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产要防止只抓硬件忽视软件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飞跃,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只重视高、精、尖设备的引进和发展,忽视了生产、技术的管理。有的企业为获得高精尖设备而自我陶醉,淡忘了管理是否精确、到位。
举一个例子。河南洛阳一家食用菌企业,去年还为建成二次发酵隧道充满自豪,但不久,先后有数名隧道温度操作者辞职离岗,最长的做了不足一年最短的做了半年,使该企业陷入被动是可想而知的。
众所周知,二次发酵隧道是工厂化生产褐菇和双孢菇的命脉,其操作技术虽不复杂,却十分关键。设备性能和温度的关系,新风量和温度的关系,设备和循环风的关系,新风和循环风的关系以及和最终的落脚点——温度的关系,尤其设备性能和新风喷嘴的关系等等,稍作留心,具有初高中的文化就可掌握。几名操作人员的离去后,果真不久便到了其他企业从事该项工作。
为什么会产生“良禽择木而栖”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多头管理,用人者无权决定工资,有权定工资的不用人,承诺半年、一年后提高工资不能兑现;二是责任不明、岗位不清,管理者认为隧道温度的操作虽然占用工作时间长,但实际工作时间短,操作完了就没事儿了,工作轻松,有空余的时间就另派其他的出力气的工作,不容操作人员思考操作中的疑问和难题,而辅助岗位和本职岗位工作风马牛不相及,又常干粗活累活,至少员工觉得企业随意性太大。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说明管理者没有给员工明确岗位职责,更没有科学管理的理念,确定工资没有统一的标准,管理混乱。一个企业如果不是靠“法”治——制度来管理,而是实施人治,人治替代了管理,可想员工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同时可以看出,管理者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原始观念上:出力气才是干活,在岗位运用智慧就是仿佛不是干活。我想,管理者其实并不明白确定了岗位职责后才可以行使管理,人为地摆布当成了企业的管理。我相信,每位员工或高或低都希望在岗位有所建树,有所建树才有可能得到企业的重要,才有可能提高收入,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对企业有所建树的环境和条件,没有这样的条件和环境员工怎么会走呢,如果熟悉掌握了操作,甚至弄懂了操作的原理,自然而然要选择通途的。
食用菌企业完善管理机制,让人治变为“法”治,稳定员工,高精尖的设备才能持续不断发挥作用。
当然,我不赞成员工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将发酵隧道温度和菇房温度记录虚拟化,以致使实际温度和记录温度不同,甚至相反,用此手段来报复企业。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发生过,之所以发生了,说明工厂化生产管理还是有空可钻的,所以管理是软件,但做不好是致命的。
日前,看到有人发了帖子,说他帮助建了许多食用菌工厂,可大多难以运转,如果此事不虚,我个人主观臆断:管理缺失一定是失败的原因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