不同时期侵染双孢蘑菇表现出的症状有所不同。如果菇蕾期被疣孢霉感染,不能进一步分化形成菌盖和菌柄,从而产生典型的不规则的团块状组织,直径可达10厘米以上。组织块表面最初覆盖一层白色絮状菌丝,随着菌块增大,菌块内部变空,出现含有大量细菌的褐色液汁。在室内空气湿度较高时,在菌块表面分泌褐色液滴,组织块也逐渐由白色变为褐色软腐状,最后腐烂解体,并发出恶臭;如果子实体中期被感染,菇柄膨大成泡状,菇盖变小,表面出现白色菌丝,菌丝然后变褐,病菇逐渐皱缩、变软,最后渗出褐色汁液而腐烂、发恶臭;菇体生长后期受害,菌柄增粗,同菌盖一般大小,形成大脚菇,菌盖表面还会形成许多瘤状突起,受害较重时,瘤状物布满菌盖,使菌盖变褐、渗水、腐烂、变恶臭,菌褶扭曲并分泌褐色液滴(图5-14)。





 

3)发生规律:疣孢霉的无性孢子只侵染蘑菇子实体,目前尚没有发现它对蘑菇菌丝有寄生、抗生等干扰生长的作用。蘑菇疣孢霉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覆土中的疣孢霉厚垣孢子。疣孢霉是土壤习居菌,广泛分布于表土层2-9厘米处。各地的土壤中均有疣孢霉存在,目前疣孢霉的寄主范围尚不明确。旧菇房栽培床架及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疣孢霉孢子也可成为初侵染源。疣孢霉厚垣孢子在土中很少萌发,只有当周围有蘑菇菌丝生长时才受刺激而萌发,萌发的菌丝可侵染蘑菇子实体。疣孢霉厚垣孢子的抗逆性很强,在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故上一年留在土壤中的疣孢霉厚垣孢子都可能成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源。若随意乱丢病菇,致使土壤中疣孢霉孢子数增加,加上覆土消毒不严,往往导致疣孢霉病大发生。

其发病率与温度有密切关系,疣孢霉菌丝生长及孢子形成,最适温度为25℃,当菇房温度连续几天高于20℃,空气不流通,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疣孢霉病就会发生。当温度低于10℃时或高于32℃,疣孢霉病则很少发生。蘑菇从开始感染疣孢霉到发病约需10天左右,比正常出菇要早4-5天。孢子在55℃经4小时或60℃经2小时会死亡。

疣孢霉病的次侵染源(重复感染源)是菇床上的病菇。病菇上的疣孢霉孢子在喷水期间散向四周传播,人、昆虫、螨类、气流等也可传播。高温、高湿环境条件有利于疣孢霉病发生。

4)防治措施:

①覆土是疣孢霉的主要来源,因此选用土表以下消毒覆土是控制疣孢霉病发生的关键。覆土材料宜用距地表15-20cm以下的新土,切不可从含有蘑菇废料的地方取土,这样可避免把地表层的病虫害带入菇房。覆土在使用前用2%的甲醛进行消毒。

②菇房,特别是老菇房进料前要严格进行消毒,防止疣孢霉蔓延。可按照每立方米空间用10毫升甲醛,加上5克高锰酸钾进行熏蒸24小时。也可在预湿后按照每立方米用10-15克硫磺熏蒸消毒。

③蘑菇覆土之后,在菇房及覆土表面均匀喷洒2000倍的使百功或多菌灵溶液2-3次,可有效防止疣孢霉病发生。

④若遇疣孢霉病大面积发生,应立即停止喷水,通风降湿,摘除菇床上的病菇及疣孢霉菌丝块,在病菇着生部位喷施1000倍的使百功或多菌灵溶液。摘除的病菇及时处理掉,患病严重的菌床,要重新更换覆土。

⑤加强菇房管理,在高温、高湿季节要加强通风换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9016

积分

易菇网顾问

发表于 2010-8-3 21:58:47 |显示全部楼层
 

(2)干泡病

又名轮枝霉病、褐斑病、干腐病等。病原菌主要是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丝孢科、轮枝霉属的菌生轮枝霉(Verticillium fungicola)。干泡病是蘑菇栽培中危害较严重的一种子实体病害。

1)形态特征:在PDA培养基上培养,菌丝洁白、浓密,培养基背面有红褐色轮纹。有间隔、有分枝。分生孢子梗直立、分枝,初次分枝轮生,对生或互生,二次分枝为轮生。顶层小梗下部膨大,顶端尖细,呈烧瓶状。通常有一层水膜或粘液包着呈头状簇生的小梗顶端。分生孢子单生于小梗顶端,无色、单细胞,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图5-15)。

2)发病症状:蘑菇子实体被侵染所表现的症状随感病时期不同而不同。菇蕾形成初期感病的,原基僵化,菌盖、菌柄分化受阻,形成灰白色畸形组织块,小而干、不腐烂。外观与疣孢霉病引起的硬皮马勃状组织团块相似;菌盖菌柄分化期感病的开始先在菌盖上产生许多不规则针头状褐色斑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图5-16),并产生凹陷,凹陷部分呈灰白色,充满轮枝霉菌丝及孢子,若菌柄受感染,会使菌柄加粗变褐,外层组织剥裂。病菇常干裂,长大后菌盖歪斜畸形,菇体腐烂速度较慢,不分泌褐色汁液,无特殊臭味,这是该病区别于疣孢霉病的特征之一。




 

3)发生规律:轮枝霉广泛存在于土壤、有机物上。被污染的覆土进入菇房是初源侵染。该菌不感染菌丝,但蘑菇菌丝能刺激病原孢子萌发。它的分生孢子可形成有粘性的粘团粘附于所接触到的任何物体上,包括昆虫、废料、采菇者手上,并从这些媒体再次传播。病原孢子在空气湿度90%以上或水中,经4-5小时即可萌发。菇体染病后经14天便出现褐色病斑。因此该病主要靠分生孢子传播危害,轮枝霉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菇房高温(20℃以上),高湿(90%-95%),通风不良、土层含水量大,蘑菇菌丝长势弱,易发生此病。

4)防治措施:

①轮枝菌的初次侵染来源是覆土材料,所以应严格覆土材料的选取和消毒工作。

②菇房残留的轮枝菌孢子是再次侵染的主要来源,所以要在栽培前对菇房内外进行严格消毒。

③轮枝菌的孢子外包着极粘的粘液,所以很容易粘附在尘埃、水滴、害虫及采菇者身上,通过通风、喷水及日常管理进行传播,而且一些螨类以轮枝菌的孢子和菌丝为食,有活力的孢子则从粪粒中复活,使病菌从一个菇房传播到另一个菇房,所以应加强害虫防治。

④培养料进行后发酵处理,可以杀死培养料中的病菌和害虫,又可以提高培养料本身的质量,有利于蘑菇菌丝的生长,健壮而快速生长的蘑菇菌丝可以抑制轮枝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

⑤环境条件也是诱发轮枝菌孢子萌发生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产菇期菇房温度应控制在16℃左右,当气温高于20℃时要加强通风,进行降温降湿。菇房水分管理要严格,水质要干净,喷水方法要得当,控制用水量,避免出现高湿环境。

⑥菇床上出现病菇后,应停止喷水,加大通风,及时清除病菇并深埋或烧毁,切勿乱扔乱放。在菌床通风降温后,可对发病部位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使百功、50%施保功(Sporgon)、45%噻菌灵(特克多,Tecto)2000倍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9016

积分

易菇网顾问

发表于 2010-8-3 22:00:14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双孢菇病虫害及其防治

 

(3)软腐病

又名树枝状轮指孢霉病、树枝状枝葡萄孢霉病、蛛网病、湿腐病、霜霉病。病原菌树枝状轮指孢霉(Dactylium dendroides),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淡色孢科、轮指孢霉属。在蘑菇整个发育阶段都会受到该病菌侵染,但经常小面积发生,很少发生大流行。上海春菇后期在个别菇房中严重发病率竟高达35.9%。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有发生。

图5-17 树枝状轮指孢霉

1)形态特征:在PDA培养基上培养,菌丝生长速度快,气生菌丝发达而且生长旺盛。菌落初期为白色絮状,然后呈浅黄色,最后变为玫瑰红色。菌丝有分枝、有间隔。分生孢子梗(常由气生菌丝产生)直立,不规则分枝,顶端轮生3~5个小梗,少数也有6个。小梗似瓶状,大小约50微米×5微米,每一分生孢子小梗上产3~5个分生孢子,少数有6~7个。分生孢子透明,大多为双胞(偶而可见3胞),卵圆形或长椭圆形,大小为16.3~22微米×7.1~9.2微米,孢子基部具一乳头状小突起。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能产生玫瑰红色的微菌核,大小约80微米×100微米(图5-17)。培养基的底色初为白色,3天后即已产孢转杏黄色,6天后又转为玫瑰红色。



 

2)发病症状:主要发生在蘑菇菇床的覆土上,该病往往在11月(秋菇)和3月(春菇)盛发。菇床感病后,最初在覆土上出现灰白色绒毛状的霉斑,以后菌丝体迅速扩展,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土块则呈暗蓝绿色。若蘑菇子实体被病土包围,先菇柄发病,后蔓延至菇盖。也有在菇盖上初期出现淡褐色不规则水浸状病斑,后随即被蛛网状菌丝体所覆盖,故又名蛛网病。发病区一般不再出菇,如秋菇早期发病则影响产量较大。在蘑菇的整个发育时期都会受到这种病菌的侵染,被侵染的子实体并不发生畸形,而逐渐变褐色直至腐烂,软腐但没有恶臭发生,手指稍加触动病菇即倒,发病中心部位产生紫红色素。

3)发生规律:菇床上初侵染菌源主要来自污染的覆土,其分生孢子通过空气、昆虫、溅水、工具和工作人员而扩散引起再侵染。在覆土过湿及低温高湿(相对湿度90%以上)情况下易发此病。分生孢子在20℃时萌发率最高。蘑菇子实体的浸出液有利孢子的萌发;光照对孢子萌发无明显影响。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最适pH为3.4,但在2.2-8.0的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最适相对湿度均为100%。这种病在一般在出菇后期pH值降低后发生。

4)防治措施:

①选择合适的覆土并加以曝晒和药剂消毒处理,调节覆土的pH为7.5左右,并在出菇后期喷施2%石灰水。

②合理喷水,加强菇房通风,降低土面和菇房空气的相对湿度。

③及时清除菇房和菇房周围的菇根和死菇,保持菇房环境卫生。

④覆土表面局部发生时,在感染区喷盐水或用食盐、石灰粉覆盖霉斑,使近处健康蘑菇不致受损害。

⑤菌床染病后,要及时摘除病菇,并加强通风,减少喷水,降低床面湿度。感染严重的部位的土层要更换。

⑥覆土后床面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甲醛溶液或2000倍施保功(Sporgon)对软腐病防效在90%以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9016

积分

易菇网顾问

发表于 2010-8-3 22:01:24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双孢菇病虫害及其防治

 

又称猝倒病、枯萎病,引起该病的病原有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菜豆镰刀菌( F. martii )和腐皮镰刀菌(F. solani)。属半知菌亚门,丛孢纲、瘤座菌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

1)形态特征:该菌再马铃薯蔗糖培养基上生长时,菌落灰白色,绒状,菌落下面的培养基呈紫红色,培养7-10天,可产生镰刀形或新月形的大型分生孢子和椭圆形或长圆形的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为多细胞,具3-5隔,无色,两端稍尖细;小型分生孢子多为单细胞,少数双细胞,无隔,卵圆形、长圆形或椭圆形。此外在菌丝中间或顶端可形成厚垣孢子(图5-18)。



 

2)发病症状:菌种受镰刀菌污染后,出现砖红色、淡红色或紫罗兰色斑块,不可再使用。这种病菌主要侵染蘑菇菌柄,菌柄感病后髓部萎缩变褐色,使菇体不再长大,最后变成“僵菇”或“萎缩菇”。病原菌可分泌一种毒素,毒死蘑菇菌丝和小菇蕾,因而上一潮菇感病后,下一潮菇不会生长或小菇蕾长不大就死亡。

3)发生规律:镰刀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有机物质或寄生在多种植物寄主上,该病主要是由覆土带菌引起的。病害的发生与菇房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通风不良或覆土过厚是导致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4)防治措施:

①选用新鲜无霉变的培养料,尽可能减少病菌来源。

②培养料进行后发酵,利用高温杀灭病菌。

③严格消毒覆土。

④覆土层不宜过厚,加强菇房通风。

⑤一旦发生该病,喷施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500倍液杀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9016

积分

易菇网顾问

发表于 2010-8-3 22:03:19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双孢菇病虫害及其防治

 

(5)菇脚粗糙病

又称毛柄病,病原菌是贝勒被孢霉(Mortierella bainieri ),属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毛霉目被孢霉科、被孢霉属。

1)形态特征: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较薄,菌丝灰白色。培养数天后产生孢囊孢子,孢囊梗不分枝,下部较宽大,孢子囊顶生,通常无囊轴,囊壁薄易消失。孢囊孢子球形、椭圆形或其它形状。接合孢子由配囊柄长出的厚层菌丝包围。

2)发病症状:该病最典型的症状是病菇菌柄起皮,使菌柄表层粗糙、裂开。菌柄和菌盖明通常变成褐色,随着病害加重,最后转为深褐色。在病菇的表面和周围的覆土表面,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病原菌长出的粗壮的灰白色的菌丝。菇脚粗糙病和树枝状轮指孢霉病引起的软腐病有些相似,但前者菌丝为灰白色,后者菌丝生长后期会变成玫瑰红色。贝勒被孢霉侵染菌盖会在菌盖表面产生圆形褐色斑点,但病斑外围常常有黄色轮纹。

3)发病规律:病菌产生的孢囊孢子很容易由风和水传播,初次侵染来源可能是覆土。病菌潜育期短,侵染次数较多。低温、潮湿环境对病害发生有利。

4)防治措施:

①严格消毒覆土。

②发现病菇及时摘除并集中处理。

③该病原菌对铜制剂非常敏感,使用铜制剂如波尔多液或硫酸铜稀释液直接喷洒于发病部位,对控制病害扩大有一定作用。

④清除病菇并用代森锌或食盐局部处理罹病区。

⑤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对该病原菌无效,在广泛使用苯并咪唑类杀真菌剂期间,这种病害发病最严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9016

积分

易菇网顾问

发表于 2010-8-3 22:04:24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双孢菇病虫害及其防治

 

2.细菌性病害

(1)细菌性斑点病

又名褐斑病,是双孢蘑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此病一旦发生流行,将造成严重减产。病原菌是一种分布很广的细菌——托拉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tolaasii)假单孢杆菌属的托拉斯假单孢杆菌,属裂殖菌门、裂殖菌纲、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

1)形态特征:

托拉斯假单胞杆菌在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直径2-4毫米,乳白色,稍隆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有明显的荧光反应。在显微镜下,菌体短杆状,大小为1.0-1.7微米×0.4-0.5微米,两端钝圆,端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

2)发病症状:该病局限于蘑菇菌盖上,菌盖侵染处开始出现黄褐色似铁锈大小不一的斑点,后来逐渐变成褐色。病斑边缘整齐,中间凹陷,若病斑干枯而裂开,就会形成不对称的菌盖。初期在菌盖上出现1-2处小的黄色变色点,而后逐渐变成暗褐色凹陷的斑点。当斑点干后,菌盖开裂,形成不对称子实体,菌柄上偶尔也发生纵向的凹斑,菌褶很少感染。菌肉变色部分一般很浅,很少超过皮下3mm。有时蘑菇采收后才出现病斑,特别是蘑菇置于高温条件下,水分在菇盖表面凝结时,更易发生此病。 

3)发生规律:病原菌生活在土壤或不清洁的水中。培养料、覆土、管理用水是菇床病菌的主要来源。空气、昆虫、工作人员和溅水也可传播。据检测,生长正常的子实体表面也可分离到该病原菌,但只有在温湿度(特别是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菇体表面的病原细菌大量繁殖形成菌落时才可致病而出现症状。当菇房温度高于20℃,湿度大于95%时,利于该病发生。菌盖表面积水,菌床湿度大时更有利于病害蔓延。双孢蘑菇采摘后储存期间也可遭到此病菌的侵染,主要原因是菇体本身带菌。

4)防治措施:

① 搞好菇房清洁卫生,栽培前用硫磺、甲醛或漂白粉对菇房进行严格消毒。

② 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覆土进行严格消毒。

③ 菇床管理用水要用清洁的河水或井水。不打关门水,每次喷水后都要通风换气1小时以上,防止菇体较长时间留有水膜或处于过湿状态。

④ 出菇管理期间,控制温度在20℃以下,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严防出现高温、高湿现象。

⑤一旦发现病菇要及时摘除并减少喷水量,降低菌床湿度。也可用含有效氯150毫克/升的漂白粉或100-200国际单位的链霉素喷洒发病菌床。

⑥采后的鲜菇应贮藏在5℃左右的冷库中,或及时进行加工处理。

(2)姜黄斑点病

又名黄色单胞菌病或菌斑病,病原菌是假单孢杆菌属的姜黄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ingeri),属裂殖菌门、裂殖菌纲、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该菌引起菌盖产生姜黄色菌斑,而且菌斑颜色不会随菌龄增加而改变,因而可将姜黄色斑点病和细菌性斑点病区别开来。该病菌的生态学和托拉斯假单胞杆菌相似,覆土可能是最重要的初侵染源。防治措施与细菌性斑点病相同。

(3)干腐病

病原菌引起该病的病原菌是一种与托拉斯假单胞杆菌亲缘相近的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p.),属裂殖菌门、裂殖菌纲、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该菌引起蘑菇畸形,变褐色,典型特征是菌盖歪斜,菌柄基部稍膨大,但不腐烂,而是逐渐萎缩、干枯、若病菇菌盖断下来,在菌盖着生部位可看到暗褶色的病区,将菌柄纵向剖开,也可发现一条条暗褐色的变色组织。该病传播速度极快,每天可达10-25厘米。菇床一旦感染该病,病原菌沿着蘑菇菌丝传播,后几潮几乎颗粒无收,症状与病毒病极为相似。一旦发生应尽快将罹病区隔离,喷施0.5%甲醛进行消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9016

积分

易菇网顾问

发表于 2010-8-3 22:06:40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双孢菇病虫害及其防治

 

3.病毒病

蘑菇病毒病又名法国蘑菇病、顶枯病、X病、菇脚渗水病、褐色蘑菇病等。由病毒引起,该病对蘑菇孢子、子实体、菌丝体都能侵害,造成减产,损失15%-95%不等。

(1)形态特征

病毒是无细胞形态的生物,是一种超显微颗粒,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被发现。病毒由一种核酸和外面的蛋白质组成,不能独立生活,是寄生性极强的生物。可感染蘑菇的病毒有多种,目前已分离出的蘑菇病毒(MV)有6种:MV1,直径25纳米,球状;MV2,直径29纳米,球状;MV3,19×50纳米,杆状;MV4,直径35纳米,球状;MV5,直径50纳米,球状;MV6,17.35纳米,棒状(图5-19)。蘑菇常感染一种以上的病毒,如25纳米和35纳米的病毒多半一起发生。



 

(2)发病症状:蘑菇病毒病可引起多种不同症状,但共同特征是导致产量严重下降,子实体畸形。性状上表现为菌丝生长性状的改变和子实体形态上的改变。①染病菌丝生长缓慢,菌丝体褐色柔润,无粗壮的菌丝束,或菇蕾上无菌索。受侵染后的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菌丝稀疏,紧贴,菌丝表现颗粒状,菌落边缘不整齐,有不同程度的凹槽。在菌床上菌丝生长稀疏,很少进入覆土层,感染严重时,菌丝体逐渐腐烂消失,整个菌床无子实体发生,形成无菇区。②子实体形成少,出菇早,菌盖小而歪斜,菌柄细长或菌柄肿胀,菌盖和菌柄不均衡。有时因发育受阻,菇形矮化;或菇厚、柄短、菇盖小,薄而平展,菌柄细长,有时无菌幕(图5-20)。病菇通常呈灰白色或淡棕色,菇形小,重量一般减少80%。③菌褶变脆,或呈革质,湿软腐,数日内完全腐败;菌盖和菌柄上往往有水湿状粘液。④正常的蘑菇孢子大小为5×7微米,蘑菇孢子被病毒侵染后,孢子变小,病菇孢子大小一般为2微米,并由正常瓜子形变为弯月形或菜豆形,细胞壁薄,萌发速度比正常孢子快。

3)发生规律:

发生特点:蘑菇病毒营专性寄生,仅在活体内生存。它主要通过蘑菇菌丝和孢子传播,也可通过昆虫口器传播。当病毒进入蘑菇后,借助菇体组织细胞内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系统进行复制,当繁殖到一定数量后就对蘑菇细胞的代谢活动产生干扰和破坏,进而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病毒可以长期潜伏。病毒感染越早,产量损失越重。菇床上发生病毒的原因主要有:①播种用的菌种本身带有病毒;②播种后被病毒感染。研究表明,蘑菇最容易感毒的阶段是二次发酵后的冷却期到覆土期之间,病毒可能来源于空气或上个产季残留的感毒孢子或者菌丝。病毒的再次传播是通过病菇孢子和带病毒菌丝体进行传播,通过菌丝联接将病毒传染到健壮菌丝和子实体上。

4)防治措施:

①严格选用无病毒区的健壮蘑菇制种,以保证菌种不带病毒。对带有病毒的高产优质菌株,可采用连续高温(32℃)培养转管2-3次,转接时挑取菌落最外缘的菌丝,可以达到钝化和脱毒的目的。

②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60℃的热致死温度有助于防治病毒病。

③播种前用2%甲醛对菇房及培养料进行彻底,降低病毒感染的机会。

④接种后及时用报纸或地膜覆盖,每周向覆盖物上喷洒2%的甲醛或其它杀菌剂,防止空气中沉降的带毒孢子萌发及其它杂菌生长,直至覆土为止。取纸之前再最后喷一次,防止孢子掉到料面上。

⑤覆土材料应严格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的覆土材料不宜久置。

⑥要早采菇,勤采菇,在蘑菇开伞前采收,防治感病孢子萌发后再次侵染菌床。

⑦生产结束后要及时清除废料,彻底清理菇房,用高压水流冲洗床架和地面,并用5%的甲醛对菇房设施进行彻底消毒,以杀死材料内蘑菇菌丝和孢子,以杜绝病毒通过床架材料传播。地面撒石灰粉进行碱化,进行通风干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