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2-16 10:56:1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大不小菇 于 2013-2-16 11:45 编辑
三、到底谁扛不住?
关于这一点,结论我在上一个问题里谈过,现在分别论述如下:
1、市场因素,一般散户和季节性生产企业,有以下共同特点:一个是贴近市场,可以自行进入零售或直接批发,这样就具有价格优势,大型的工厂化企业这方面就基本上只能走多级批发的途径,所以,即使同样价格,工厂化的亏本,散户和季节性企业则可以保本或微利。二是品种,除金针菇外,杏鲍菇及真姬菇目前季节性生产已经不多了,所以杏鲍菇和真姬菇的问题本来就是工厂化企业的内斗,死不到散户头上。而金针菇竞争季节是销售旺季,谁都不至于亏多少,到了销售淡季,季节性生产没有了,剩下又是内斗了。之外的品种,目前根本没有出现长期过剩局面,只有平菇会因为气候波动的跌价,从它的市场情况看,亏的农户不多,只有赚多赚少的差距。而且平菇栽培户的进出基本上趋于平衡了,变化是不大的。对于季节性生产企业来说,主要是做可干制品种的如香菇、木耳或药用菌这些,菇往菌来网友说没有这种企业,只是说明他根本没有接触这个圈子,很多大产区多的是这种企业,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合作社形式,都是松散企业。这样的企业没有很大的市场风险,因为产品可以贮存,不像鲜品生产,贮存时限卡死了。这种企业的成本和产出,都是分散了的或者可以待机而动的,可以规避价格下跌。比如我一位河南新县的网友,他就是搞灵芝一种,价格没有盈利时,他放在冷库里不卖,毕竟资金是自己的,这样影响不大,涨价他才放,而全年价格低是不可能的,目前的过剩都是一时的急于销售形成的,是低成本生产者抛货带来的,抛完了就没有了。但工厂化企业不一样,出产稳定,亏就是很长时间的低迷。资金损失很大,又没法回避。
2、经营因素,散户和季节性生产企业,其盈利模式是不把自己的劳动力计为成本的,他如果赚到了相当于略高的工资的钱,就很满意,因为这意味着他是自由的,比打工强。而对于工厂化企业,必须在让工人得到正常工资后的利益才是盈利,这个差距就大了,而且作为投资,他有资本利益的期望,微利他们就不爽,保本等于亏损。这样的差距,决定了二者的坚持力度的不同,所以,散户和季节性生产企业也更加有耐力坚持不转行。
3、成本问题,强调工厂化的优势时,很多人忽视了工厂化的劣势,相比工厂化企业和季节性生产企业,成本差距有以下方面:一是直接劳动力成本,这个是工厂化企业得分;二是管理销售成本,这个是工厂化企业丢分;三是能源成本,这个也是工厂化丢分;四是原材料集中成本,对于原料产区,工厂化要丢分,相对于非原料产区,工厂化是得分,但这方面差距空间比例很低;五是包装成本,这个工厂化为了形象也要丢分;六是损耗,工厂化在制作损耗会得分,但在产品方面损耗会丢分,因为不能及时销售要冷藏及内部转运;七是折旧成本,这个工厂化企业严重丢分;八是技术成本,这个工厂化的投入更大,而季节性生产和散户根本没有,也是工厂化企业丢分。综上所述,工厂化生产企业的成本优势根本不明显,而且很多成本会随着规模的增大而增大(比如销售半径大了运输成本就增加)。这个也是我过去认为工厂化企业不是越大越好的原因。
昨天,有一家山东德州的金针菇工厂宣布转让,基本上可以推断是因为雪榕的新厂原因,但也就在德州附近的才担心,在甘肃的呢,人家还在上马。而且,即使雪榕德州新厂开工,老的小厂工人应该也有应聘的优势吧,这样的企业关门是不会带来总就业人数下降的。
4、零售问题,很多人认为大企业的产品质量好,所以零售价格高,其实不尽然。我们到远端的销售场所看,经过一再进出冷库和运输颠簸,工厂化产品面目全非,比当地本来质量略差的产品反而极其不堪,而这一块的总市场容量才有扩张空间,城市的零售量,都在接近极限了。
5、品质问题,工厂化产品外观质量无疑很好,但是,内在品质如何呢?从现在金针菇的情况看,工厂化的就不是一般的差了。工厂化产品为了保鲜需求,金针菇生长后期要降湿,这样一来,菇体水分就要少一些,所以菌盖颜色暗晦,菇体软绵,质地就纤维化些,吃起来味同嚼蜡,而季节性产品根本就没有降湿程序,反而需要有意加强湿度,产品纤维化程度就相对低,口感便脆嫩许多,风味也就出来了。
6、规避能力,这个基本上没有散户的问题了,大不了今年不干明年来,工厂小也比较容易暂停和调整生产数量,停产和改变品种规模的代价,小型工厂比大规模工厂也小。
7、退路,很多大型的工厂化企业,别看他在搞食用菌,其实随时在瞄着地价的飞升,这些人不过是在利用政府的错误政策套土地,他们不光是不得不转行,而且是本来就打算转行,退路早就想好好的了。有人谈风险评估,这个东西你怎么评估?他根本没法评估老板想法和政策的走向。
所以,根据以上各项的分析,食用菌企业洗牌,最后要转行的绝对以工厂化企业为主,而且会以规模大的为主。这个方面不能为反对而反对,应该拿出说法才能说服读者。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