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myb在2009-10-2 7:20:32的发言:
【易菇论坛首发】中草药有学者认为也是植物药,从“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开始,中草药在我国已有7000年历史。但时至今日,关于废除中草药等诽议也曾出现。中草药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尴尬地位,身份难以合法化。我们常呼吁的中药现代化始终成效甚微。
我国著名食用菌学者黄毅老师认为“植物源农药是今后发展方向,在食用菌行业内将会得到很好应用。”笔者十分同意这个观点。植物源菌药是指用具有杀菌、抑菌活性的植物的某些部位或提取其有效成分,以及分离纯化的单体物质加工而成的用于防治食用菌病害的药剂。我国抑菌、杀菌植物资源丰富,用植物中含有丙二酸叉结构、为3′-异丙氧基-2-甲基苯酰替苯胺、1,2-二(3-甲氧羰基-2-硫脲基)苯、生物碱类、萜类、黄酮类、苷类、醌类等有效成分应用于食用菌生产中病毒、细菌、真菌的侵害,从理论上来看是完全可行的,目前对于植物体中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研究相对较少,活性物质对细菌、真菌和植物本身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研究清楚,现阶段的研究表明植物中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是很复杂的。吉林省某大学有关专家立项研究课题历经三年至今尚无突破。其观点普遍认为杀菌植物,其活性成分分布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和种子等不同部位,且同种植物不同部位的成分与含量亦存在差异。尤其认为在对植物样品进行抑菌筛选时要注意分部位进行,以免漏筛高活性部位,特别要注意对花器部位进行筛选。另外,利用不同的溶剂提取的活性成分也有所不同,抑菌、杀菌效果也不同。另外每种植物杀菌的范围也绝然不同,一种植物菌药既能杀病毒,又能杀细菌、霉菌几乎不可能。 目前学术上有些学者不主张用植物菌药防治食用菌病害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植物菌药能治病害但讲不清楚道理,因此不科学,另外还有“植物菌药疗效不可靠”“评价标准不科学”的论调,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植物菌药应也广泛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大组病例、随机分组、双盲对照、多中心验证,普遍采用GCP、循证药学原则以及科学的、学术界公认的、甚至是WHO颁布的诊断标准、观测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这样研制的植物菌药会更有说服力。对植物抑菌、杀菌活性植物资源的种类、活性成分、作用机理有待科研人员更深入研究。 人群中普遍存在中草药无害及自然植物无毒的错误观念, 少数人认为植物菌药在食用菌中使用无副作用这是严重错误的,是极不负责任的。植物菌药具有药理作用和毒理作用双重性,甚至其有效成分就是其毒性成分,否则怎么用来防止食用菌的病害?植物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如生物碱、皂素、鞣酸质,挥发油等。既然是药,其多数则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有些植物菌药虽然毒性轻微,若使用剂量过大,则会产生严重毒副作用。但也有些植物菌药毒性较大。这一点必须加以科学引导。 目前食用菌行业中的确有一些江湖骗子任意吹嘘植物菌药的疗效,表现在宣传中夸大功效,盗用专家及科研院校名誉宣传,欺骗食用菌从业人员,这些才是真正的“伪科学”,是食用菌界中植物菌药的“老鼠屎”,严重影响了植物菌药的名声,要坚决打击;但这并不代表真正的植物菌药,真正的植物菌药是科学的。是食用菌行业发展的方向。值得提倡的。(作者myb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易菇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