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及对策
原因:
第一,老百姓生活水平提升了,对菇类产品的要求也由口感提升到品相,使得品相不同的菇价位悬殊。消费者“以貌取菇”,从业者为实现利益扩张,泡水掺药,影响食用菌食用安全。
此外,有些消费者对优质菇的选择标准不理智,认为菇色发白的菇才是优质的。也正是消费者的这种畸形消费心理,刺激了荧光增白剂的添加。
第二,产品品相的提高是生产的方式和技术的结晶,说白了就是技术的问题。我国的菇农大多数是散户个体经营方式,设备和环境简陋,自动化程度低,受外界影响敏感,坐等季节,靠天吃饭。当遭遇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时,部分菇农缺乏完善的防御体系,就很可能颗粒无收。在面临种植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上,技术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的菇农,就不得不喷洒大量的农药和化学药品,以降低食用菌产量损失。
第三,作为“舌尖上的中国”,民以食为天。对待衣食住行,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自然是最为上心的。尽管食用菌的大多食品安全问题仅是个例,但一旦经由媒体鼓吹,老百姓自然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常规心理去看待。日前的甲醛事件,本是无中生有之事,但在媒体误导之下,人心惶惶,加之大众对食用菌知识存在误区和盲点,安全的食品也存在质量问题了!
措施:
第一,应加强食用菌标准化技术的指导和培训。食用菌种植是一个步步为营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粗中有细,要精心和寻其原理,单单凭借着运气,就会为后续的经营管理和最终的质和量埋下隐患。科研机构和电视媒体可以通过电视节目或书籍资料,宣讲标准化技术,提高从业者的技术。毕竟,如果凭靠自身拥有的技术能够解决经营中的问题,从业者也不愿铤而走险地使用农药和化学物品,也就杜绝了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
第二,政府部门加大检测力度,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又不得不谈!相聚劝酒是中国历史习俗的沉淀,但酒驾的检查力度加大后,无论是官员、音乐人还是平常百姓,都严肃对待。作为客车司机在上岗前,公司自身都会对其进行酒精测试,加之公安机关的监管,酒驾量大为减少。在严厉的制度下,饮酒后驾车这个关乎人际关系的棘手问题都能得到控制,更何况是众望所归的食用菌食品安全问题!在食用菌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都把好关,加强农药和化学药品的残余量检测,杜绝超标的食用菌产品流通到市场,控制好大局,解决老百姓对食用菌食品质量安全的忧患也就迎刃而解。
第三,媒体具有广而告之的功效,就应该承担其本职工作。像是对待蘑菇甲醛事件,媒体要做的不是一味地为谋求版面夸大事实,让消费者“谈菇色变”;而应该在曝光前进行核实,并且发现报道错误后,应该及时更正,并且消除因此给消费者造成的消费恐慌。此外,我们可以借助媒介进行科普宣讲,纠正消费者的错误消费心理,盲目地追求所谓白色蘑菇,引导老百姓理智地评定真正的优质绿色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