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菌人强调:在适合的条件下快速完成发菌,有利于后熟,有利于高产。这个观点正确与否有待探讨。我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般情况下,让食用菌菌丝生长快速,最根本的措施是通过加大菌种用量和提高发菌温度。加大菌种用量涉及到成本的提高,有些菌人更是采取了非熟料的菌种,我认为并不可取,何为食用菌菌种?食用菌菌种的标准又是什么?想必多数菌人都应该了解。
每种食用菌菌丝生长都有其最快的温度,生产中把其列为最适合的发菌温度,我认为并不科学。食用菌菌丝的细胞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分裂速度,也是菌丝代谢酶活性的间接反应,生长最快温度并不是最佳温度,最佳温度应为菌丝最快生长温度偏低的温度,我们习惯称之为协调的最适温度。
食用菌菌丝生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这个反应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进行,温度高低变化明显会对菌丝的长速数量产生直接影响。食用菌接种后,从菌丝萌动至原基分化之前,这段时期称菌丝生长期。食用菌菌丝的菌龄是指菌种移接到的培养基上的培养时间。菌龄过长,培养时间久,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如果再营养不良,就容易衰老,用到生产中会由于菌丝活性低,抗杂菌能力差,出菇产量明显下降。食用菌菌丝菌龄过短,菌丝刚附着在培养基表面,尚未长入培养基内部,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差,强制性造成出菇效果也不会理想。
对于食用菌菌丝的后熟培养,笔者对此较为赞赏。何谓菌丝后熟培养?我的理解是某些食用菌菌丝长满袋或瓶后,不创造生殖生长的条件,而是继续维持其营养生长的条件,使菌丝能更充分的积累生物量,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食用菌菌丝经后熟培养,其主要目的就是让菌丝数量增加,完成更多的营养积累,这肯定会增加后期的产量。很多栽培者发现,菌丝刚长满,就采取各种刺激条件,促使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由于基料内菌丝生物量不够,拔苗助长必然使食用菌的生物转化率降低。其实质是指各种酶活性的增加,生长促进物质的形成、生长抑制物质的消失以及贮藏物质转变成为子实体发育可利用状态等过程。在人工栽培的很多食用菌品种当中,有些品种必须经过菌丝的后熟培养,否则不出菇或出菇产量极低。食用菌菌丝的后熟培养掌控好时间很重要,如果后熟培养时间过长,导致菌丝老化就得不偿失了。一般情况下经过后熟处理食用菌菌袋洁白、菌丝浓密,菌袋坚实,贮藏了足够养分,达到生理完全成熟,就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让其进入生殖生长。
总之,食用菌的快速发菌不能拔苗助长,只有菌丝充分的积累生物量,才能达到高产的目的,适当的低温慢发菌恰恰能能充分吸收和转化基料营养,并随之加大菌丝量,即积蓄生物能量,为下一步出菇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从食用菌营养学角度考虑,恰恰需要某些菌人所说的爷爷、孙子。都是爷爷就菌丝衰老过度,都是孙子菌龄不够也不会出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