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MYB先生的原文
我国食用菌企业该学什么?
【易菇论坛首发】我国众多食用菌企业有无标志性旗帜,该向谁学习?我国食用菌企业该走什么路?有企业主认为:中国食用菌企业要强调自力更生。也有企业主认为菌物界应该搞洋务运动, 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者很瞧不起前者企业主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食用菌企业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管理体系。而前者认为,食用菌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论,不适用于我国国情。中国食用菌企业前进需要稳健。速度与灵活则是生存之本。上述两种观点虽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有失偏颇。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从来没有说清楚:哪些是体?哪些是用?体与用究竟如何对接才不会出现排异?
那么,到底中国食用菌企业该怎么学习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食用菌专家学者纷纷认识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国食用菌产业都无法完全复制日本、欧美一些发达食用菌国家模式,我国食用菌产业必须找到一条不同于他国的道路。在交融与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不迷失自我。
我们菌界应当面对一个基本的现实, 这就是中国优秀食用菌企业与发达国家食用菌企业存在的差距,其实不仅是战略层面的,而是整体性的! 中国食用菌企业以“权威谋略”为中心,发达国家食用菌企业以制度和文化为中心。 什么是战略管理者?抓住机会是战略,持之以恒却是管理,这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体,缺一不可。到目前为止,中国几乎所有优秀的食用菌企业家都是在计划与市场夹缝下产生的。在“市场”环境中,他们懂得了计划体制下不懂的竞争谋略,但“计划”余味下,却需要他们懂政治权术。这是中国国情所限。
中国食用菌企业管理员工的现在,发达国家食用菌企业管理员工的未来。 食用菌企业所谓的绩效管理无非是怎么发挥员工的能力来实现企业目标;如何评价员工对食用菌企业的贡献,然后用什么去回馈员工?这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发达国家食用菌企业的做法是:通过投资员工的未来,从而获得企业的未来。为此,发达国家食用菌企业对员工进行了大量的培训,鼓励团队精神,宣传企业文化,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强化员工对自身和企业未来的信心,通过预期管理把员工的能力发挥出来。中国不少食用菌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只注重短期效果,注重人的短期业绩而不太注重能力的发展。当你从食用菌企业家那里得到的是短期评价时,你就会选择短期行为,而你的短期行为又会促使食用菌企业家用更短视的方式评价你。这就使食用菌企业家和员工的眼界越来越短视,最后陷入恶性循环中。当食用菌企业运作正常的时候,双方可能相安无事,而当食用菌企业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双方的矛盾就会激化,乃至于演变成“暴君的老板”和“暴民的员工”的明显冲突。
中国食用菌企业习惯用业绩凝聚员工,发达国家食用菌企业则用文化凝聚员工。 食用菌企业文化的实质是:食用菌企业用什么来凝聚人心?一个食用菌企业用来凝聚人心的要素无非是食用菌企业的远景、核心价值观和战略目标。不少中国食用菌企业的远景往往成为企业老板个人的鸿图伟业,伟大的远景不过是实现食用菌企业老板个人野心的工具,而不是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在相当一些中国食用菌企业中,核心价值观只是手段而已。一些食用菌企业家常常把“以人为本”一类感人肺腑的话挂在嘴边,而一旦利益当前,一切仁义道德就靠边站。为什么我们普遍感到菌界存在诚信危机?本质上是食用菌企业和员工之间是利用关系而不是共生的双赢关系。而“利用”带来的只会是普遍的受骗感与受挫感,受骗感与受挫感进而导致的是整个菌界的道德危机。在食用菌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与制定上,中国不少食用菌企业家摆脱不了“暴富心态”。这表现为:靠花钱买技术、设备来迅速壮大发展规模的举不胜数,而肯花时间和精力来研究食用菌产业规律,来对一个食用菌产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的却凤毛麟角。
中国食用菌企业用能人管理控制企业,发达国家食用菌企业用流程管理控制企业。我们中国食用菌企业对企业的控制大多是由人来完成,而不是通过制度与流程系统完成的。这种管控方式在短期内可以在量上获得扩张,但不能获得质的提升,虽然金玉在其外,但败絮却早匿其中。 从整体上讲,食用菌企业规模小还可以,一但规模大了就会存在资源共享问题,会产生整体不经济。其次,风险极大,完全依靠人来管理,食用菌企业老板必须花更大的力气来安抚这些人,否则这些人就可能跳槽出走,另立山头。再次,它不能培养员工的职业感,因为只有按照流程、按照程序办事才会有职业感。而发达国家食用菌企业的管控是通过流程来进行的。比如人力资源,从招聘到培训、再到提拔的流程中,每个员工都会有非常明确的预期,每个员工都非常清楚做什么会得到奖励,做什么会受到惩罚,这样培养出来的就是职业精神。
从营销角度看,中国食用菌企业是利用消费者的幼稚无知,发达国家食用菌企业则是促进消费者的成熟。我们的食用菌企业家在骨子里对消费者是很少有敬畏心的,他们认为可以用所谓的计谋盘外招搞定消费者,所以他们会用夸大其辞的广告,用费尽心机的“承诺”去讨好消费者,获得食用菌企业的效益增长。反之,所有发达国家食用菌企业都在致力于培养一个成熟的食用菌市场,企业本身致力于与消费者一起成长,甚至帮助消费者更加理性和成熟。他们在食用菌企业经营中,在两条价值链上都是在精耕细作:一条是食用菌消费者价值链,一条是食用菌经营价值链。食用菌消费者价值链指的是消费者价值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链条,品牌、广告、服务等都是对食用菌消费者价值满足的一种方式。食用菌经营价值链讲的则是运营流程的效率,当食用菌企业在竞争的时候,不是用某一点,而是用整个流程形成一个系统,在为食用菌消费者提供价值。
中国食用菌企业强调做精明人,发达国家食用菌企业强调做认真事。不少中国食用菌企业老板的骨子里有很深的君王情结,有很强的权利支配欲,喜欢研究“驭人之术”,喜欢好为人尚,“领导他人”在他们心中就是“驾驭他人”的意思。当然,如果我们把原因全推到食用菌企业老板身上也是不公平的。从中国文化传统上讲,中国食用菌企业真正最大的问题是人们没有学会“被领导”。在食用菌企业里不被领导的只有老板一个人,其他人不仅要领导别人,而且要被领导。这时你会发现我们经常是用“领导”的方法去“被领导”:我现在服从你,不是承认水平比你差,而是因为你的权力比我大,于是我就投你所好。等我有权力的时候,我再“领导”你。而一味迁就权力的后果,将导致人性对权力的放纵,结果食用菌企业就演化成了权谋组织,这点在我国较大型食用菌企业尤为突出。发达国家食用菌企业强调的是以原则为中心的领导,强调的是权力和义务对等之上的合作。他们所建设的是一个不依赖任何个人的强有力的领导团队,高层管理人员会定期花时间与员工、顾客及其他主要人员进行接触。他们强调建立一个从计划到业绩的系统能力。在这个系统中,是团队而不是个人,成为了食用菌企业核心能力的核心支撑。
如果把运作食用菌企业比作运作军队,那么打仗时,发达国家食用菌企业的布局是“方阵”布局,将所有人排成一个方阵队伍,每个人之间用一定的关系连接着,然后齐步走。这种队形在前进过程中比较稳固,不断在走过的地盘安营扎寨,牢固把控每一块地盘。但这种运作方式难免限制了队伍前进的速度。这一定是规模很大的食用菌企业采取的运作方式。 而中国食用菌企业大都采用的是“大旗”模式。先在前面插一面旗帜,指挥官大手一挥“给我冲啊!”,结果队伍中的所有人就以极快的速度冲向目标。这种运做方式强调的是指挥者个人的作用,优点是速度很快。但缺点是在前进的过程中队伍难免出现散乱。其实出现一定的队伍混乱,没关系,只要队伍中的所有队员朝一个方向冲就行了。再乱也是朝同一个方向的乱,也是有利于目标的达成的。这让我想起施纳普纳当中国国家足球队教练时说过的一句名言:“足球场上,当你不知道要干什么时,就把皮球往对方门里踢!”此话看似调侃,但却相当正确。发达国家食用菌企业在做市场营销时,前期工作十分细致,首先对一个产品的推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市调、改进、测试、再完善等工作。研发部门要与营销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等进行研讨,研讨再研讨,直至达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具体方案。一个新产品的推出往往要经历很长时间。 由于规模巨大,所以它们首先要追求的就是不出错。一旦出错,那怕一点点暂时性、方向性的错误,其损失的绝对值都是很巨大的。因此发达国家食用菌企业的运作特点是“理性”,在理性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而我们中国食用菌企业新产品推出时,不可能像他们一样,就是要以抓住市场机会为出发点,快速决策。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因为我们的食用菌企业规模小,需要讲求速度。如果规模很小,又不追求高速度,什么时候才可能追上人家? 我们必须明白:规章制度仅仅是条件,而效率才是目的。但实际中往往反过来,将规章制度当成了目的,而将效率抛在一边,本末倒置。当然在运作中要十分注意决策的灵活性和速度,努力避免规章制度将人卡死。
中国的食用菌企业要有“干中学”的智慧,实践出真知。食用菌企业家要善于总结,食用菌企业家个人要学习;不仅个人学习,要组织学习,关键是食用菌企业家要当教练,让下面的人跟你一起学习;构建学习型组织。但也不要盲目学习。笔者认为我们每个食用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寻找到标杆。在你所从事的食用菌产业里,一定要找一个相对比较好的食用菌企业作为你的标杆,然后作为参照来检讨自己的得失。还要把竞争对手作为标杆。参考文献略【作者myb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易菇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