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接到了一位菇农的咨询,反映他的平菇出的不正常,笔者现场做了调查,这家菇农种植平菇1.5万袋,菌丝长满后迟迟不出菇,偶尔零星出几个菇也是菌盖翻卷的畸形菇,基本导致绝收。
笔者详细询问了这家菇农的菌种来源,经调查附近的菇农使用同一批菌种,菇出的很正常,排除了菌种问题。从管理条件看,温湿光气也很到位。最后只能从培养料方面寻找原因,最后发现是这家菇农为了防治气温高的虫害,在拌料时加了敌敌畏,病因就在这里,这位老菇农的解释让我哭笑不得,说现在在酒里都能兑敌敌畏,蘑菇料怎么兑不得?
敌敌畏、敌百虫之类的杀虫药产生的药害相当具有隐蔽性,在菌丝生长阶段没有明显的症状或症状较轻,到了出菇期后才表现出非常严重的病害症状。像这位菇农使用的敌敌畏问题,在拌料时或在菌丝培养期使用后,一般情况下肉眼观察不出它对菌丝造成实质性伤害,外观看菌丝生长基本表现正常,菌丝发满菌袋进入出菇阶段后,病害的症状逐步显示出来,首先是出菇期长时间的延迟,在既没有污染,各种环境条件又都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出现了这个菇农上述现象。
以往我们对食用菌病害的研究只重视对生理性病害和非生理性病害(侵染性病害)而忽视了药致性病害的研究,这个例子值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