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恢复“蘑菇漂白” 法大采样再检
就“鲜蘑菇被漂白”申请公开政府信息一事,昨天,北京市工商局向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给予电话回复称,调查结果已通过该局官网公布,稍后会邮递书面文件。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兵表示,对工商局“没有解释为何学生张皓的调查数据与该局数据差别之大”表示遗憾。该研究中心决定亲自采样,然后委托学生张皓和他的指导老师帮忙检测。
市工商局 调查结果已通过官网公布 昨天是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就“鲜蘑菇被漂白”向北京市工商局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第三天。昨天9点多钟,该研究中心教师王晶接到了市工商局工作人员的来电。王晶回忆,该工作人员首先感谢法大决策研究中心对此事的关注,之后告知王晶,相关调查结果已刊登在该局官网首页,并通过部分媒体向社会公布出去。 “对方态度不错,让我们在该网站进行查询,如有不同意见,可以再次进行申请。”王晶回忆说,北京工商局该工作人员表示,书面文件正在等该局领导签字授权,稍后会邮递给该中心。
法大教授 检测数据差距大仍是谜底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兵表示,北京市工商局对于此事处理的态度不错,在社会提出问题后及时把信息公开。“作为政府部门,该机构对于申请行为认识不错。”何兵表示,在他们之前向某部委提出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后,被对方认为是“捣乱”,对于此事的态度是“情绪很不稳定,也不给予任何回复”。 何兵表示,北京市的食品安全涉及方方面面,光靠工商局一个部门把关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帮忙监督。“小学生的这次行为,其实起到了一个对政府部门工作监督的作用。” 但对于此次北京市工商局公开的调查结果,何兵也表达了自己的遗憾,“小学生调查结果与工商部门的结果差距这么大,到底什么原因?这个谜底没有解开。”他认为,北京市工商局应该就这个问题亲自去找张皓和他的指导老师,“社会上很多市民都不明白这件事。 何兵表示,希望北京市工商局在书面答复中能够回答该问题。
■ 最新举措 法大研究中心将采样再检 日前,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对市场上的鲜蘑菇调查发现,“鲜蘑不同程度地使用过荧光增白剂浸泡”。而之后北京市食品安全办的检测结果显示,抽检合格率为97.73%。 “到底谁的检测数据更准确?”何兵表示,为了解释心中的疑问,该研究中心决定亲自采样,然后委托学生张皓和他的指导老师帮忙检测。对此行为,何兵表示,他对工商抽检数据的公正性有些怀疑,“政府部门去取样,商贩们肯定会提供品质最好的样品,这样抽检的结果肯定合格率很高。”他认为,张皓以一个普通市民身份去市场买的蘑菇样品,跟工商部门抽取的样品肯定不是一个层次的。“并不是我就完全相信张皓的检测结果,我们希望通过再次检测说明问题。”
■ 专家观点 非食用物质绝不能进食品 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李里特昨晚说,非食用物质是绝对不能用于食品中的。而我们常说的三聚氰胺、苏丹红都属于非食用物质。 记者了解到,“三聚氰胺事件”后,卫生部、工信部、质检总局等9部委发文联合整治市场上的非食用物质,对使用非食用物质者,一经发现,将依法从严查处;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责。
看荧光增白剂需荧光灯照射 昨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表示,荧光增白剂被广泛应用在纺织、造纸、塑料和颜料等方面,起到增白的作用。对于荧光增白剂的检测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在荧光灯照射下就可分辨出是否含有增白剂,“在黑暗环境下,如果物品上发出荧光,表示有荧光增白剂。” 但他表示,由于目前一般的荧光灯功率比较低,对于增白剂含量低的物品照射不出来。他建议,市民对于含量低的物品如果进行检测,最好去专业机构采用荧光检测仪进行检测,“一些高校和中学都有该设备。”
■ 事件回放 11月30日媒体报道“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调查发现,市场上93%的鲜蘑菇被荧光增白剂污染。” 张皓是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科学探究班”的学员,“鲜蘑菇是否被荧光增白剂污染”的实验,是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微生物实验室做的,并由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指导。对于张皓同学调查的可信度,高瑞芳博士表示,该调查可信度100%。 11月30日看到报道后,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表示,鲜蘑是否被漂白属应当告知社会的重要政府信息,就就此事向北京市工商局申请公开政府信息。 12月1日北京市工商局公布了“北京市场销售食用菌荧光增白物质专项检测情况通报”,在抽取的132个样本中,有3个样本检出荧光增白物质,合格率为97.73%。
■ 追访 荧光增白剂属何种物质? 昨日,记者在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第四批)中,看到了“荧光增白物质”的名字。按名单描述,“荧光增白物质”可能用于双孢蘑菇、金针菇、白灵菇、面粉等食品的增白,涉及加工、流通环节,蘑菇样品可以通过照射进行定性检测;而目前面粉样品还没有检测方法。 国家质检总局网站资料显示,我国食品添加剂共23大类2455种,其中包括漂白剂。据了解,我国允许使用的漂白剂有二氧化硫、亚硫酸钠、硫磺、二氧化氯等7种,其中硫磺仅限于蜜饯、干果、干菜、粉丝、食糖的熏蒸,并有明确的使用量限制。 据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国标”一般是针对食品正常加工过程中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规定管理,“对于非法添加物,人为操作投进去的无异于投毒,那就不只是技术原因,而是法律方面的问题,需查明后移交公安。这是两个概念的事情了。”
两次检测参照何种标准? 提问:目前,我国针对食品安全检测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实验检测,参照的是四川省公布的地方标准(DB51/T907-2009)《荧光增白剂检测方法》,北京市工商局参照的是什么标准? 北京市工商局回复:目前北京市参照的是农业部的行业标准,按照相关规定,“国标”是最高规格标准,其次是行业标准,再下面是地方标准等。在国家标准没有出台的前提下,北京市目前参照的行业标准是最高规格的标准。
提问:农业部行业标准与四川省地方标准差别很大吗? 北京市工商局回复:我们也看了一下四川省的地方标准,该标准里的检测内容和方法很多是与农业部的行业标准相似的。
两次检测采用何种方法? 提问:此次北京市对于“食用菌荧光物质的检测”大体采用的什么方法? 北京市工商局回复:本次检测,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依据农业部行业标准《食用菌中荧光物质的检测》(NY/T 1257- 2006)规定进行检测。该标准适用于食用菌中荧光物质的定性检测。 检测方法:在避光条件下,打开具备254nm和365nm波长的紫外分析仪,观察样品表面是否有可见的蓝紫色荧光,并使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紫外光下的样品照片。在254nm和365nm波长的紫外光下,样品表面有可见的蓝紫色荧光,则判定该样品含有荧光物质,检测结果表述为“阳性”,反之为“阴性”。 学生张皓检测报告:在实验室暗室、365nm紫外光条件下,用紫外成像系统检测荧光增白剂在食用菌和包装材料上的残留量,分析荧光增白剂可能的来源和处理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