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3-8-13 09:21:37
chenyj12345678 发表于 2013-8-13 09: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是专家那普工工资我同意您的看法;反之看图纸也是学习。
没错,看图纸也是学习,但拿出结论来是工作,是贡献,老板不会白给你看,要的是你看了提意见。当然因为没有适当报酬,所以就不会有适当的意见了。
红色石头
发表于 2013-8-13 14:58:55
我种香菇得到的经验是只要把菌棒灭菌合格了,创造最适合菌丝生长的条件,后期的出菇阶段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少了。就变成注水,摘菇的事了。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3-8-13 15:24:04
菌种废话
前段技术中,原料的配置,大体上还有一些可以借助仪器检测,相对来说,处理的保障性是比较高的。当然,草腐菌的原料发酵比较复杂了,但也实现了通过设备设施尽量标准化数据化的控制。倒是有两个方面,你现在没法通过仪器设备做出保障,无论如何都会有一定比例的失误,这就是菌种和发菌两件事。
因为栽培的发菌结果存在很少比例的失误可以直接剔出而不至于造成扩散,因此这个方面就没有很大必要再为极少比例去增加投入。而且即使增加投入,也不能够保证那个极少数会成为零。患狗卖屁病的某人吹牛可以,但即使是所有认证做齐了的制药企业,啤酒厂,都还存在偶然的倒罐事件,所以,生产上发菌的方面的小比例问题,就不值得花大力气研究。另外潜在污染的存在,到出菇阶段的影响也不大,所以,不表现的潜在污染,对生产的影响也基本上在可以容忍的范围。
但菌种就完全不同,首先,因为他必须扩大繁殖,尤其是液体菌种,扩大繁殖的比例很高,一误千误。所以,菌种不仅不能够有明显失误(这个虽然可以剔出,但他同时意味着制种过程的缺陷,使得不能剔出的那些菌种里面有潜在污染的比例加大,并且这不是可能性而是必然的),甚至不能有看不见的潜在污染。
前不久,“西北狼525”网友发表了一个帖子《高效快速制种法》,http://bbs.emushroom.net/thread-99684-1-1.html我就很不以为然,因为他这个方法增加了潜在污染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我必须强调一个关于菌种的重复了几十年的老废话——做好的菌种不容易,做不坏的菌种很容易。
昨天在qq里也有人问到关于新引进的菌种好像生长很慢,萌发吃料不好的问题。我当然从原理上告诉他,肯定是在邮寄过程里热伤了。但因为他购买的菌种是一位名家那里的,我也不方便批评这个名家(大家彼此相识,明说就太没有面子了)。所以像这样的菌种问题,是邮寄问题还是制种问题?我是归于制种问题的。因为你从一个制种单位的角度,比用户更了解其中的危害,而还是选择寄发,证明你没有重视做“好种”的问题。
实际上关于邮寄的问题还在其次,大量的工厂化企业和个体,为了省钱,自行制种,因为缺乏条件和技术保障,而始终处于用“不坏种”的境地。同时因为zfu对菌种生产管理的失察,菌种生产单位鱼龙混杂。
整个中国食用菌菌种生产,大体上是一个亚健康状态。
chenyj12345678
发表于 2013-8-13 17:16:32
“做好的菌种不容易,做不坏的菌种很容易。”有同感。
” 大量的工厂化企业和个体,为了省钱,自行制种,因为缺乏条件和技术保障,而始终处于用“不坏种”的境地。同时因为zfu对菌种生产管理的失察,菌种生产单位鱼龙混杂。整个中国食用菌菌种生产,大体上是一个亚健康状态。” 对头,工厂化企业和个体上哪能得到好的菌种?
菇海无边技无界
发表于 2013-8-13 21:21:59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3-8-13 21:25:44
chenyj12345678 发表于 2013-8-13 17: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做好的菌种不容易,做不坏的菌种很容易。”有同感。
” 大量的工厂化企业和个体,为了省钱,自行制 ...
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一个企业的制种人员不应该是普工,而应该是技工,而且要培训,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要长期精进的去工作,才能保证有做“好种”的可能性。
至于个体,当然不存在上面这样的问题,但就是应该有些必须的条件,比如一个小型的培养室。
而购买,只能自己去考察生产单位的能力和管理了,不过,如果自己做的有条件的也有技术,为什么不在保证做好的情况下做一个卖家呢?
钟宪海
发表于 2013-8-13 22:13:00
我们用的菌种百分百含杂菌滴!灭菌栽培料含杂菌也是百分百滴.说液体菌种比固体菌种强我是不相信滴!我们生活在菌的世界里是客观的!今后的主流是生料我是胡说滴!鄢老师帖子更新慢了,我们会很痛苦滴!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3-8-14 21:38:37
发菌武功①
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是武侠小说的拥趸,武侠小说里,所有的武功,最高境界一个叫重,一个叫快。所谓的重,指的是力度宏厚,所谓快,则是后发先至,一定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有此两点,当然无往不胜。
发菌,和武功是毫无二致的。
重,就是指菌种强健,生命力旺盛,环境耐受力好,本体营养丰富,萌发浓密有力。
快,就是一方面长速快,这个是品种特性决定的,另一个就是覆盖快,这个就与菌种在料上的分布有关。
而做到重,是菌种生产的问题,这不是我们本篇的主要讨论对象,已经废话一节了,所以暂时略过。
但做到快,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这就是菇海网友谈的问题了。
菇海先生谈到的套路,就是菌种与原料分布最为贴近的一种方法,虽然大家都知道,我们还是简单介绍一下接种方式这个事情。
点接,这是最常见的方法,点接的菌种用量小,容器栽培时,很便于观察生长过程,发现污染,做菌种普遍采用这个方法。点接是重的方式,但不快,所以有人动脑筋进行改革。点接的延伸包括打孔和盖面,打孔是从深处和表面同时开始生长,这样接入的深度就是节省了时间,而盖面不过就是多点的点接。如果不刻意追求菌种的纯洁,这个方法就很可行了,所以,日本技术在使用固体菌种的时候就是打孔结合盖面。
其实菇海所想的,确实不新鲜,为什么我会把题目叫菌人中国梦呢?因为让整个发菌过程缩短,是每一个中国菌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不是说外国人不追求这个,而是外国人考虑问题和咱们不一样,外国人是重和快要兼顾的,中国人则是对快的追求超过对重的追求。这个从整个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来看,是没有冤枉谁的,也是我写菌种废话这一节的理由。
然后是层接,层接的方法倒是兼顾重和快的,但层接局限于相对开放的操作,容器栽培的层接因为机械的关系,对菌种伤害很大,而且对发菌过程的透气性要求甚高。所以,层接并不被广泛接受。而深的打孔接种方式(目前杏鲍菇枝条种就是这个方式),应该是由点及面的一种变通,这样实际上是一个曲面层包裹了一条线,这条线实际上也是一个层,这要从曲面看。这样直径10cm左右的菌包需要菌丝延伸的距离不过5-7cm。当然这个方法虑及表面污染,也辅以盖面接种。
yx1945
发表于 2013-8-14 21:45:11
很多 菇农出现过疏忽前段技术管理的问题。我经常遇到菇农后段出现问题找我求救,遇到这样的菇农,我是不会去的。因为他的前段技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没把握好,在后段出了问题才找我,那样我也会后天乏力,除非他在前段就找我给他指导,否则,我是不会半道发言的。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3-8-14 21:50:08
yx1945 发表于 2013-8-14 21: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多 菇农出现过疏忽前段技术管理的问题。我经常遇到菇农后段出现问题找我求救,遇到这样的菇农,我是不会 ...
同意你的观点,但这样做也很难,人家求上门了,不好办,所以个体的还是支持一下,企业的就不一定了。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