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3-31 00:22:50
|显示全部楼层
(八)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属于黄曲霉群。菌落生长较快,10~14天直径可达3~4cm或6~7cm,最初带黄色,然后变成黄绿色,老后颜色变暗,平坦或有放射状皱纹,反面无色或略带褐色。分生孢子头疏松,呈放射形,继而变为疏松柱状。分生孢子梗多直接自基质生出,极粗糙,长度一般小于1mm,直径10~20μm。顶囊呈烧瓶形或近似球形,10~65μm,一般为25~45μm。小梗单层、双层或单、双层同时生于一个顶囊上,梗基(6~10)μm×(4~5.5)μm,小梗(6.5~10)μm×(3~5)μm,在小型顶囊上只有一层小梗。分生孢子呈球形、近似球形或洋梨形,3~6μm,粗糙。有些菌系产生带黑色的菌核。与此菌十分相近的有寄生曲霉(Asp.parasiticus),它与黄曲霉的主要区别在于小梗是纯单层;还有溜曲霉(Asp.tamarii),其区别在于菌落的颜色,后者幼菌落为绿色,继而变为典型的褐色。 黄曲霉群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无论是土壤、腐败的有机质、储藏的粮食,还是各类食品都会出现。米曲霉则较多地发现于发酵食品。它们能产生淀粉酶、蛋白酶、果胶酶等,有的已做成酶制剂用于工业生产。它们还可以产生溶血酶类物质,用于消除动脉及静脉血栓。有些菌系能产生多种有机酸,如柠檬酸、苹果酸、延胡索酸等。该群的主要生化特点是都能产生曲酸,可用作杀虫剂及胶片的脱尘剂。黄曲霉能分解DNA产生5′-脱氢胞苷酸、5′-脱氧胞苷酸、5′-脱氧鸟苷酸和5′-脱氧胸啶酸,黄曲霉中的某些菌系能产生黄曲霉毒素,特别在花生或花生饼粕上易于形成,能引起家畜严重中毒以至死亡。由于黄曲霉素还能致癌,因此近年来引起人们极大的注意,各国对它都进行了很多研究。它们不少是从食品、饲料上分离到的野生菌。据日本近期的报道,他们的工业发酵生产用菌尚未发现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菌系,但从市售小麦粉、小豆粉以及自家酿造的酱等的污染菌中则分离到了能产生该毒素的黄曲霉。 黄曲霉还可用作霉腐试验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