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jd9285 发表于 2010-1-19 19:42:21

好高深的理论啊,都是学者级别,俺是一般菇农,不懂得理论,俺认为,头一茬出的墩儿太小,就想是不是菌种退化了呀,不知道,这样想对不对

myb 发表于 2010-1-19 19:43:17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发酵罐</i>在2010-1-19 11:24:51的发言:</b><br/>菌种论坛感谢老师们的参与!<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b>myb <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b>jph6060老师</b></font></b></font>最近的帖子给本版增色不少。罐子也行使精华帖的权力给了“回报”。罐子理论差,曾多次请辞,现在请蘑菇人考虑两位的参与,为本版增砖添瓦。 </div>
<p>老弟不必这么想,论坛版主你是称职的,不在你所说的理论差,方便的时候您可自己选择副版主,配合你!</p>

myb 发表于 2010-1-19 19:44:47

&nbsp;
<p>一、菌种退化的表现</p>
<p>(一)&nbsp;&nbsp; 菌丝生长异常</p>
<p>1、母种(1)菌落形态不正常。如本来菌落平展的菌种表现为菌落紧皱;丝状的气生菌丝变为雪花状;气生菌丝或多或少甚至根本没有了气生菌丝;菌丝色泽变化,如多数种在母种斜面上菌丝呈白色,退化了的菌种常呈微黄色,浅褐色或其它色泽,或有鲜亮变暗淡。(2)菌丝倒伏,生长势变弱。(3)长速变慢。在一定的培养基条件下,任何品种都有其特定的长速(如黑木耳母种在综合PDA培养基上,黑暗恒温25度培养,12-14天长满斜面。灵芝在28-30度黑暗培养,一般8-11天长满斜面)。过快或过慢都是不正常的,特别是过慢时。(4)个体间长相和长速不均一。一个均一性符合要求的菌种,母种扩繁时,个体间是几乎无肉眼可见的长速和长相差别的。这种不均一性正是品种的均一性不够的表现,日后栽培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5)色素的出现。多数食用菌种类的品种,在母种培养初期不分泌色素,只有在高温的不良条件下和老化时才出现。如果培养初期就出现色素,表明菌种退化严重。实践证明香菇和木耳如果在母种培养初期就出现明显的色素,均难以形成子实体。(6)似非拮抗现象的出现。当在PDA培养基上培养时,出现星星点点的小菌落,这些小菌落不能随菌落的扩展而融为一体,而是二者边缘之间总有不能逾越的“三八线”,但又不呈现典型的拮抗现象。</p>

通江银耳 发表于 2010-1-19 20:06:12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00ccff"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f0000" size="6">菌种<font size="5">退化这个问题好,大家多讲一些,我们好学习。</font></font></p>

lsy6560483 发表于 2010-1-19 18:19:56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发酵罐</i>在2010-1-19 11:41:57的发言:</b><br/>
<p>“食用菌学者对菌种退化是这么定义的:菌种退化是指数量不等的菌种个体的优良性状的变弱或丧失,使某一或某些菌种体丧失使用价值,菌株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br/><br/><br/>毛老师,“可遗传的变化”能不能有两个方向?比如我在冬夏两个极端的时间段里,频繁出入菇棚做观察标记,对那些出菇性状特别优良的个体做分离,尽管很难发现这种"个体",但我这种路线有没有价值,这能不能算作菌种选育的一种方式?因为从业时间短,实践上还没有答案。</p></div>
<p>替毛老师回答,想法完全正确。但你栽培中发现的性状表现好的,不一定是遗传原因引起的,可能99.999%的原因是由于它的生长条件好导致的,但可以说它起码保持了品种原有的良好的性状。</p>

sdaaaw123 发表于 2010-1-19 21:44:07

菌种退化

<font face="Verdana">菌种退化</font>可不可以象工业和制药上那样测一下细菌酶活,《一般用电泳法》。当然拉食用菌一般是真菌,还请专业的老师多讲讲。

myb 发表于 2010-1-19 21:52:2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sdaaaw123</i>在2010-1-19 21:44:07的发言:</b><br/><font face="Verdana">菌种退化</font>可不可以象工业和制药上那样测一下细菌酶活,《一般用电泳法》。当然拉食用菌一般是真菌,还请专业的老师多讲讲。 </div>
<p>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会在以后的帖子中加以说明</p>

曾经爱过 发表于 2010-1-19 21:16:50

谢谢两位大哥的回答&nbsp;

myb 发表于 2010-1-19 20:33:15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zsdyl</i>在2010-1-19 20:27:04的发言:</b><br/>
<p>学习了,感谢myb老师的无私奉献!</p></div>
<p>别感谢我,应该感谢论坛中参与的众多好友,使这一问题得到好的答案,我只起到抛砖引玉作用。</p>

myb 发表于 2010-1-19 19:49:5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zzz139</i>在2010-1-19 10:27:34的发言:</b><br/>
<p>从业N多年,在很多方面敢创新,自创一套,唯有这个问题.每一次生产菌种都像过独木桥一样,心是悬的,材料腐熟程度影响菌种遗传稳定,菌种材料影响遗传稳定,这种是感觉是长期栽培某单一品种留下的后遗症,菌种变异,一目了然,也都是吃过大亏之后才见识它厉害,同样转接的试管,放在冰箱,使用前后差一个月,就可以变成一种两不像的品种.现在,不敢随便引种,都是固定从一个地方引种,生产原种时,没有看到原种在瓶里出菇,对比外型,是不敢再接下一代.多数品种受外界环境影响不好判断退化和变异,以茶树菇为例,判断很容易,栽培面积大的,外观就两种形状,一种菇帽有皱褶,容易保鲜,菇柄柔韧,一种光滑,不容易保鲜,菇柄较脆.种性特征较单一,可比性没有.选定一种,稍有差别,不敢再做下一步.个人浅见,仅供参考.</p></div>
<p>老兄非常有理性的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敬佩。</p>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查看完整版本: [讨论]食用菌菌种退化问题大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