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
为什么我发的网页链接不见了?
和你的文章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
我当时看了很受启发,有兴趣的朋友也看看。
当一个新品种(菌株)选育成功,应用于生产后,少则一二年,多则五六年即已“退化”,轻则表现发菌慢、产量低,重则表现为抗性差、发病率高。如何能抑制菌株的“退化”速度、还菌种自身原来的生物学特性、恢复其生产性状呢?经过对脱毒土豆、脱毒地瓜以及脱毒花卉的生产效果考察以及方法的类比,根据食用菌菌种的生产规律及其特殊性,设计并进行了“食用菌菌种脱毒”
的研究,脱毒菌种经在十几处食用菌生产基地的广泛中试,证明效果良好,可以进行产业化推广。
一、菌种脱毒的技术程序
1、菌种脱毒的设计原理。
所谓菌种脱毒,就是采用先进的尖端分离技术、配合对成熟菌丝体不同阶段不同形态自然生成物的分离技术以及选用不同基质使接入种有条件进行选择性生长,并经2~4个循环后,使该菌种彻底摆脱原携病毒、病菌,恢复其原本生物特性。根据该定义,研究采用了液体基质→秸秆基质→液体基质→秸秆基质的设计,根据品种的不同,反复2~4次循环,并有意令培养基处于不稳定即所谓富养——贫瘠的交替条件下,通过一系列往复操作,使菌种在“脱”掉原携病毒病菌的前提下,自然恢复和产生较强抗性,从而达到脱毒后的菌种具有较原菌种抗逆、抗病等性状更强的生产性状的目的。
2、菌种脱毒的技术过程。
菌种脱毒的操作本身并不复杂,但需花费较长时间,并需严格控制脱毒时机和操作,主要过程及要求为:
(1)必须按照“绿色食用菌”的技术要求配制培养基。首先,在进行组织分离及尖端分离时,配制的斜面及平板培养基,应当较常规生产用配方的营养相对贫乏一些,基本配方为:土豆150克,木屑30克,蔗糖15克,琼脂粉10克。其次,在转接秸秆(或棉壳)基质时,该培养基可常规操作,基本配方为:棉壳1250克,麦麸125克,木屑250克,石膏粉250克,尿素7克,水2200克。上述培养基营养相对贫乏,食用菌菌丝较难发展,但某些病菌也很难发展,但在该种条件下,相对而言,食用菌菌丝较有生长优势,待再次进行分离操作时,利用菌丝尖端远离病菌、病毒的条件将其“甩”在原基质中而避免重新带入新的培养环境中,从而达到逐步脱毒的目的。
(2)常温培养,并创造相对不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利用食用菌的生长优势,达到脱毒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可采取偏低温度的条件,使食用菌菌丝能够缓慢生长,但某些病毒、病菌无法萌动;但在具体脱毒操作过程中,可根据菌种的品种特性及实际条件实施操作;比如金针菇菌种的脱毒,由于金针菇属低温菌,其子实体在15℃以上条件时即表现较差,相应某些病菌病毒也易在较低温度时对其形成侵染,故在初次脱毒分离时,应将培养温度调控至25℃~30℃,转接时再调至15℃以下;第二循环分离脱毒时,继续维持15℃以下的条件,但在转接时则需重新调至25~30℃;第三循环分离脱毒时,仍维持25℃~30℃,转接后则降至15℃以下条件进行培养;如此经高——低——低——高——高——低的较大温差,造成了使病菌、病毒难以适应的温度条件,从而达到脱毒之目的。但在一般平菇菌种的脱毒操作中,考虑一般生产者无法对温度实施调控,故可进行常温培养,只要操作认真、细心,并注意观察和取舍,均可实现脱毒目的。
(3)菌种脱毒采用的是“尖端”脱毒理论,因此,应适时、及时地进行分离操作,否则,一旦超过时限,病菌病毒便会“跟踪前进”,使脱毒工作前功尽弃。所谓尖端分离技术,即以菌丝体生长的最末梢或子实体的末梢组织为分离物体进行的分离操作,其基本根据是:随着生物体内细胞的不断分裂,生物体自身才能不断膨大,即不断生长,其末梢组织属于新生组织的“前沿地带”,理论上认为,该组织与生物体自身携带的病菌病毒之间的距离较大,故脱毒效果较为理想。一旦某环节无故延长时间,则很难保证脱毒效果。
(4)脱毒操作需连续进行,中间不得有停顿、保存等过程。如前所述,菌种脱毒是在分离——再分离的操作中实现的,但其生物体的培养,则是在不同基质(不同级别)的相互转换过程中实现的,如培养皿或试管菌种转入菌瓶,由菌瓶再转入培养皿或试管等。该过程应连续操作,期间应安排好工作程序,如果因时间或其它条件无法完成本次操作,或将某级生物体进行冰箱保存时,则难以达到脱毒目的。
二、脱毒菌种的生产优势及其发展前景
1、菌种脱毒后,恢复其原有生物学特性,无论在品种推广还是在菇农生产中,脱毒菌种将彻底保持品种的“清白”。如过去个别单位在推介品种时大力宣传是“黑蘑菇”,而菇农却种出了“白蘑菇”,这其中排除“人为操作”原因外,与菌种带菌带毒进入生产环节的关系很大,而经脱毒后的菌种,永远不会发生上述事情。
2、菌种脱毒后,抗逆性明显增强。包括对温度、湿度等外界环境条件的抗性,以及以某些人为因素如通风不及时、通风量不足等不良生长条件的抗性等,抗逆性增强的重要标志是:在相对管理比较粗放的情况下“照样长出好蘑菇(菇农语)”,这是对脱毒菌种的真实写照。
3、脱毒菌种的抗病性提高,是受广大菇农朋友喜欢的主要原因。据2002年初步统计,在重点推广的品种中,脱毒菌种较常规菌种的发病率降低60%以上。在去年秋冬季节至今年春季的栽培生产中,济南、聊城、德州、潍坊、菏泽等地菇农凡是使用脱毒菌种的生产,黄斑病、褐斑病、褐腐病等病害几无发生。
4、2002年度生产,山东等地食用菌病害呈大面积发展趋势,给菇农造成很大损失。据分析,各种原因除栽培环境、病害预防、品种选择不当外,菌种自揣携带病菌、病毒、抗性差是主要原因,在做好其它工作的基础上,对所有菌种进行脱毒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从已推广和中试的情况来看,菌种脱毒是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脱毒菌种是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建议:
——供种单位应迅速开展食用菌菌种的脱毒工作,使脱毒菌种尽快全面应用于生产。
——广大菇农朋友应从理论上认识脱毒菌种的重要性,从实践中了解脱毒菌种对生产的促进和提高作用。不要以为是“相同模样”的菌种就盲目引进,这只是表面现象,关键是要了解菌种的内在品质;菌种脱毒与否,直接关系到栽培生产的效益如何,甚至关系到生产的成功与否。
形成批量生产、菌种自制自用的菇农朋友,应尽快掌握菌种脱毒技术,并尽快应用于生产。因为这部分生产户,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他们的成败,对周围菇农及其他农民的影响较大,具有相应的示范带头作用。
(山东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 曹令花 山东省农科院土肥所曹德宾)
/////////////////
相同处都说明了”尖端脱毒“
不同之处:
“此经高——低——低——高——高——低的较大温差,造成了使病菌、病毒难以适应的温度条件”
还有对培养基采用不同的原料、配比、干湿、有氧、少氧、营养的丰富、贫瘠、
等等进行研究。
研究过程看来太长呀,,,,,,,,,,,,
只是简单的“脱毒”,,,“可能” 起不到明显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