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12-5 13:03:1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行者或过客 于 2014-12-5 13:04 编辑
爱因斯坦说:“我同意叔本华的意见,即吸引人们从事科学艺术的最有力的动机之一是一种渴望摆脱日常生活及其令人痛苦的粗鲁和凄凉的荒芜状态,此外,摆脱由他们自己不断改变的欲望所形成的枷锁。这种渴望驱迫那些有较强烈敏感性的人走出个人生活,进入客观知觉和了解世界。这种渴望是一种驱动力量,就像一种力量把身处喧嚣混杂的闹市的居民赶往平静闲适的阿尔卑斯山高处,在那里他们似乎可以俯视永恒。和这种消极的动机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积极的动机这种积极的动机寻求一种适合于他们性情的简单世界观,以这么一种反映世界观的图画来取代世界,从而征服世界。”
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学习是帮助人的灵魂,而不是以文凭打扮他们的外观”。
以上两条言论是我在朱光烈先生的《“巨人沙龙”旁听随记》(《博览群书》杂志1992.2)文章中看到的(朱光烈先生引自《二十世纪巨人随笔》.人文科学卷《生命之舞》)
朱光烈先生在文章中接着写道: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浮躁至极,而学习不断为人们开辟着精神的欲望,这是不断脱俗的过程”。
“学习帮助了灵魂。不仅帮助了灵魂。而且重塑了灵魂,重塑的灵魂不仅永远保持不满足的好奇心,而且永远关注人的状态、人的命运,它的最大特征是不断涌现的创造性。”
“学习就是摆脱‘荒芜状态’,那种‘荒芜状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学习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必由之路,是人不断远离动物的过程。”
而在《美学基础理论》(曹利华著.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再版.370页)一书记载这样一条言论——我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朱光潜先生说:“人之所以比动物高尚,就在于他除了饮食满足之外,还要求精神上的满足。”
由此,我们在这些灵魂中得到一个肯定性的结论,就是:学习是使肉体成为人的桥梁,一定的文化素质成为人的特征。
那么,一定的文化素质,是怎样的一个量呢?
这一定的文化素质是一种超越时空的视野,面对整个世界历史找到了人的自我,他知道人从那里来将向那里去,他明确人的意义就是他的历史意义,他明白自己该作些什么,他的一生是一个勇敢的实践过程,一个美的传承和发展的过程!
然而,可悲的是有的肉体生来就不会读书学习,不会面对丰厚的历史丰满自己的灵魂,而有的被迫进行了学习,却永远也不能形成文化素质!这些社会身份证上的某某人,永远也不能摆脱那种“荒芜状态”!
那些有知识的肉体,不一定就是有文化的人。知识和文化是两个概念,请不要混淆,知识是局部的,文化是全面的。
往往是有些有点学科知识的家伙,自诩自己是个文化人,这些混沌的家伙,不能明确概念,缺乏真实的思考,居然这样判断。然而,他却地地道道地过着市井生活,满脑子世俗意识,像一个四处觅食、余食喂喂幼仔而已的野兽。不管他在社会的任何职位上,他的这种自诩,像一个白痴说自己是美国总统一样。
文化素质是由知识构成的,文化素质是较全面的知识通过智慧的一种升华,点滴的知识不是文化素质!
知识不能代表文化素质,没有文化素质就是没能摆脱那种“荒芜状态”!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霭理斯说:“天才不是凭借职业或苦心训练来达成使命的,而是凭着自然的功成,照亮世界的暗处”。(见朱光烈先生的文章《“巨人沙龙”旁听随记》)
这句话有这样的蕴含,一定的遗传基础决定了学习的程度,也就是说,不是任何遗传素质都能到达彼岸的。
于是,现实生活中,就会有些停滞在某种知识阶段,永远也不能摆脱那种“荒芜状态”。
那么,那些不能通过学习到达彼岸的,缺失一定的文化素质的肉体,该是什么呢?
朱光烈先生说,那种“荒芜状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这是科学的,肉体的生物性是不容质疑的,那么,他的动物性显而易见了!
通过观察,的确,他们与动物有着太多的共有特征,例如,生命过程完全是一个生存和繁殖的过程,需求、动机和目的的终结是利己,他们的整个历史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于是,他们就是四处觅食、余食喂喂幼仔而已的野兽!
如果,他们所有行为都终结在肉身的需求上,我不认为他们是人。
当然,教育是可以弥补遗传素质的,然而,现在的教育,走出来的往往是工具,人很少,最可恨的是大肆祭孔,培育一批又一批温顺的奴才,仅仅是牧民的策略,而不是加强美育,培养人!
他们都不是人!或者,至少,有一部分是异化!
所以,我愿意自己一出生就是天才,不要文凭打扮我的外观,而自然功成。
所以,我们的社会可以分开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层次,一个是野兽的层次。
2006.11.15草
补充内容 (2014-12-6 19:29):
该文原文链接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7-1-22/1666800.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