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网友在阿亮香菇园(二)提出些问题,先简答如下,仅供参考。 台湾香菇协会陈先生很直白说从产量上看不如内地菌筒栽培模式高。一般每一包平均产量达到600公克(克,干度很比较干)我得觉从商品外观上看远远超过内地,含水量远远低于内地。 阿亮先生告诉我说“当地工价很高,他请人采收香菇时,每小时工资折合人民币是20元。” 我理解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栽培包生产全过程由专业者生产,自己不做栽培包。也正因为工价过高,才采用12包的周转筐,直接放在泥地上,依靠土壤中的毛细管,形成局部较高的相对湿度,利用自动喷雾管根据需要喷水(补水,注意到了没有,栽培包的中部一小凹),补水一天后倒置,让多余的水分流失,一天后再反会正面来,该动作很简单,只要将两周转筐对扣就可以完成。只用12包的周转筐笔16包周转筐轻些,劳动强度也不大。采用不脱袋,单面出菇。 为什么屋顶要透光呢?很简单,香菇在深山老林里是三分阳,七分阴的生态环境。 四周为什么塑料膜围起来呢?也就是为了保证有一定的空气现对湿度。 为什么不做层架呢?虽然占地面积小些,但栽培架的生产成本?环境的控制,劳动强度,等都应该进行综合评价。当地也试验过,最终还是这种在栽培方式那个被大家所接受。
国内很多地方大手笔将食用菌栽培作为农民致富的手段,想法是很好,大家都添置设备,劳命伤财。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生搬硬套,可以吗?我花了大量的时间,介绍台湾栽培模式也就是为了使内地食用菌市场少走些弯路。在第三届漳州会议提出学习日本,韩国,极力提倡建立菌包供应中心,将供应菌包和栽培技术辅导结合起来,造福更多的农民,才是正路。也许有些食用菌官员会看到我所写的帖子,希望你们想想,到底那条路适合内地。
当地菇厂 集中在一坡地上,整成梯田形式,这企业是建钢架结构的厂房。舍得投资,长久打算,在内地是不可思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