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田鸿在2010-4-19 20:40:00的发言: “砍花法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食用菌之先河!”这句话有点过了。有文献记载的砍花历史有800多年,大概是在唐代。在唐以前的文献中有其他食用菌的人工栽培法的记载。
1800年,中国香菇曾有的辉煌
1800年,中国香菇曾有的辉煌 ——《博物志》证明了我国香菇栽培的历史年代现在,全世界都认为龙、庆、景为香菇栽培发源地,已有800年的历史,这个800年是从何澹于公元1209年在《龙泉县志》上所记开始计算的,而且与民间广泛流传的吴三公护佑菇民的传说相一致,都是800年左右。其实,800年前的宋代,香菇栽培技术已十分成熟,砍花栽培技术和水平已经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差不了多少,这从何澹所记那185个字得到佐证。真正的香菇栽培起始期,现在可以确定,应为1800年之前,比现在所说提前了整整1000年。张华(232-290)是西晋的大文学家,他在《博物记》卷之三中,有关香菇栽培的描述曰:“江南诸山群中,大树断倒者,经春夏生菌谓之‘椹’,食之有味,而忽毒杀人。”从这段文字中可知当年香菇栽培已有相当规模: 1、江南诸山群,指的是长江以南自然气候适宜香菇砍花栽培的广大区域; 2、“断倒”说明树是人工砍倒的,而非朽木出菇,此处之“断”与宋时陈仁玉所写的“断”,皆为人工将菇树在秋冬砍倒之意; 3、经冬春菌丝成熟(此处未写明:是一个或几个冬春,更证明是香蕈栽培); 4、将所出之菌称为“椹”与“蕈”同音,我全国唯龙、庆、景称菇为“椹一蕈”。 5、食之有味,而忽毒杀人,说明当时除香菇外,常有毒蕈被误食而死人。其实香菇与一些毒蕈外形相似,误食而死人之事常有,即使今日仍有发生。西晋时我菇民已在“江南诸山群中”生产香菇,可知菇民分布面之广。现有史料证明,宋、元时代(960—1368)龙泉,其实应称龙、庆、景三县菇民,足迹已遍及南方八省区。如何认定张华《博物志》中所记为龙、庆、景之砍花法,除了文中之“椹”字为我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对香菇之独有称呼外,在全中国再也找不到一个地方曾用过砍花的孢子栽培。而全中国自宋以来的地方志书中所载均为“浙江”人,所以将张华这段文字描述的香菇栽培即为我龙、庆、景之菇民是毫无疑问的。 1800年前,人类的农耕文明已较发达,水稻、棉麻等栽培以及禽畜驯化饲养已有一定水平,但是在人类整个农业发展史上,尚未见到有关真菌孢子栽培的记录。我国史料中只有将烂了的木头埋土出菇的栽培方法。就是用菌类子实体,即其菌丝组织繁殖的记载。欧洲发明蘑菇栽培还是300年前的事,尤其是利用大型真菌的孢子(也可称真菌的种子)进行规模化生产,形成商品的,唯有香菇和黑木耳。后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630—640),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有系统的农业科学巨著,其中也只提到菌的烹饪方法,如“木耳菹”等。到唐代,韩鄂所著《四时篡要》才有“种菌子”的一段,是将出过蕈菌的烂构木,埋在地上,浇以米泔,让其生长的办法,并未用孢子。黑木耳的栽培,是中原湖北一带,将树木砍下后,将外皮用火燎伤,以待黑木耳的孢子自然侵入,发展成菌丝后,生长黑木耳。这个办法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只能说是近百年的事。显然,这与我龙、庆景菇民,在大树砍倒后,于其上砍以疤口,让香菇孢子自然沉降于砍口之内,然后经春夏长出香菇的砍花法栽培,仍有重大差别。况且黑木耳的孢子栽培,即是使从唐代开始,也比香菇迟了几百年。所以我们称,香菇砍花法在1800年前即已形成规模生产,这是对人类农业文明的巨大贡献,其意义正如龙泉市委赵书记所说:“它和人类发明水稻、卫星上天一样的伟大!” 从香菇作为森林的副产品这一点来分析,也是十分了不起的。人类在利用森林上,都以取其根、茎、叶、花、果为目的,或采集森林野生菌蕈图生存,都有大量史料记载。通过真菌的孢子繁殖,——须知,这种孢子在当时是摸不着,看不见,飘渺无定的东西,直至1800年后的今天,仍难以掌控的方法——获得富含蛋白质的食品,这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唯我龙、庆、景所有。据此,可以说,我们这块土地,堪称人类山林文化发育最早,于人类文明与进步贡献最大的地方。一年前我曾提出“山林文化与富民使命”这一命题写了文章,就是希望从先人的伟大实践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以求今日进一步研究与发掘“山林”这一伟大源泉,以为我们今天社会进步之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