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建一个食用菌生产厂房(空调恒温)要多少钱”再谈一点看法: 1、食用菌作为一个产品面市,首先是家庭作坊式的(且是季节性的)产品。是科研院所把实验室的试验方法传授给了农民,农民便生产出了蘑菇供应市场。就此我们应该得出一个结论:目前食用菌的生产技术多由实验室技术而来,尽管生产者在实践中进行了不少的、巧妙的革新改造。科技界也不断的,芒羊补牢式的发明一些“空间消毒剂”、“发酵剂”等等。但是,其工艺、技术主线(主要特征)并没有摆脱实验室“血统”(包括目前的欧、美双孢菇工业化菇厂;日、台的金针菇、杏孢菇工厂)。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是蕈菌生态学、栽培学与机戒、装置、人工气候、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的有机结合!它是一个边缘学才可以研究解决的问题!我想目前所知的“工业化”尽管其技术含量较高(它的产品成本也很高),但是它的“血统”暗示我们,它是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用机戒、工程、气候控制等“语言”对实验室方法的再描述!是相关学科的拉郎配!而非学科间的互渗互透的结晶。
2、搞食用菌的工业化第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莫过于工艺路线,而工艺路线又必须由相应的技术作支撑,这些问题不彻底搞清楚,其结果必然是盲人骑瞎马!所以有些大企业“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效益大多都不是太好的”提法也就不奇怪了。他们的老总一开始可能没有意识到食用菌的生产不是实验室的实验!它的的却却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可以有多条工艺、技术路线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3、谈到“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效益大多都不是太好”的问题,就不能不谈一谈工艺技术问题。比如下述工艺:
(一)常规工艺工厂化生产:
【配料、拌料】→【装袋】→【灭菌】→【无菌接种】→【育菌出菇】→【采摘加工】
这是一个目前普遍采用的工艺,不仅菇农选择它,也是一些厂商(包括欧美、日、台)的工艺选择。这是历史的传承,也无可厚非。但是,我在回复“投资额五十至百万可以支持一个日产一吨菇厂的建设吗? ”时指出:“我们认为菇厂的设计必须以产能为目的,不可以依欧美、日、台模式为准绳。如今我们对食用菌的生理生态的理解以远不是上述菇厂的诞生时期的水平,随着对其生理生态理解的加深,栽培方式、栽培空间的设计、控制,工艺技术的创新足以使我们有能力肯定的回答这个问题。”
(二)革新工艺工厂化生产:
【配、拌料系统】→【装袋】→【灭菌】→【接种、育菌、出菇】→【采摘加工】
我们设计的“革新工艺”条件下的工厂化生产,有效减少了工艺环节,降低了技术操作难度,部分节约了人工成本,增加了工业化要素(本方案可以对现有菇厂进行工艺、技术改造即可产生很好的效益)。
(三)创新工艺工业化生产:
1、【调制、喂料、酵熟、灭菌、制坯系统】→【接种、养菌、出菇】→【采收加工】
2、【调制、喂料、酵熟、灭菌、冷却、接种、制坯】→【养菌、出菇】→【采收加工】
我们设计的“创新工艺”应是更高意义上的工厂化生产,是真正意义上的食用菌生产的“工业化”!本工业化菇厂系统不仅可以成倍降低工程造价(相对日、台模式),而且生产过程有效减少了人工投入、能源消耗和污染率。因此,其运行成本大为降低,经济效益大为提高。其重要标志是:(1)、原料处理由专门设计的工业化系统装备完成,其重要装置环节为有益生物群落的生命活动提供了最佳生境条件并利用其生物能量对原料进行预处理,使处理后的培养基对食用菌更“适口”,本技术装备与现有工艺、技术相比可节能、降耗80%;(2)、育菌、出菇由可模拟自然物候条件的“菇房”来完成。它模拟养菌、出菇的物候状态,满足常年养菌、出菇的物候需要并且其内部结构可满足多品种蕈菌的育菌、出菇要求。 从以上工艺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生产食用菌的工艺方法会有很多,我们的任务是寻找到最合理的工艺方法。我们知道,工艺、技术及其所需的设施、设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工艺的变革需要新技术的支持,新技术又必然与新设备、新设施相依存。所以,我们这里涉及到的工艺、技术、设施、设备是一个系统工程,甚至这个系统工程还应包括企管科学,只有把它们有机的纳入一个整体,才实现利用工业化手段达成效益提高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