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菌种生产
一.菌种分离
斑褶菇母种分离和培养时常用的琼脂培养基配方为:
(1)麦芽培养基:发芽后的小麦100g,煮沸20~30min,取滤液1000mL,蔗糖20g,琼脂20g。
(2)松针淀粉培养基:新鲜松针100g,酵母粉5g,淀粉20g,琼脂20g。
(3)牛粪培养基:牛粪粉100g, 酵母粉5g,蔗糖20g,琼脂20g。
(4)食用菌废料培养基:新鲜食用菌废料100g,或干料50g,酵母粉5g,蔗糖20g,琼脂20g。
菌种分离方法:采集新鲜的斑褶菇子实体5~20个,放入新的无菌袋中,带回实验室。在接种箱、超净工作台或无菌室进行操作。由于斑褶菇的子实体菌肉膜质或很薄,菌柄与很小,其直径一般小于5mm,所以无法直接组织分离,但是可以进行多孢分离。分离时,用接种铲铲取1片菌褶,贴在试管中的琼脂斜面培养基的上方的试管壁上,轻轻地平放在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培养的温度为25°C,3~5d后,可以看见菌丝体从菌褶边缘上长出来,当菌丝体接触到培养基时,可以把试管放入接种箱中,用接种锄取出菌褶或用烧红的接种铲烫死菌褶。当菌丝体长到1~2cm大小的直径时,在接种箱中用接种铲挑取菌落尖端菌丝,转接到新的试管斜面上,继续培养。如此转接2~3次,就可以得到纯菌种。
对斑褶菇属的物种而言,其子实体细小,菌肉组织很少,菌柄较细,菌褶易烂,所以在菌种分离时,很不容易成功。每一次采集野生子实体时,一定要尽量采集可能多的新鲜、幼嫩的子实体,每一次分离的试管要在20支以上。培养2天以后随时进行观察,选择无污染的试管进行培养和转接,以保证分离1次可以得到1~3支纯菌种。
得到纯菌种以后,要注意保存菌种。一般情况下,每1个月就要进行1次菌种的转接。保存时间超过2个月,菌种很不容易转接成活。
二.原种及栽培种培养
斑褶菇原种和栽培种的培养料配方如下:
(1)牛粪粉50%,草粉30%,麸皮18%,石膏1%,石灰1%。
(2)食用菌出菇废料40%,牛粪粉30%,草粉28%,石灰2%。
(3)草粉60%,牛粪粉20%,麸皮18%,石灰1%,石膏1%。
(4)小麦60%,草粉20%,牛粪粉18%,石灰1%,石膏1%。
(5)草粉50%,牛粪粉40%,玉米粉6%,石灰2%,石膏2%。
培养料的含水量为68%~75%,料水比为1:1.6~1:2.2,较一般食用菌培养料的含水量要高,用手捏培养料有水流出或滴出均可,三角瓶底部有少量的积水也无妨。培养料灭菌后的pH为7.0~8.0。
原种的生产方法:由于斑褶菇的菌丝体生长速度很慢,培养原种的最好用比较小的容器,如:50mL、100mL、150mL的三角瓶,或25~30mm直径的大试管。小容器一般在20~30天满瓶,如果用500mL罐头瓶或750mL的菌种瓶,满瓶时间在60d以上,而且生长后期容易污染。用三角瓶或大试管作容器,装培养料时稍用力压一下即可,也不能装得太紧。用棉塞、报纸或薄膜封瓶口。0.1~0.15MPa高压灭菌1h,或用常压灭菌8~10h。在接种箱中接种,每支试管母种接3~4瓶原种,每瓶原种接20~30瓶栽培种。25°C条件下避光培养,20~30d满瓶后用于生产下一级菌种或出菇袋或出菇瓶。菌种培养期间要注意观察,随时去掉污染或怀疑有污染的菌种瓶,生长太慢的菌种瓶也要去掉。
第四节 栽培方法
一.培养料配方
栽培斑褶菇的培养料主要有牛粪粉、草粉、食用菌出菇废料、麸皮、玉米粉等,其它的农副产物也可以,但是一般不要用木屑、新鲜的棉籽壳。常用的培养料配方如下:
(1)牛粪粉80%,麸皮20%。
(2)草粉80%,麸皮20%。
(3)牛粪粉40%,麸皮20%,草粉40%。
(4)牛粪粉50%,草粉50%。
(5)牛粪粉30%,草粉70%。
(6)牛粪粉70%,草粉30%。
(7)牛粪粉60%,草粉30%,麸皮10%。
(8)牛粪粉40%,草粉50%,麸皮10%。
(9)牛粪粉30%,草粉40%,麸皮30%。
(10)食用菌出菇废料40%,牛粪粉20%,草粉40%。
(11)食用菌出菇废料50%,草粉30%,牛粪粉20%。
培养料中可另外加入1%~1.5%的石灰,1%~2%的石膏,1%的过磷酸钙。培养料的含水量为68%~70%,料水比为1:1.6~1:1.8,较一般食用菌培养料的含水量要高,用手捏培养料有水滴出,但是菌袋或菌种瓶底部最好不要有积水。培养料灭菌后的pH为7.0~8.0。
二.栽培季节
斑褶菇的出菇季节一般在5~10月,而菌丝体生长的时间需要50~60天,所以栽培斑褶菇最早的时间应在3月初,最迟不要超过7月,以保证当年可以出菇,并能够全部收获。冬季一般只作菌种的生产,不要生产出菇的菌袋或菌种瓶。
三.菌丝体的培养
由于斑褶菇的菌丝体生长速度很慢,菌丝体培养期间容易受到杂菌的污染,所以,用于培养出菇菌丝体的容器也不能太大。一般可以使用500mL的罐头瓶或750mL的菌种瓶;用菌袋进行栽培,最好使用13~15cm大小的短袋,袋长不要超过25cm。
按照配方取料,加水和石灰调节水分和pH,堆放24~48h,让培养料自然发酵,培养料中的杂菌孢子萌发,培养料灭菌后不容易污染。装瓶或装袋后进行灭菌。常压、高压灭菌均可。最好在接种箱中进行接种,每瓶栽培种接10~15瓶或袋。
菌丝体培养期间,需要保持25°C,避光,干燥,空气的相对湿度不能超过75%。低温季节需要升温,高温季节需要降温,菌种瓶或菌袋之间的温度不能超过28°C,以防止污染和高温烧菌。菌丝体满瓶或满袋后进行出菇管理。
四.子实体的培养
用罐头瓶或菌袋培养的菌丝体可以直接进行出菇管理,菌种瓶培养的菌丝体需要掏出菌丝体,放在塑料盆或木箱或纸箱中进行出菇。斑褶菇的子实体可以直接从培养料上形成,可以不覆土。但是,为子实体快速形成和保持培养料的水分,以及防止培养料表面的污染,最好在培养料表面覆土。覆土可以用消毒后的壤土、菜园土,也可以使用炭渣,或二者混合。覆土厚度为1.5~2.5cm,不要太厚。保持覆土处于湿润状态,覆土表面不发白。
为促进子实体的分化和生产,需要保持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一般应在85%~95%,可以在出菇瓶或出菇袋的上方30~40cm高的空间覆盖薄膜,以保持出菇空间的空气相对湿度。子实体出土以后,每天应揭开薄膜2~3次,每次20~30min,进行通风,使子实体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大多数子实体长到8~10cm长,菌盖直径在1cm左右,即可全部采收。季节适合的情况下可以采收4~5批菇。每采收一次,都要对覆土表面进行清理,去掉死菇、残菇和菇脚,补土使表面平整,停止用水3~5d,使菌丝体得到恢复,再进行水分管理,出小一潮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