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对《香茹高效栽培技术》一书质疑续二
一疑问十:在技术书的16页第五行,在常见问题的分析处理中的第24题。如何预防粘菌,对于粘菌,纯粹是故作高深的杜撰,本身在香菇生产栽培中没有什么粘菌,更谈不上防治方法,最近,国外五位科学家来我国东北,对黏菌的分类学、生态学、遗传、生物信息等进行讨论交流。我国李玉院士以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黏菌学为题总结发言。对于粘菌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有,就中国和美国偶尔发现也是很少的,现在竟要菇农来防治粘菌,也没有说出防治方法。
疑问十一:对于很多没有实际意义的空话套话,在这里我不和你争论,仅就有些你标有数据的东西讨论如下:(1)在技术一书的第十二页如何进行催菇的(3)中写道:“保持棚温度20℃以下”,请问什么季节催菇?如果是夏菇或秋菇哪来的20度以下?冬菇催菇不用控制,自然会有20度以下。(2)技术一书13页的如何防治畸形菇的小(2)写道,“子实体形成后及时割袋”,现在走南走北,除了保水膜,就是不用保水膜的去掉薄膜,靠转色形成的人造树皮自然出菇,根本没人再手工割袋,这是早年刚开始搞香菇袋料时还没有使用保水膜之前的老方法,现在再提出这种过时的方法意义何在?(3)13页十四题“怎样确定菌棒加水量中写道“头潮菇采收后,加强通气停止喷水3—5天养菌生息,直接转入出菇管理。我认为停止喷水3—5天就转入出菇管理时间太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另外,“采收2—3潮菇后用铁丝在菌棒中心戳一个洞。在菌棒上压重物后浸入水中”,我认为这还是过了时的笨办法,太费力、效率低,(4)在13页第15题中当菇体长到2厘米时喷雾状水,为什么?(5)14页17题写道,“半边萎缩,发霉、死亡,主要是湿度大于95%℃,湿度控制在80---90℃,食菌蝇危害使幼菇死亡所致”。我认为这不是事实,香菇也不存在食菌蝇危害。(6)18页4题最后两行要求,把生产袋堆积起来覆盖薄膜,提高堆温,促使菌丝发育。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可取,即使在冬季也十分危险。(7)第21页3小题的菌膜脱落写的情况在十年前的秋栽菇偶有发生。这些年根本没有这些现象,无需提起,也没有说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疑问第十二:在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处理中的第一题如何选用菌种中提到的“不退化,不混杂、菌令适宜,抗逆性强,品性稳定这些基本术语外,尤其说的:“有锁状联合”。这一要求,对菇农来说有何意义?据我所知,只有大的科研单位配制的单核菌丝用于试验,或用于杂交配制新品种,平常的菌种哪有没有锁状联合的?包括组织分离的一代母种都是有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体,这种故作高深的冷句子足以使菇农惴惴不安。在本页2种香菇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中写道:无有害气体废水和垃圾污染源,如化工厂、农药厂、硫酸厂、印染厂等这些很少有的厂的要求,并要远离厕所、粪堆、坑、禽舍、仓库等场所。我的妈呀!那家农户没有厕所、没有粪堆,周围全是平的没有“坑”。包括禽舍都是农户的基本设
施。你要求这些,谁家还能种香菇?而且还是放在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处理中间,真是想不通。
疑问第十三:对香菇培养料含水率几处要求不一致,在技术一书第3页(2)配料中写道,一般原料含水量50—55%,即料水比1:1—1.1,拌好的料手摸不粘手,木屑捏不成团,含水量在50%即可。(注太干)。在11页的第二行写道(2)培养料切忌太湿,料水比1:1.1—1.2,通常拌料后,用手握紧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滴而未流下(太湿),在第三页第16行写道,袋料适度填紧,松紧一致,湿重2.1—2.5KG(注:如果湿重是2.1KG,水份一定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