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小学生最近用16种食用菌样品做实验,结果令人惊讶:九成新鲜蘑菇都受到了荧光增白剂的污染,长期食用有损人体健康。
做这项实验的是西城区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他从美廉美超市、长安菜市场、月西商场、新发地批发市场和农大绿苑超市买了16种食用菌样品,包括口蘑、金针菇、白灵菇、平菇、香菇、草菇、花菇、双孢菇等。这些蘑菇既有鲜蘑,也有干蘑,有北京本地产的,也有来自福建、台湾的,其中三种还标注着“有机”字样。
张皓把这些样品拿到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后,采用常用的检测荧光增白剂的方法—在暗室通过紫外线照射观察荧光。实验结果表明:除一份“有机金针菇”样品和两份干蘑菇外,其它样品都检出含有荧光增白剂。换句话说,93%的鲜蘑菇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了。
“几乎所有鲜食用菌表面都出现了荧光点,因为它们含水量不同或者加工过程不同,荧光增白剂残留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张皓解释,干货品种的残留量几乎为零,与鲜食用菌形成鲜明对照。原因很简单,干货中没有水分,利于保持质量,保质期长,没有添加的必要。
据了解,荧光增白剂被广泛应用在纺织、造纸、塑料和颜料等方面,但严禁在食品加工中使用。食用菌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如果添加了荧光增白剂,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不知不觉就会把荧光增白剂也吃下去,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可惜的是,目前针对荧光增白剂的相关食品安全检测尚无相应的国家标准。
在实验中张皓还发现,用荧光增白剂浸泡过的蘑菇在0.01克/升左右,有的甚至达到了1克/升,已超过荧光增白剂在印染行业中的使用标准。而且,由于一些塑料袋含有过量荧光增白剂,也导致蘑菇受到污染。
对比不同地点购买的食用菌检测结果,市中心区域大型超市购买的鲜食用菌,在紫外线条件下的荧光效应弱一些,残留量较小,而偏僻区域购买的同品种散装食用菌残留量较大。为此,张皓建议人们优先考虑去大型超市购买蘑菇。 http://www.bjd.com.cn/10bjxw/shenghuo/201011/t20101130_650248.html
本人观点: 以上文章不够实际,从技术角度分析上面“口蘑、金针菇、白灵菇、平菇、香菇、草菇、花菇、双孢菇等几个品种”,除了口蘑、双孢菇属于同一品种(北京市场统称),需要漂白,其余的根本不必漂白,也就没有荧光增白剂之说。“荧光增白剂浸泡过的蘑菇在0.01克/升左右,有的甚至达到了1克/升”其实这样的添加用量,容易造成蘑菇返黄。“这些蘑菇既有鲜蘑,也有干蘑,有北京本地产的,也有来自福建、台湾的,其中三种还标注着“有机”字样” 干蘑指的是干品还是没有票洗过的鲜菇,这样的文章容易造成广大市民对于蘑菇认识的误区。现在市场的经销商近两年来基本都不使用荧光粉了,目前,双孢菇大多采购于山东,河南等地,不产于福建、台湾。收购价都在8.5元/公斤左右,可现在北京市场批发均价在8元/公斤左右。产地距市场路程在500-700公里,漂洗过程水分比例占20%左右(利润空间不明而意)。目前新发地市场、中央粮油批发市场有几家经销商在批发水洗蘑菇,有几家在批发不洗的鲜菇。通过上面市场的了解,大家能得出那些经销商的利润是怎样产生的。光凭一个小学生的实验结果就能盖棺定论吗?希望记者们能通过市场的实地考察及正规渠道取样。为我们老百姓提供真实可靠的安全食品信息,也还市场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别总是断章取义。
请各位积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