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11-21 16:13:54
|显示全部楼层
A先生的麻烦,不仅与小鹿没有多大关系,而且是根本上咎由自取的,从A先生入行的简单经历,看今天食用菌新进资金投入的盲目性,我们可以看到食用菌行业的技术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初A先生从贸意进入金针菇生产,其基础有两点,一是金针菇价格较高,尤其是反季节的价格,而这个高价,得益于当地金针菇消费的高度普及,这个高度普及,是以大批季节性生产的菇农的亏损为代价换来的。之前几年,在高峰期,宜春-新余一线的金针菇批发价格只有几毛钱,市场零售不过一元多点,这样的价格,使得经济能力不至于限制到消费,从而带来了普遍的认识和消费习惯。今年上半年的金针菇大战,批发价格虽然跌破成本,但市场零售价却并无多大下降,这是因为垄断型的批零链所带来的,这种渠道方式的缺陷本文不多谈,但从行业切入的角度看,依赖价格畸形的高利润,绝不是食用菌这种常规食品行业应持的立场。A先生搞金针菇的第二个基础是当地具备季节性生产金针菇的规模,有大批的熟练工人和技术班底,出现问题可以随随便便找到人处理解决。
立足于这样的基础,还指望局限规模下的高利润,是A先生的错,也是目前众多食用菌行业企业的共同大错。所有行业最终必须面对技术普及化和利润平面化,但今天,我们看看周围的食用菌企业,有几个有这样的准备呢?不做长远打算,只能做短命企业。这里我要说明一点,以食用菌菌种和功用为噱头的所谓功能食品、保健品、准药品等的生产企业,实际上是属于食品加工业和保健品加工业的,他们打食用菌招牌的目的是看准了政府对食用菌产业的补贴和优惠。比如江苏的安惠和俺们江西的仙客来,前几天开会,就和潘新华打了照面,潘老哥现在对我们这些“种菇的”已经没有兴趣了。
短命企业的共同特点就是不培养技术班底!A先生的致命弱点就在于此。
说到培养,我再次对这两个字做一番曲解,培是培育,养是赡养,企业小,人数少,你培育起来可能成本高了,但你可以养啊,以低价固定聘请技术顾问,就是最好的养法。现实的情况非常残酷,我至今没有看到几家企业在“养”他们的技术班底,出了问题急病乱投医,难关一过翻眼不认人,过河拆桥的,倒有一大批,能够花钱在生产成本外请个顾问的企业,屈指可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