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刘哥在2011-2-19 12:54:03的发言: 反方:中国当前要控制发展食用菌产业 鉴于正方网友对中国当前要控制发展食用菌产业提出的质疑,我就引用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中国食用菌产量86年为58万吨,同年世界食用菌产量为218万吨,中国占世界总产量的27%;到了2010年产量以达到1800万吨,占总世界量的70%以上,成为世界食用菌的生产大国。短短二十多间能这样的成绩,这要归功国家的政策和广大食用菌人的努力。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过于迅猛,带来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1. 千家万户的传统生产方式是我国食用菌生产的主流 目前,以家庭分散型、小规模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仍然是中国食用菌产业的主体,这种生产方式虽然投资成本低,但承受自然风险能力弱,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弱。广大菇农只能是生产的主体,而不能成为市场主体,因为分散的菇农无法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更无能力去抵御市场风险,这些年来,“卖菇难”和“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不断发生,在不少地区出现了菇农增收缓慢,总体经济效益下降的趋势,严重地挫伤了广大菇农的积极性。 2.食用菌流通体系不规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食用菌商品的流通体系是我国食用菌产业结构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也是目前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市场规则没有建立,市场行为不规范,各自为政的销售格局,短期行为的市场导向,使中国食用菌产品的销售和流通处于一个无序、甚至是混乱的局面,其结果一是伤害了菇农的利益,在无序的食用菌产品竞争中,最大利益受害者是广大菇农;二是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三是严重影响了我国食用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种局面与我国食用菌产业体制不健全是分不开的。 3.我国现时食用菌产品的质量不高、竞争力低。 在这些年的市场竞争中,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外观质量和包装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内在质量,特别是有害重金属含量高令人担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原材料的控制和生产过程的控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在这一方面,我们目前没有标准,也无法规范,广大菇农在这方面的意识也很薄弱。这种现象如不能有效解决,将会大大削弱我国食用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日本已经对我国大量鲜食用菌进口引起警觉,以内在质量存在问题为借口,利用“绿箱政策”来进行制约。 4.我国食用菌科学研究滞后于生产 现时我国食用菌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削弱,技术储备不足,在以数量型为主的传统生产中,我国的食用菌科技人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以质量效益为主的现代生产中,我国的食用菌技术支撑出现了危机,科研工作无法满足生产和市场对菌种更新换代、品种多样化和产品优质化标准化的需求,更滞后于工厂化生产的发展。在我国农业科研的布局与结构中,食用菌研科正处于一个不断下滑和弱势的位置。现在韩国食用菌反销中国就是例证,韩国在食用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没有优势,只是科学研究领先我们。 5.我国对食用菌消费市场开拓力度不够。 其实中国是一个巨大的食用菌市场,多数人对食用菌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补充和丰富食品的层次上,对其丰富的营养内涵和动能作用却了解甚少,如果我们在引导消费,扩大宣传上多做一些工作,把食用菌往营养食品健康食品上引,使人均年消费增加1倍,中国食用菌生产又将出现一个新高潮。食用菌作为一种富含优质蛋白质的健康食品,应该成为新世纪人类新的主流食品,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各级政府更应该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不正视和先解决上述的问题,一味提倡大力发展,好大喜功,这对于我国食用菌业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正方:只有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加大工厂化生产才能加速改变1. 千家万户的传统生产方式是我国食用菌生产的主流的这种现状,也只有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形成集团化生产,才能改变2.食用菌流通体系不规范的现状,也只有大力发展食用菌,发展工业化,工厂化化生产,才能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改变3.我国现时食用菌产品的质量不高、竞争力低的现状,也只有大力发展食用菌,改会促进我国食用菌的科学研究,才会改善4.我国食用菌科学研究滞后于生产的状况.加大工化厂化,才能集中资金对消费市场的引导与开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