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31|回复: 24

转:人工种植鸡枞惊世发明还是欺世谎言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2525

积分

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12-8-6 12:27:59 |显示全部楼层
昆明信息港发布时间:2011-11-15 09:38:02


杨文兴


杨文兴挖出深埋地下、并有白蚁附着其上的朽木

杨文兴称,菌种就是通过竹管进入到80公分深的地下


这段朽木就是杨文兴的“培养工具”


杨文兴提供的“鸡枞出土照”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的鸡枞花图片



身娇肉贵的鸡枞可以人工培育了?    近日,玉溪新闻网的一则报道震动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专家:玉溪市通海县一名叫杨文兴的男子自称成功研究出了鸡枞的人工种植技术,并将于明年正式向全社会推广。
    鸡枞这种野生菌的人工种植方法在全世界都是尚未攻克的难题,现在竟然被一个普通人“破解”了?杨文兴究竟是何许人,他又是如何人工培育出鸡枞的?本报记者决定面对面实地探究一番。
    “其实我没必要说服你们,事实就是如此,信不信由你。”
    “他们这些所谓的专家,受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不像我这样天马行空,所以他们没有研究出来,而我研究出来了。”
    “目前我已经研究出了令鸡枞不受季节影响的技术,下一步就准备扩大规模进行批量种植。”
    杨氏鸡枞种植法
    材料:朽木、白蚁 菌种、神秘配料
    步骤:用竹管将菌种埋进地里,同时埋下朽木和白蚁、
    生长期:60天
    证据
    几张鸡枞的照片
    一块已经被白蚁蚕食的腐木
    中科院的专家听闻后都很震惊
    人工种植鸡枞
    是从未被攻克的国际难题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杨祝良研究员,从事野生菌研究已经24年了。听说有人种出了鸡枞,他感到十分吃惊。“这是个世界公认的难题,有人破解了,我们也很想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在他看来,鸡枞要实现人工种植是一件近乎不可能的事,多少年来研究者前赴后继都始终没有攻克这个难关,“正因为知道其中的艰难,所以我们并没有试图去做这方面的研究,以免造成物资浪费。”
    杨祝良说,近年来,鸡枞和白蚁共生已被大家所熟知,虽然原理是这么回事,但真正种植起来,会遇到很多问题。白蚁和鸡枞要靠对方的代谢产物才能生存,而且对外界的自然环境要求非常高,其中的基因调控是人类根本无法掌控的。“鸡枞的种类有50多种,云南的白蚁就有100多种,每种鸡枞都有一种白蚁与其配对,这样的组合是很难确定的。”杨祝良说,曾经有研究者试图控制白蚁,将蚁穴从野外搬回实验室,希望能培育出鸡枞,但白蚁很快就搬离了巢穴,研究者用水将巢穴围起来试图阻止白蚁搬离,但白蚁宁愿跳进水里淹死也不愿意再待在蚁穴。“要培育鸡枞必须先解决白蚁的问题,但多年来研究者始终无法控制白蚁,这就是培育鸡枞的艰难所在。”
    这位名叫杨文兴的男子究竟用的是什么方法?如何实现鸡枞的人工种植?杨祝良及周围的同事对此充满了好奇。听说记者要前往调查,杨祝良特意拜托记者带一点相关的资料和实物回来供其参考,“如果这是真的,恐怕我们都得前往向其讨教了。”

   采访过他的记者很多    但都没有“第一手材料”
    为了证实消息的可靠性,我们首先联系到了最初引起我们关注的那篇报道的作者。
    据他介绍,他确实看到杨文兴的地里长出了鸡枞,因其是地道的云南人,他确认那就是野生的鸡枞。“我到他的地里去看过两次,当时已经长出了鸡枞,但数量不多。我听他介绍了全过程,基本确定鸡枞就是他种出来的。所以我把他介绍的所有内容都写进报道里了,但由于条件限制,其真实性我并没有一一去核实。”
    与此同时,杨文兴种出鸡枞一事也惊动了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栏目的记者,他们对杨文兴进行了近3个月的跟踪采访,目前节目仍在制作中,将于年后播出。
    于是我们联系到了当时的摄像:《农广天地》栏目的陈记者。“我们听说这个事时也是抱着猎奇的心态去的,没想到这原来是个重大发明啊。”如今已经回到北京的陈记者提起这事,语气中仍然充满了惊喜。
    “杨文兴这个人挺牛的,好像什么都懂一点,虽然说话有点玄乎,但特能说。”陈记者说他们今年7月到10月对此事分期进行了3次拍摄,从培育菌种到入土种植再到鸡枞破土而出,杨文兴都一一向他们进行了展示,他们也全程做了记录。“我们听说他还取得了专利证书,但不太方便问,所以并没有看到。至于鸡枞,我们几个记者也是生平第一次见,对这个东西不太了解,但听杨文兴介绍,他种的那个就是鸡枞。”陈记者说,三次去拍摄都是杨文兴先打电话向他们报告种植进展,每次拍摄中间也间隔了一段时间,并没有每天进行记录。
    随后,我们还联系到了杨文兴的好友姜先生。“我和老杨已经是五六年的朋友了,他这个人不错,对朋友挺好的。”对于杨文兴种出鸡枞一事,姜先生说他开始也不信,但后来确实看到地里长出了鸡枞,觉得非常不可思议。“至于他是怎么种出来的,我就不知道了,反正他是种出来了。”
    杨文兴言行举止都很神秘
    身穿旧西装手提女式挎包
    杨文兴接受采访很热情
    据说这几个月,杨文兴已经接待了三拨记者。听说他种出了鸡枞,记者们慕名前来。看着记者们满意而归,杨文兴心里是得意的。“是时候对外公布了,时机已经成熟。”
    拨通杨文兴的电话,听说又有记者要来采访,他显得很高兴。“好好好,没问题,我现在在外地,今晚就赶回家,你们明天直接来就行。”
    第二天中午,我们来到通海县杨广镇杨家营村,杨文兴已经早早等候在村口。一身旧旧的西装,手提一个女式挎包。“你们想怎么采访?我全力配合。”他拍拍自己的挎包,“我的所有资料都在里面。”
    随后,杨文兴带我们前往他家,一路上,他作了自我介绍:他今年42岁,毕业于云南工学院(后并入昆明理工大学),曾是昆钢的一名设计工程师,1996年辞职后就靠帮一些工程队画图、搞设计为生。
    很快到了他家,一幢4层的小洋楼,装修得十分气派。“这房子就是我自己设计的,盖房子也没花多少钱,就四五十万吧,小数目。”杨文兴在门口敲了一阵,屋内无人应答。“我妈和我住,平时她都在家,我基本不带钥匙。她这会儿可能是出去串门了,我找她拿钥匙去。”说罢,杨文兴让我们在门口等候,他去找母亲拿钥匙。恰逢他的一位邻居路过,我们和邻居聊起了天。
    “杨文兴家挺富裕啊,盖起这么好的小洋楼?”
    “是啊,他哥哥挺有钱的,是个大老板,这楼就是他盖的,还把他母亲接来一起住。”
    “这不是杨文兴家吗?”
    “不是,这是他哥哥家,杨文兴哪有钱盖这么好的楼啊。”
    “那你们知道杨文兴种鸡枞的事吗?”
    “啊?什么?种鸡枞?没听说。他好像是给人家盖房子的画设计图吧。”
    不一会儿,杨文兴手里拿着一串钥匙回来了。他安排我们在客厅坐下,墙上一幅恭贺新屋落成的字画,写的是他哥哥的名字。
    “这是你家还是你哥哥家啊?”
    “当然是我家啊,我哥哥家在另一头。我平时都在外面跑,很少回家,这么大个房子,空落落的。”
    “那你的家人呢?叫来我们一起聊聊嘛。”
    “他们都不在家,我妈不识字,跟她也没什么可聊的。哎呀,你们是来采访我的这项技术,有什么问题直接问我就行了。”
    说着,他打开了自己的挎包,从里面拿出一台笔记本电脑,又从西装口袋里摸出一个U盘,准备给我们介绍他研究鸡枞人工种植技术的历程。
    见记者问来问去都无关“鸡枞”,杨文兴露出了不耐烦的神情。

   不见实验室也不见实物
    连科学原理都“不便透露”
    “对于鸡枞,我可是从小就很感兴趣,七八岁时就知道鸡枞是要和白蚁共生的。”杨文兴说自己小时候经常上山拾菌子,发现有鸡枞的地方一定有白蚁,但有白蚁的地方却不一定有鸡枞。因此,他断定白蚁是鸡枞生长不可或缺的条件。
    从昆钢辞职以后,杨文兴到大理宾川搞工程,由于工地附近野生菌很多,有时甚至连工人搭建的工棚下都会冒出一两朵鸡枞,这又勾起了他对鸡枞的兴趣。“当时有工人感叹说,鸡枞这么美味,要是可以人工种植就好了。我就想,天下无难事,只要肯努力,或许真的可以实现人工种植。”于是,从2000年起,他便开始研究鸡枞, “刚开始主要是了解鸡枞和白蚁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将资料汇总,把知识系统化。”
    当记者要求杨文兴再说细一点,他笑笑,“这些生物学特性太复杂,也太专业,解释起来我得讲一天呢。而且其中涉及很多技术上的事,不方便透露。”
    “那我们能去看看你的实验室吗?”
    “这些东西我都搬到东川去了,我在那边也有块试验田,等以后有时间带你们去,我最近太忙了。”
    他从U盘里翻出一些照片,称是自己种的鸡枞的照片。从照片上看的的确确是野生的鸡枞,但拍摄的范围很小,而且鸡枞的数量也很少,无法证明那就是杨文兴种出来的。
    “对了,我还申请了专利。”说着他又翻出一份专利受理通知书,上面显示:2006年10月16日,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受理了他名为《一种白蚁共生人工种植鸡*的方法》的专利申请,特发文回复。
    我们发现,这份受理通知书上竟然没有“枞”字,而是用“*”代替,而杨文兴的所有文字资料中也没有显示出“枞”这个字。“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这个电脑就是打不出这个字。”杨文兴说申请后没多久,他就收到了专利证书,但证书目前在昆明的住处,只能等以后他有空去昆明再给我们展示。
    杨文兴指着专利受理通知书上的申请号 200610048724.9一再强调:“这就是我的专利号,不信你们可以上网查。”之后,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网页上确实查到了这份申请书,但其显示的是申请号,并不是专利号。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申请号和专利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最直观的区别是专利号开头都有“ZL”两个字母。
    眼看我们对他种植出鸡枞一事仍然持怀疑态度,杨文兴双手一摊:“其实我没必要说服你们,事实就是如此,信不信由你。”
    沙地上插着几根竹子
    这就是传说中的试验田
    随后,我们提出先去他种植鸡枞的试验田看看,他一口答应。“但就是有一个问题,现在已经过了鸡枞生长的季节,你们只能看到试验田,看不到鸡枞了。”
    驱车十五分钟,杨文兴带我们来到一个叫小龙潭的地方。他的试验田在一个荒坡上,没有大棚、没有人看守,就是一亩普通的沙地。“就是要这种纯天然的环境,才能种出真正的野生鸡枞。”
    在杨文兴的提醒下,我们注意到这块地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插着两根竹子,这是他种鸡枞的窝,约有200多个。“这些空心的竹子非常关键,是播种的通道。”杨文兴说每年4月份他就是通过这些竹子将鸡枞菌种放到地下,60天后,大片大片的鸡枞就长出来了。
    出于好奇,我们要求杨文兴挖开一个“鸡枞窝”让我们看看,他欣然同意,找来锄头将“鸡枞窝”挖开。地底下果真埋了一些腐木,上面爬满了白蚁。杨文兴拍拍手上的泥土,下巴一抬,“这下信了吧?要知道挖开这个坑我可损失2千块呢。”他说,掩埋最好选择晒干的梨木,埋一次可永久获益。
    “你们来晚了,今年5月中旬到9月,单这块地上长出的鸡枞就有七八百公斤。”杨文兴说由于鸡枞是陆陆续续长出来的,所以他没有把鸡枞拿到市场上销售,而是送给了亲朋好友。“要是你们早点来,还可以尝尝我的鸡枞,味道跟野生的一模一样。”杨文兴说,这块地他从2005年就开始种,年年有收获,“现如今你们想看地里长出鸡枞,只能等到明年七八月了。”
    杨文兴说,目前他已经研究出了令鸡枞不受季节影响的技术,下一步就准备扩大规模进行批量种植,“这个效益是非常可观的,种出来以后我们还可以进行深加工,鸡枞还是很好的药材……”对于未来的发展,杨文兴似乎已经有了非常完美的规划。
    对话:
    “我才是专家 其他人都是‘砖家’”
    在与杨文兴交谈的过程中,尽管我们始终无法相信他真的研究出了鸡枞的人工种植技术,但他总是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常常语出惊人。
    都市时报:听你介绍,似乎很早就研究出了鸡枞的人工种植技术,为什么到现在才向外公布?
    杨文兴:之前时机不是很成熟,现在我需要实现规模化种植,想找几个公司一起合作,你们给我宣传报道一下,挺好的。
    都市时报:但是你在介绍的过程中,始终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你叫大家如何相信你?
    杨文兴笑)是存在这个问题,但我不需要大家相信,我确实是种出了鸡枞,事实不需要我过多解释。接下来,我还有很多令你们吃惊的技术呢,现在先暂时保密。
    都市时报:你的家人和朋友如何看待你的这项技术?
    杨文兴:我先后在研究上投入了近300多万元,家人开始很反对,但后来就很支持了。
    都市时报:你在研究的过程中是否请教过相关的专家?
    杨文兴:没有。他们这些所谓的专家,受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不像我这样天马行空,所以他们没有研究出来,而我研究出来了。可以说,在鸡枞人工种植这个领域,我才是专家,他们只能称“砖家”。
    都市时报:那你种出来的鸡枞总该找相关部门鉴定一下吧?
    杨文兴:我开始种出鸡枞时曾去找过县科技局的局长,他不相信,后来我就再也没找过任何部门了。我从来都不相信权威,我种出来了就是最好的论证,没必要得到那些“砖家”的认证。
    都市时报:有没有想过你向外公布你研究出了鸡枞的人工种植技术,这意味着什么?
    杨文兴:对政府部门和“砖家们”都是个打击吧,但我完全不会有压力,因为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知道你们之后还会去采访相关专家,但别把他们的话跟我的报道放在一起,以免他们混淆视听。
    都市时报:目前有没有公司想跟你合作?
    杨文兴:有两家,一家打算出资4000万,另一家打算出个百把万的,但具体是什么公司我不能告诉你,我还在考虑中。

    专家观点: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杨祝良研究员:
    “除非亲自见证种植及生长的全过程,否则我不会相信。”
    采访结束,我们获得的能证实杨文兴种出鸡枞一事的证据,除了他的话语,就是几张他自称是他种出的鸡枞的照片,以及一块已经被白蚁蚕食的腐木。
    当我们把这些“证据”呈现在杨祝良眼前时,他显得有些哭笑不得。“从杨文兴提供的照片来看,那确实是鸡枞,但并不能证明是他种出来的。”杨祝良说,按照杨文兴的方法,在非常理想的状态下,有可能会长出一种俗称为“鸡枞花”的小鸡枞,这种菌类在腐木上就可以生长,但要长出野生鸡枞是不可能的,更别说要规模种植了。“除非亲自见证种植及生长的全过程,否则我不会相信。”
    曲靖市科技局农业科技科工作人员:
    需要看见实物才能确定
    该工作人员特别提到说:“有一种蘑菇叫大白口蘑菇,口感也和鸡枞差不多,这种蘑菇生长要求就要低一些,属于一种人工蘑菇。杨文兴的蘑菇是鸡枞还是大白口蘑菇,需要看见实物才能确定。”(记者李晓静 高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主题

听众

1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2-8-6 13:36:56 |显示全部楼层
昆明这边鸡枞多,从原理上说,这个并不离谱,当然求证真假必须要么全程公布,要么有足够密集数量规模化的采收现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2-8-6 13:37:58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昆明有专家说昆明的气候不可能周年栽培草菇,这个就比较离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9879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2-8-6 14:09:07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2-8-6 15:43:59 |显示全部楼层
刚百度了一下,云南省是白蚁种类最多的省份,可能是其鸡枞菌多的原因吧!
看来要规模化种植鸡枞菌,首先就得实现白蚁的规模化养殖。{:soso_e120:}{:soso_e1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2-8-6 16:20:45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2-8-6 13:37
不过昆明有专家说昆明的气候不可能周年栽培草菇,这个就比较离谱了。

这个专家说的确实离谱了,我用事实帮你证明。来到云南大理也已近两个月,已经帮公司出了5个大棚的草菇,产量不比漳州差,只是云南人虽然野生菌多,但没见过草菇,所以鲜销市场打不开,只好烘干发回福建,已经发回两批了。现在还有几个大棚,有的正在蒸汽灭菌,有的刚播种,有的正纽结打点。
云南大理州昼夜温差大, 白天晴天最多也30度,晚上后半夜降到20度,对草菇生产很理想,只不过菇棚设计要合理。食用菌只要温湿度,光线通风适合该品种的生物本性,没有哪个地方不能出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2-8-6 16:23:24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趣事,草菇开伞后当地人都认为这是山上的黑母鸡从,我说是就是吧,反正味道还比他们说的黑母鸡从好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2-8-6 17:30:54 |显示全部楼层
人工种植鸡枞根本就是神马!挖几个鸡枞窝,照几张照片很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2-8-6 17:31:55 |显示全部楼层
这菌界大忽悠真是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2-8-6 18:38:02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2-8-6 13:36
昆明这边鸡枞多,从原理上说,这个并不离谱,当然求证真假必须要么全程公布,要么有足够密集数量规模化的采 ...

从原理上说,这个并不离谱

说得有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