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木耳原种制作易出现的问题
杂菌污染:(1)菌种本身不纯。这类污染常发生在接种后7天内,杂菌菌落在接种菌块上,污染往往是小批量的规模,污染杂菌种类比较一致。 原因是用已污染的菌种,繁殖扩大到新的培育环境中必然造成的新的污染,因此,要严格控制母种生产条件和严格检查菌种质量来克服,更要注意母种棉塞切忌受潮污染杂菌。
(2)培养基灭菌不彻底造成的污染。 同一批灭菌的培养基中,大多数或全部污染,杂菌种类多样,在培养基上中下各部位均出现杂菌菌落。原因主要是灭菌不彻底造成的。
(3)操作不慎造成的污染.操作技术包括灭菌操作,灭菌后无菌处理,接种过程中无菌处理,接种后的栽培条件控制等。 操作不慎造成的污染,杂菌不仅在接种块周围,还常在其料面的表面呈花花点,不一定集中一处,且无规律。
(4)培养环境造成的污染。 接种后污染率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率逐渐增高。这种现象主要是培养环境过于潮湿,通风严重不良,或污染源严重污染培养室造成的。 此外,还有菌瓶棉塞受潮,棉塞过松,菌袋破裂,鼠害、虫害等也可造成这种现象
接种后既不长杂菌,菌种也不长:
(1)、原料处理不当,木屑太新鲜没有进行干晒,由各种微生物活动产生的有毒的化学毒素存在于培养料中。
(2)、装瓶时未及时灭菌,培养基因酵母菌作用而发酵发酸,产生了大量的抑菌物质。
(3)、加入的白灰量大,碱值过高
(4)、培养料中松木木屑的比例超过20%且没有经过处理
(5)、培养基中加入尿素等化学肥料,或加入了多菌灵等化学农药
2、如何判断黑木耳菌种的好坏:
(1)优良黑木耳菌种在瓶中培养时,菌丝洁白,细羊毛状,毛短、整齐浓密,粗壮有力,齐头并进地延伸直到瓶底,生长均匀,上下一致,挖出来成块,不松散。
(2)菌丝长满瓶后,在菌丝体表面一般会分泌出褐色水珠。以后在瓶壁四周和表面出现浅黄色透明胶质耳芽。
(3)菌种柱与瓶壁紧贴,瓶内壁附有少量白色水珠的为新鲜菌种。若瓶底有浅黄色积水,菌柱离壁干缩,为老化菌种,不能使用。
(4)黑木耳菌种若有臭味和霉味,或出现斑块状及球状不发菌的现象,是细菌感染,若有其他红、绿、黄、黑等颜色,说明已被杂菌污染,不能使用。
(5)培养基与瓶壁之间若出现浅黑色的胶质物,说明是早熟或扩接次数过多的退化、老化菌种,这样的菌种栽培后耳片小,数量多,不易长大,品质差,产量低,应予淘汰。
(6)若瓶内可以看到木颗粒而菌丝很少,说明培养时间太短,应继续培养。若培养一段时间后没有什么显著变化,说明培养基营养不足或菌种退化、老化。
3、为什么有的黑木耳菌袋菌丝生长缓慢、细弱、还吐黄水呢?
黑木耳菌丝发菌缓慢、纤弱,不能迅速占领培养料,最后会烂棒,导致栽培失败。主要原因有:菌种生活力差,接种后吃料慢,生长纤弱;培养温度过低,造成菌丝萌发慢或不萌发;养菌期间受高温影响,当菌丝生长到全袋的1/3以上时,菌丝新陈代谢旺盛,袋内产生过多热量,袋温超过30℃,菌丝内细胞质受高温影响,细胞壁涨破,细胞中营养液流出,吐黄水,菌袋颜色淡黄、灰暗,再持续高温,菌丝萎缩死亡,就是常说的“烧菌”。
4.那么一旦出现了这种“烧菌”情况了,我们要怎样防治呢?
应更换生活力强的优良菌种;适温养菌,使温度控制在22-25℃,低于22℃应加温养菌,但要严格控制养菌前期温度不超过30℃,后期不超过25℃,可通过打开门窗、疏袋等方式通风、降温、散热。
5.那为什么在发菌期菌袋会出现伤菌、“烧菌”的现象呢?
“烧菌”现象是指发菌期间菌袋温度过高,导致菌丝退化、自溶的现象。由于大部分菇农都是利用现有的民房改造成养菌室的,没有专门的通风窗口,并且都想利用有限的空间多生产一些菌袋,往往将菌袋码放的层数过多,摆放的非常紧密,导致养菌室内空间小,通风不良,特别是当菌丝长到总量的1/3左右时,由于菌丝量增多会造成氧气供应不足,菌丝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还会因为呼吸作用增强,产生大量的生物热散发不出去,使菌袋温度升高产生伤热、“烧菌”现象。
6.那么在发菌期这个伤菌、“烧菌”的现象,我们要如何避免呢?
预防措施:合理规划、适度摆放,设置专门的通风窗口,菌丝大量生长时要加强通风散热管理,早晚各通风1次,通风的时间要根据养菌室的大小,摆放菌袋的多少灵活掌握。
7.在发菌期间还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出现菌丝长到菌袋的某一个部位就停止生长了,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在发菌期有些黑木耳的菌袋菌丝会停止生长呢?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栽培袋灭菌不彻底引起的细菌污染。如果是细菌污染,在菌丝前端会有明显的拮抗线,或打开袋口闻一闻,是否有酸臭等异味。另一原因就是使用的木屑栽培料中细锯末太多,含水量大,培养一段时间后,水沉积到菌袋的中、下部,由于含水量太大影响透气性,所以菌丝不往下长。所以,栽培袋灭菌一定要彻底;培养料要粗细搭配,配料水分要适宜。
8.黑木耳朵型难看、个体大,而且质量差呢?
大朵木耳曾经是黑木耳的一大特点和优势,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追求能方便、快捷加工和食用的食品,传统方式栽培的木耳由于朵大,耳片多,皱褶多,容易夹带泥沙、草屑等,加工时需要多次清洗、改刀、撕片等,费时、费工,因此大朵木耳已不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作为栽培者应尽快转变观念,从改变传统的栽培模式入手。
主要措施有:改稀孔式开孔为密集式开孔,改大孔为小孔。采用17厘米×33厘米的塑料袋,制成重1.1-1.2kg的菌袋,按行距3厘米、孔距2厘米的距离,开孔径为0.4-0.6厘米的小孔100-120个。由于小孔木耳耳片小,成熟早,可提前3-5天采收,晾晒易干,加工容易,而且长出的木耳90%是小棍、单片,所以非常受市场的欢迎,并且售价比传统大朵黑木耳要高。
9.在开孔时间、开孔方式上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如何开孔才能更科学呢?
黑木耳耳芽形成的最适温度是15-25℃。但由于地理分布、海拔高度不同,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气候特点,再由于每年的气侯变化也不一样,形成了同一区域与历年同期不一样的温度。部分菇农一味追求早出耳、快出耳,其结果是温度不适宜,耳芽迟迟长不出来,常因为催耳时间较长,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风险。因此,要了解当地、当年的气候条件,科学安排开孔时间。要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左右时开孔,进行保温、保湿催耳。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开孔工具多种多样,有的菇农采用圆锥型工具开孔,称其为“钉子眼”,由于塑料菌袋弹性强,往往在开孔工具退出后,因菌袋收缩使孔径变小,未能达到要求的开孔标准,导致形成的耳芽难以从开孔处正常生长而影响栽培效果。采用刀片式或丝锥式的开孔工具,将菌种刺破到要求的标准,并可使开孔处的菌袋不收缩、不反弹。
10.黑木耳地栽的时候子实体生长阶段,我们要如何正确地把握“干干湿湿,长长停停”的方法呢?这个干和湿的标准都是什么呢?
干的标准是:子实体含水量下降到25%以下,肉眼观察已收缩干燥,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5%以下,菇棚、地面要干燥。干的目的是:让胶质状的子实体停止生长,让耗费了一定营养的菌丝休养生息,复壮一些,再继续供应子实体生长所需要的营养,这点与栽培其它肉质菌类不同。所以,干的目的是让子实体更好的生长。有些菇农栽的黑木耳产量低、长杂菌的原因多是“干没干透,湿没湿透”,使菌丝复壮困难,处于“疲劳”状态,“假长”状态,因而造成活力下降,抗杂能力弱。
湿的标准是:子实体吸足水分,新鲜、水灵、边缘直立,含水量在9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要求95%,要求棚湿、地湿,其目的就是让子实体生长,只有这样才能长好子实体。最好利用阴雨天,三天即可成耳。如果天气干燥、多风,即使加大喷水量,小范围的增湿难以抵抗大自然的干燥。野生黑木耳都是在阴天下雨,特别是夜间长得快,人工栽培也要遵循这个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