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myb

[分享]鸡枞详细生物特性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7-13 07:27:31 |显示全部楼层

7.鸡 搬窝的问题

    因为菌圃位于地层深处,所以在自然条件下,鸡 只能生于某一蚁区。鸡 在新区是怎样产生的呢?人们推想这是白蚁搬窝引起的。鸡搬窝的问题虽然极有趣。但目前尚没有线索可循,故只能猜测而已。

我们设想鸡 搬窝可能的途径有如下二种:

    a.在同一巢区内,由主巢到卫星巢,由浅到深的搬窝是通过各种大小的蚁路,由工蚁把鸡 的菌种带入的。带入的菌种有:由工蚁体表携入孢子或节孢子;由工蚁吞入孢子,再喂给幼蚁时,掉于菌圃上,或没有被消化的孢子随粪粒排出而萌发;工蚁搬运鸡 组织块时,掉于菌圃上再萌发;由于外界惊动,洪水侵袭,由工蚁搬动小白球菌和菌圃而重建新巢。

    b.由旧巢区搬到新巢区,则是通过有翅成虫群飞后,脱翅成双入地,营建新巢时,附着于其体表的孢子、节孢子,肠内没被消化的孢子,萌发出来的。新建的蚁巢是一个小腔,脱翅的雌雄蚁,把土砂搬走,经过三个月的“劳动”,才出现菌圃。脱翅的繁殖蚁把木屑、干草、叶片、唾液、粘成小巢,这时掺入从旧巢带来的孢子,菌丝开始在其上生长,而蚁后开始产卵,使菌圃的结构逐渐复杂化,菌圃也越来越大,并由浅入深,由主巢发展出许多卫生巢。而鸡 的菌丝也就在其上生长发育了。

    白蚁成虫在群飞和落地后的一段时间内,常受到各种天敌的侵袭,死亡率极高。因此群飞的有翅成虫数目虽大,但真正能配对存在的却只有极少数,不会超过5%。除此之外,若成虫入地又不带有鸡 孢子或菌丝体,建筑蚁巢后也不可能生存太久。所以群飞时有翅成虫体表上有否带鸡 的孢子将成为这种蚁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所以小白球菌是偶然被带入巢内吗?我们认为是偶然的,但又是必然的。群飞时有翅繁殖蚁带孢子是偶然的,但工蚁在同一巢区内筑巢,则是有“意识”的搬运小白球菌的。

8.黑翅土白蚁的习性

黑翅土白蚁栖于生有杂草的地下,过作社会性的群居生活。一个群体中个体的数目可达200万只以上。有翅成虫于3月份出现于巢内。在4月至6月在靠近蚁巢附近的地面上出现羽化孔突,形状如圆锥体,高2~7厘米,底径一般为4~8厘米,特大的为17′6厘米。羽化孔突的数量很多,可达100个以上,成群分布,每巢可以有一群或数群。工蚁常在傍晚或清晨扩建羽状孔突。在羽化孔突下方,地表下2.5~30厘米处有成层排列的候飞室,特深的可达40厘米。候飞室和主巢的距离一般为3~8米,,个别的也有达十几米的。在气温达到20°C以上,大气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气压在746~735mm水银柱(=995~1004.6毫巴)的雨天,有翅成虫往往在当时傍晚7时前后爬出羽化孔,举行群飞。群飞往往在暴雨中进行。从一个大巢内可以飞出2000~3000只有翅成虫,多的可达到9000只。经过群飞和脱翅的成虫,一般是成双地钻入地下,营建新巢,但也常有二只以上的脱翅成虫钻入同一地点建巢,而形成多王多后。新建的蚁巢是一个小腔,三个月后才出现菌圃。在新巢群的成长中,蚁巢不断地发生结构上和位置上的变动,使得蚁巢的构造由简单逐渐复杂,蚁巢的位置由靠近地面的地方逐渐移向深处。蚁巢的整个发展变动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无菌圃期:蚁巢只是一个半球形的小腔,1~2厘米。腔内没有什么明显的结构。巢腔位于地面下30—40厘米的深处。

单菌圃期:蚁巢成为一个馒头形的较大的腔室,直径2~15厘米。腔内有饱满菌圃,几乎充满全腔。巢腔位于地面下30—40厘米的深处。

多腔幼期:蚁巢已由一个单独的腔室发展为数个腔室。每个腔内都有一个菌圃。蚁王、蚁后居住在巢腔系统中最上的一个腔内。主腔长径约14~25厘米,其中的菌圃分层或不分层,无泥骨。王宫位于菌圃底部或边缘。主腔的深度为30—40厘米左右。

多腔中期:蚁巢除发展了更多的腔室外,并出现了一些不含菌圃的空腔。主腔不一定是巢腔系统中最高的一个腔。然而是最大的一腔,长径20~30厘米,无泥骨,王宫在底部或边缘。主腔的深度在地面下30厘米以上。有旧主腔。

层裂期:巢内含有菌圃的腔室和不含菌圃的空腔都比前一阶段更加增多。主腔直径达35~70厘米,而且有横列的泥骨将菌圃割裂为许多块。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群内已产生了有翅成虫,因此在巢上方附近也出现候飞室和羽化孔等结构。象征着巢群已经发育成熟。王宫位于王宫菌圃中央。主腔深度在地下100厘米以上。

块裂期:主腔长径约70~80厘米。泥骨发达,将主腔分裂为小室。王宫菌圃分裂成小块但尚饱满。主腔入土深度约150~170厘米左右。

残菌圃期:菌圃腔的数目减少而空腔的数目增多。主腔长径为90~105厘米。主腔腔内的泥骨特别发达,形成厚壁,而且介于泥骨之间的菌圃块已经不齐全。因此,主腔腔内的下部有菌圃而上部多为空洞。这时已进入衰老的阶段。

在较大的巢腔系统中往往只有一部分的菌圃集中在主腔附近,另外有许多菌圃腔和空腔与主腔有着不同的距离。最远的菌圃腔与主腔相隔十多米远,卫星巢数目多的可达70~80个。

主腔的温度基本上保持在25°C上下,卫星菌圃腔的温度不是稳定的。在夏季时,卫星菌圃腔的温度也在25°C上下。到冬季由于白蚁几乎全数聚集在主腔内,卫星菌圃腔暂被放弃,这时卫星菌圃腔内的温度就下降到与周围的土温相近。菌圃为酸性,pH为4,巢腔壁的酸碱情况与周围的土壤相同。

在一个大巢群内,成长的工蚁、兵蚁以及幼蚁的数目可以达到200万只以上。在黑翅土白蚁的巢群内从未发现过短翅或无翅的蚁王及蚁后。当挖巢取走蚁王及蚁后后,余下的残群在一年的时间内,陆续全数死亡。

工蚁采食的对象很杂。包括马尾松、侧柏、洋槐、橡胶树、榆、桉、栗、杉及其他许多树种的木材、树干或树皮,富含糖分的根、茎、嫩苗,干枯的杂草象艾蒿、野胡萝卜、茅草等。取食时,在食料上做泥被或泥线遮盖虫体。在树干上采食时,所做的泥被环绕整个树干,形成泥套。蛀蚀孔洞颇大,随蛀且随向洞内填以泥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7-13 07:28:05 |显示全部楼层

9.菌圃中的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白蚁巢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其它微生物种群,主要是真菌和细菌,放线菌罕见或根本没有。Chen,C.Y.(1987)研究表明,菌圃中的细菌总数为9.933×107个/克,有3种不同的类型,其数量较多,但种类简单。但真菌有很多种,除鸡 菌菌丝外,还有Xylaria spp.,青霉(Penicillinm spp.),木霉(Trichoderma spp.),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等。但这些细菌和真菌种群由于受优势种群的白蚁和鸡 菌丝的控制,其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种群种类和数量都比土壤中的少得多。

但一旦优势失去后,如白蚁迁移或受外界破坏、干扰后逃跑弃巢,这种抑制就失去了作用,其他种群将成为优势种群。笔者1993把白蚁巢挖起,放于实验室中开放培养,空气相对湿度85~90%,温度为20~26oC的条件下,培养7天后,就出现了Xylaria furcata子实体和大量的Trichoderma spp.菌丝体。文献中对Xylaria的研究较多,主要有:

子囊菌亚门(Ascomycatina),核菌纲(Pyrenimycetes),炭角菌目(Xylarales),炭角菌科(Xylariaceae)。

    其中炭角菌属Xylaria Hill ex Schren (1789)属有:

Xylaria nigripes Ll.=Xylosphaera nigripes (Kl.)Dennis 黑炭角菌、鸡 香、鸟灵参,产生菌核。

Xylaria gardneri Berk.蚁圃炭角菌,不产生菌核。

Xylaria furcata Fr.叉状炭角菌

Xylaria sanchezii Lloyd 笔状炭角菌

另外有半知菌类中的:Sclerotinum stipitum Berk. et Curt .柄状菌核菌。

Xylaria nigripes 又叫鸟灵参,是云、川等地的著名滋补中药。其发酵物提取的多糖中,蛋白质含量达40.7%,氨基酸含量为27%,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为24%,并含有大量的谷氨酸和赖氨酸。多糖中游离糖的甘露醇含量最高。人体易缺乏的铁、锌、钙等元素分别为459、459和1000毫克/100克,而且还含有丰富VD2的和VE。动物试验表明,鸟灵参多糖能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多方面增强巨噬细胞功能,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鸟灵参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前景。

营养试验表明,鸟灵参菌丝体生长的C源以葡萄糖、淀粉和果糖最好,对蔗糖利用最差。N源以蛋白胨、花生粉和黄豆粉为佳,,且花生粉比蛋白胨好,培养基中含N量以1%左右为宜。Ca、毫克是必需营养元素,缺毫克菌丝体完全不能生长。但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效果不明显。添加有机酸也只有柠檬酸辣能明显促进生长,而蚁酸影响下(pH4.0)菌丝不生长。在最适条件下,培养5天,菌丝培养液中多糖果产量可达15.8克/升,菌丝体中多糖含量为21~37毫克/克,可进行工业化生产。

白蚁菌圃中的微生物除上述具有大型子实体的菌物以外,还有许多丝状菌物,包括:

藻菌纲Phycomycetes:

    Mucor racemosus Fres. 总状毛霉

    Mucor sp.毛霉

子囊菌纲Ascomycetes:

        Chaetomium globosum Kunze ex Fr.球毛壳菌

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

   Podabrella microcarpa (Berk : Br.) Sing. 鸡枞花=Termitomyces   microcarpus

    Termitosphaeria duthiei (Berk) Ciferi.小白球菌= Termitomyces sp.

半知菌类Fungi imperfecti:

     Trichoderma viride Pers : Fr.绿色木霉

     Trichoderma koningii Oudem.康宁木霉

    Penicillium lilacinum Thom .淡紫青霉

     Penicillium sp. (Monoverticillata)单轮青霉

    Penicillium sp.(Biverticillata—Synme—trica)对称二轮青霉

     Penicillium sp.(Asymmetrica)不对称青霉

     Paccilomyces sp. 拟青霉

     Aspergillus flavus Link.黄曲霉

     Aspergillus glaucus Link .灰绿曲霉

     Aspergillus sp. 曲霉

     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Corda.顶端头孢霉

     Trichothecium roseum (Bull .)Link .粉红单端孢霉

     Lacellina sp. 刚毛菌

     Curvularia lunata (Walker) Beedijn新月弯孢霉

   Fusarium sp.镰刀菌

     Botrytis sp.葡萄孢霉

     Nodulisporium sp.多节孢霉

     Cladosporium herbarum (Pers.) Link. 多主枝孢

     Bispora sp.链二孢霉

     Alternaria sp.链格孢霉

     Conithyrium sp.盾壳霉

    Catinula sp.革壳孢霉

     Zythia sp.鲜壳孢霉

     Pestalotia sp.盘多毛孢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7-13 07:28:31 |显示全部楼层

10.白蚁蚁巢系统中的食物链

在有鸡 菌菌丝体生长的蚁巢系统中的食物链有三条:

(1)主链:

植物残体+土壤T鸡 菌菌丝体T白蚁T微生物

(2)副链:

植物残体 T 其它微生物 T白蚁+其它动物或原生动物T微生物

(3)意外链:

植物残体T鸡 菌菌丝体T鸡 菌子实体T人类 + 动物T微生物

    在蚁巢中,以主链最为重要。因为白蚁和鸡 菌是该生态系统的优势种群,两个物种占有的生物量在99%以上。而其它非优势物种生物量很小,所以副链和意外链仅占很次要的位置。这也是白蚁培养鸡 菌的目的所在,白蚁唯一的目的就是让鸡 菌成为供给白蚁种群生长、繁殖所必须的优质食物,即物质和能量来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7-13 07:29:15 |显示全部楼层

二.生活条件

(一)营养条件

鸡 菌是一种腐生性真菌,但与白蚁有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在纯培养条件下得到的子实体菌盖发育不良。目前对菌丝体的营养需求研究较多,对子实体的营养条件报道极少。

菌丝利用的C源有麦芽糖、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淀粉、甘露醇利用较差。氮源以蛋白胨、黄豆粉、甘氨酸较好,NH4-N可利用,但浓度不宜超过0.2%。液体培养,C/N比为30~40∶1,菌丝体干重可达8.76毫克/毫升。

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矿质养分,如K、P、Ca、毫克、Fe等对菌丝体有促进作用,可适当加入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硫酸钙(石膏),硫酸铁等。加入多种维生素、复合氨基酸对菌丝生长有利,如酵母粉(膏)、生物素、肌醇、硫胺素、核黄素等。有机酸如延胡索酸、琥珀酸、柠檬酸、乌头酸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蚁酸主要影响菌落形态。但Batra(1979)和李筱菊(1993)认为菌丝生长不需要外源维生素,如VH、VB1、VB2等,李(1993)发现加有麸皮和酵母膏的培养液中菌丝产量比对照产量低,分别为6.1毫克/毫升和6.32毫克/毫升。

许多报道认为,用蚁巢提取液培养基对菌丝和子实体生长、发育均有利。笔者(1993)的试验结果亦如此。可能与蚁巢提取液中的矿质元素特别是微量元素和某些生长因子有关系。

子实体生长的土壤应肥沃,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并必须有白蚁的存在。

    鸡 菌目前只能生于黑翅土白蚁的消化和半消化的食物堆上。在人工配制的各种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极缓慢,2个月只长6厘米且容易段裂成节孢子。孢子在一般的培养基中不萌发。说明鸡 菌的子实体的形成和发育必须要有一个与白蚁共生的生态环境。

(二)温度

鸡 菌子实体原基分化的温度为12~24°C,以16~20°C最适,低于8°C,,高于28°C或30°C几乎停止生长或死亡。在18°C时,子实体生长速度达0.73厘米/d。子实体形成后,日均温度为25~28°C,温差在5°C以上,超过35°C仍正常发育。但子实体开伞的温度最适为22~26°C。

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0~26°C,低于5°C,高于30°C,菌丝生长缓慢,过高会死亡。

孢子萌发的温度以24~26°C最佳期低于18°C,超过30°C,萌发率明显降低或不萌发。

(三)空气

菌丝较耐高浓度的CO2,蚁巢内二氧化碳浓度达3~5%,菌丝在15%二氧化碳浓度下仍可生长。试验表明,培养料紧实的菌丝浓密、健壮;料松的菌丝纤细,松散,气生菌丝较多。菌丝液体培养可以不振荡或少振荡。鸡 的生长不可能没有氧气,但鸡 的菌丝是菌类中最耐二氧化碳的,在深达2米的地下,氧气是不足的,加上蚁巢中有数百万只白蚁生活着,所以地下菌圃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很高的。据Skaife的分析,非洲黑白蚁,蚁巢二氧化碳为4%~5%,夏季高达15%。可以想象黑翅土白蚁蚁巢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同样是很高的,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中形成碳酸和碳酸盐,借以部分调节菌圃的酸碱度。

子实体形成对氧的要求不严格,较耐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实际上,原基在土层中形成时,二氧化碳浓度已超过0.5%。栽培一般要覆土,覆土太浅,仅形成假根,深则可以形成完整的子实体,也说明了这一点,一般覆土厚度要求在10厘米以上。假根出土形成幼菇(菇蕾)后,子实体发育过程,是处于一种良好的通气状态,开伞时氧的供应也十分充足,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则不利于开伞。

(四)水分

    自然状态下,子实体发育要求高湿,空气的相对湿度在90%~100%,所以子实体的出现,通常都在5月多雨季节或阵雨之后,菌丝则在几乎密闭的菌圃腔中生活,菌圃腔内的湿度是相当稳定和适湿的。菌圃的含水量为46.75%~58.35%。菌圃的含水量和环境条件(如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及白蚁的活动有极密切的关系。外界空气干燥,造成土壤表层的干燥,因而也影响到菌圃的含水量(特别是对在土层浅处的卫星巢影响更甚,土层深处的主巢可能变化极少或不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土白蚁会组织一支浩浩荡荡的运输大军,沿巢腔底部的吸水线运水到菌圃来,保持菌圃于湿泣状态。暴雨或洪水季节,菌圃浸水而溶解。在溶解之前虽经白蚁之建筑师们大力抢修,但将因势不从蚁,而被迫逃走。总而言之,在黑翅土白蚁的灌溉下,菌圃的含水量是相当稳定,这种46.75%~58.35%的菌圃含水量也是鸡 菌丝发育最适的标志之一。见表:

表6 菌圃的含水量

采集时间

采集地点

含水量%

备注

68.05.30

台溪沙滩

58.35

已长菇

68.05.30

台溪沙滩

52.04

已长菇

68.06.29

列东田边

57.65

68.07.01

台江伐林场边

50.82

68.07.16

中村公路边

54.36

68.07.23

小湖林场

46.75

注:资料引自黄年来(1978)。

人工培养条件下,菌丝体培养适宜的培养料含水量为60%~70%,以63%~65%最佳期,菌丝粗壮、洁白。子实体发生时料水分要达到70%~75%,土壤含水量为25%~30%。

菌丝培养阶段空气相对温度为70%~80%,不宜过高。子实体在空气相对温度为90%~95%时最易形成,低于80%则不易形成,并会萎缩,原基形成可以降到85%,生长更为健壮,且不易腐烂,但开伞时要在95%以上,温度过低菌盖小,且易开裂。

(五)pH值

菌丝和子实体生长适宜的pH值为4~7,但在pH值4.0~4.5时,菌丝生长最健壮,并可有效地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培养基pH值超过7.0,鸡 菌菌丝不再生长,且易被子青霉、木霉污染。

    这是驯化鸡 时应深加注意的一点。鸡 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是4.0~4.2,是食用菌要求酸碱度最低的一种。最适的pH值在菌丝发育期至子实体发生期变化幅度极小。见表7。从表7可以明显地看出:菌圃的酸碱度是很低的,在培养基中,pH值若控制在5.5~7.0的范围之内,鸡 菌丝发育极不良。由此足以证明,酸碱度是影响鸡 菌丝生长发育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7-13 07:29:38 |显示全部楼层

表7 菌圃的酸碱度

采集日期

采集地点

土壤类型

pH值

发育阶段

68.05.30

台溪沙滩

沙壤

4.18

长菇

68.05.30

台溪沙滩

沙壤

4.20

长菇

68.06.20

列东田边

黑壤土

4.00

已长过菇

68.07.01

台江伐木场路傍

红壤

3.92

见小小白球菌

68.07.10

洋山山路边

红壤

4.02

长菇

68.07.16

中村公路边

红壤

4.05

见小小白球菌

68.07.23

小湖林场

黑壤土

4.18

已长过菇

注:资料引自黄年来(197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7-13 07:29:59 |显示全部楼层
造成蚁巢低酸碱度的主要因子是一些挥发性的有机酸和一些非挥发性的酸。挥发性有机酸pH值=3.9,经化验鉴定是蚁酸,其含量是每毫升蒸馏液中含4.6微克(未校正);非挥发性有机酸经分析为乌头酸(Rf值=0.64遗迹),反丁烯二酸(Rf值=0.39遗迹)、丁二酸(Rf值=0.75遗迹)、未鉴定的酸(Rf值=0.82含量较高)。

    菌圃中蚁酸的来源,无疑是土白蚁们分泌的,它不含于鸡 的组织中,也不是菌丝产生的。而非挥性的有机酸则不可能是白蚁分泌的,至今尚没人发现白蚁分泌此类有机酸,其来源我们认为是菌丝在生育过程中分泌的,也就是说它们是三羧循环的中间产物。

菌圃的酸碱度除了受白蚁分泌的蚁酸及菌丝新陈代谢中所产生的各种有机酸的影响外,也受白蚁们能鸡 菌丝、其他微生物呼出的二氧化碳的影响。在菌圃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比外界高得多,又排不出去,唯一的去路是溶于菌圃的水中和菌圃腔壁的土中。因而,菌圃的酸碱度就是由蚁酸、乌头酸、反丁烯二酸、丁二酸、碳酸及未鉴定的有机酸控制的。

(六)光照

光对孢子的萌发、菌丝生长、原基分化形成、菇蕾形成和子实体发育均有不利影响。散射光下亦能形成子实体,但多有柄无盖,出现畸形菇。开伞时需要一定的散射光。栽培场阳光充足,可增大土层温度变幅,提高温差,有利于原基形成;而阴蔽场所,温差小,无鸡 菌生长,栽培也不易出菇。

   鸡 菌丝是适应于黑暗条件下生活的。在完全没有一点光线的地下菌圃中生长正常,在黑暗的地下可形成子实体原基。在明亮的培养瓶中同样能生长。子实体有明显的向光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7-13 07:30:20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菌种生产

一.菌种分离

(一)培养基

用于鸡 菌子实体的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以及小白球菌丝萌发的各种液体和琼脂培养基的配方有很多,下面列出10余个,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使用。

液体培养基:淀粉20g,蔗糖20g,蛋白胨5g,KH2PO4 1.0克,MgSO4 ·7H2O0.5克,pH6.4。

分离培养基(DB):葡萄糖25.0克,牛肉膏10.0克,KH2PO4 2.0克, Mg SO4·7H2O 1.0克,NaCl 2.5克, FeSO40.001克,丙氨酸0.2克,谷氨酸0.2克,pH4.5(用柠檬酸调节)。

分离培养基:葡萄糖25 克,牛肉膏10克,KH2PO4 2克,MgSO4 ·7H2O 2克,FeSO42克,NaCl25克,丙氨酸2克,谷氨酸2克。

       PDA培养基: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鸡 菌菌丝生长很慢。

改良PDA培养基: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白蚁巢浸出液(白蚁巢土250克,于1000毫升水中煮沸5分钟,过滤,取滤液)1000毫升。

蚕豆培养基:蚕豆200克,蔗糖20克,Mg SO4 ·7H2O 2.4克, KH2PO4 2.0克。

蛋白胨培养基:蛋白胨20克,蔗糖20克,MgSO4 ·7H2O 1.5克,KH2PO4 3.0克,VB1 10毫克。

酵母膏培养基:酵母膏10克,蔗糖30克,MgSO4 ·7H2O 0.5克,KH2PO4 1.0克,NaNO3 3.0克,KCl 0.5克。

松针培养基:马铃薯200克,鲜松针50~100克,或干松针20克,蔗糖20克,蛋白胨6克,MgSO4 ·7H2O 1.5克, KH2PO4 2.0克。

蚁巢培养基:马铃薯200克,干蚁巢20克,蔗糖20克。

小白球萌发培养基: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Mg SO4 ·7H2O 0.5 克, KH2PO4 1克,VB11克。

以上培养基灭菌前pH5.5~6.0,灭菌后为4.5~5.0。每一种配方中加入20克琼脂,即成斜面固体培养基培养母种,不加琼脂可制成液体培养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7-13 07:30:46 |显示全部楼层

(二)菌种分离与培养

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菌种。采集幼嫩,没有开伞或刚开始开伞的新鲜、无虫蛀的子实体。放入无菌容器或新的塑料袋中,迅速带回实验室,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放入冰箱中,可以保存24~48小时。准备好试管斜面培养基,以及各种工具。

把斜面培养基和工具放入接种箱中,用甲醛或气雾消毒盒等消毒药物对接种箱进行药物灭菌60分钟,紫外线照射30分钟。再把子实体放入接种箱,放置20~30分钟,子实体表面不需要任何的药物消毒。在接种箱中无菌操作,用接种铲或手术刀、接种针等工具取菌柄中央或菌盖中央的菌肉组织,在每支试管的斜面中央放一粒黄豆大小的组织块,组织块过小则不萌发菌丝。

注意取组织的工具(如接种铲、接种针、手术刀、镊子等)必须冷却彻底,否则易烫死组织,不萌发菌丝,造成失败。在用工具挖取组织时,工具不能接触子实体表面和菌褶,也不能接触皮肤和其他异物,否则易造成分离的污染。

闭光培养在24°C左右,3~5天后组织块才萌发出菌丝。新菌丝长到1厘米后,转入新培养基中,培养20~30天,即可得到纯菌种。鸡 菌菌丝生长速度很慢,一般为1.0~1.5毫米/天。由于分离物易受到青霉和细菌的污染,操作时要十分细心,技术应相当熟练。

为保证成功,应尽力加大第一次分离物的数量,转管纯化的培养物的数量也应尽可能的多,每一个采集物或标本的分离物应超过20个,纯化的分离物也不得少于20支试管。以保证进一步试验的需要。

分离到的菌种,转扩2~3次即可得到生产用母种。

野生的鸡 菌很多,每年都可以进行5~6次的分离,可以得到不同性状的菌株。通过菌丝的培养进行试验,进一步选择最佳的菌株进行栽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7-13 07:31:58 |显示全部楼层

(三)母种培养物的形态特征

在各种琼脂培养基上,鸡 菌菌丝体白色、灰白色、黄白色,菌丝浓密,不均匀分布,菌丝平伏于培养基表面,菌丝表面呈粉末状,有同心圆环纹,边缘整齐,因为容易形成分生孢子。菌丝在琼脂培养基上易长出直径为0.5~1.0毫米的小颗粒状菌丝体,这就是通常说的小小白球菌丝体。菌落直径20~25毫米,菌丝生长速度为1.0~1.5毫米/天,形成分生孢子和小小白球菌丝体都是鸡 菌菌丝体的典型特征。这是识别鸡 菌菌丝体分离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菌种保存方法:以上述配方为培养基,装于试管中,灭菌接种,菌丝体培养好后放在阴凉干燥处可保存5~8月。但最低温度不应低于8°C,以15~18°C为佳。菌种保存中冰箱中的时间不能超过30天,否则菌丝易污染或无法接活。

二.原种及栽培种制作

由于菌丝生长速度很慢,应用原种直接做栽培袋。因为菌种生产污染率很高,菌丝萌发力差,不宜再做成栽培种。

常用配方为:

a.杂木屑78% 麸皮或米糠20% 石膏1%   蔗糖1%

b.杂木屑65% 麸皮15% 蚁巢18% 石膏1%,蔗糖1%

c.木屑65%    麸皮15% 蚁巢周围土壤25% 石膏1% 蔗糖1%

d.棉籽壳平菇废料100%

e.棉籽壳60% 木屑20% 麸皮20%

f.蚁巢土100%

g.棉籽壳30%   木屑30% 蚁巢土30% 麸皮10%

h.阔叶树落叶40% 木屑35%   米糠或麸皮22%   过磷酸钙1% 蔗糖1% 石膏1%

i.木屑粉75% 麸皮21% 石膏1.7% 蔗糖1% 过磷酸钙1% 尿素0.28% 多菌灵0.02%

用松针提取液或前面所述的各种液体培养液、蚁巢浸提液拌料,料水比为1:1.2 ,培养料含水量掌握在65%~68%,有3~5滴水滴出为度,不能太干,否则菌丝不易成活。灭菌后菌种瓶底部允许有0.5~1.0厘米的明水出现。培养料的pH值为6.0~6.5,灭菌后为4.5左右。

制作方法如常规,每支母种接2~3瓶原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0-7-13 07:32:27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栽培方法

借鉴其它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人们设想了一些可能的栽培方法。是否成功需要大家去进一步试验。

一.生产的季节安排

据当地的自然出菇季节最早的时间,提前3~5个月生产母种、原种,提前3~5个月生产菌袋(出菇袋)。气温为12~20°C时生产出菇袋,菌丝生长最健壮,100~150天后,菌丝长满菌袋,气温回升到20°C以上,可以埋土出菇。四川各地可从5月出菇一直到9月中下旬。制袋不宜超过5月,季节太迟,当年可能不出菇,要等到第二年才出。

二.场地选择

选择地势平整,土质肥沃,酸性的菜园土、竹林、树林、果园、房前屋后、庭园等场所。开畦以南北向为佳。并适当注意选择易长白蚁的地方,以便出菇时引来白蚁,诱导出菇,有利于高产优质。

整地后开畦,宽80~100厘米,深20~25厘米,呈凹形。不宜用石灰消毒,可用多菌灵,托布津喷撒场地及四周1~2次。并挖好排水沟,做好防鼠工作。

三.栽培管理

(一)制袋培养

可以参照上述各种原种培养料配方和下列栽培配方,根据各自的条件,主要是原材料的种类和数量选择合适的配方。也可以根据下面的配方进行。

(1)木屑、树叶朽枝条70%   麸皮24%   石膏2%   蔗糖1% 白蚁巢土3% 水100~140千克/100千克

(2)阔叶树木屑78% 米糠或麸皮20% 蔗糖1% 石膏1%   另加蚁巢土浸出液70千克/100千克 水50~70千克/100千克

(3)阔叶树木屑60% 米糠或麸皮7% 蚁巢土30% 石膏2% 蔗糖1% 另加蚁巢土浸出液70千克/100千克   水50~70千克/100千克

(4)木屑75% 麸皮21% 石膏1.7% 蔗糖1% 过磷酸钙1% 尿素0.28% 多菌灵0.02% 另加蚁巢土浸出液70千克/100千克   水50~70千克/100千克

    (5)木屑30% 棉籽壳45% 麸皮22% 蔗糖1.5% 碳酸钙1%   硫酸镁0.5% 另加蚁巢土浸出液70千克/100千克   水50~70千克/100千克

可将培养料堆制24小时,培养料的含水量为65%左右,pH值6.0~7.0,以自然状态为好,若pH值太高或灭菌后降的不多,可以在拌料时加入0.05%左右的柠檬酸或5%的过磷酸钙溶液的澄清液体。装入17′35′0.02厘米或15′35′0.02厘米的聚丙烯或聚乙烯袋中,培养料的体积为菌袋容量的3/5左右,不能装得太满。两端套上颈圈,并打孔,用纸或棉塞封口。高压0.15~0.2Mpa灭菌2~3小时或常压100°C灭菌12~16小时。自然降温后,打开灭菌锅或灭菌灶,取出菌袋,放在接种室内或接种箱内冷却,同时用甲醛气体或气雾消毒盒进行消毒或灭菌。当袋内温度低于30°C时,才能进行接种,以防止在菌种接种后被高温杀死。一般一瓶原种接10~15袋。

培养温度为16~20°C,室温不宜超过28°C。要求培养菌丝的培养室内闭光,避免阳光对菌袋的直射,抑制菌丝体的生长,同时要求培养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要低,小于75%,否则空气湿度太高,容易污染杂菌,造成生产的不成功。培养温度低,菌丝生长健壮有力,并不易受到病菌浸染。100~150天后,菌袋表面形成珊瑚状瘤点,已达到生理成熟。

由于菌丝体的培养时间非常的漫长,气温变化很大,湿度变化也很大,加上其他的条件的不确定性,鸡 菌菌丝体培养中的最大问题是培养中的污染问题,笔者长期实验的成功率达不到20%。对于没有实验室条件的广大栽培者而言,要达到这个成功率会更困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