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1-16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户关注秸秆粉碎栽培食用菌
农艺专家朱忠贵表示明春将举办培训班
编辑同志:
近日从报纸上看到有关专家提出“秸秆粉碎栽培食用菌”的建议,对我们农户触动和启发很大,因为目前已进入秋收季节,稻子割完后正愁秸秆派不上好用场。
我们非常清楚,目前许多村民都在焚烧秸秆,而且焚烧后的烟雾确实给环境质量和交通安全带来严重影响。说句心里话,没有哪个农户会坚持认为焚烧秸秆是件好事,只是实在没有处理和利用秸秆的好方法,不得已只好一烧了之。你说那么多的秸秆下来,若放在田里将耽误下一茬庄稼种植,若放在房前屋后光占地方不说,搞不好还会引发火灾。实际上,秸秆放哪儿不是很重要,就目前情况看,最关键的是它不能派上用场。
为禁烧秸秆,政府没有少花力气,但只是“禁”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的问题,这总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再说,很多地方的“禁烧”,实际上也就是将“当季集中焚烧”变成“分期焚烧”而已,本质上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改变。
非常希望专家能为我们较为详细地讲解用秸秆栽培食用菌的技术,并从经济上给我们算算账。这样一来好让废物变为宝,二来也好为我们家庭增加一点收益。如果专家开办技术培训班,我们将积极报名参加学习。
丹徒区上党镇一农户
调查随访 上周本报刊出的一篇有关“粉碎秸秆栽培食用菌”的建议稿,引起上党一农户的关注,并提出要更全面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这让人感到很欣慰。上党这位农户的来信,反映了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心里话。农民希望找到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办法,将“堵”变为“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秸秆处理的问题。为此,记者近日特地上门拜访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市瑞京农业科技示范园高级农艺师朱忠贵,并充当“二传手”,将采访到的一些相关知识和信息简单地向读者进行介绍。
“自这篇建议稿见报,我这儿就没消停过,前前后后已接了十多个电话。咨询者中不仅有丹阳、丹徒、扬中的,还有在镇打工的外地农民。电话中,我都一一向他们作了解答和介绍。”朱忠贵从事食用菌栽培研究多年,对此项技术从理论到实践都非常有一套,听记者说明来意,他快人快语地就拉起了这个话题。
朱忠贵说,用秸秆栽培食用菌本不是新鲜事,上世纪80年代,他就在扬中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和试验。由于受营养、理化条件和培养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他们当时引进了澳大利亚的凤尾菇进行栽培,方式为“床式栽培”,栽培原料就是稻草。具体操作时,先将长稻草放在石灰水中浸泡处理,然后在田里直接播种,即一层稻草,一层菌种,共铺三层。后来出菌的时候,出现了有的农户产量高,有的产量低。当时也没搞清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后经专家指点,方知用于栽培食用菌的稻草必须预先充分晒干,因鲜稻草组织细胞自身会腐烂,导致杂菌感染,影响育菇。尽管后来也在栽培技术上做了不少改进,但由于用纯秸秆育菇,产量上不去、劳动强度大、收益比较低,推行了三四年后便没有再进行下去。
目前栽培食用菌更多的是用棉籽壳作为培养料,但由于这种原料镇江没有,全部从外地购买,生产成本较高,目前每吨价格超过1000元。朱忠贵经过多年研究和探索,认为用粉碎后的秸秆和棉籽壳、锯木屑等原料配制成“混合培养基”,是一条可取之路。这种混合料不仅成本低,而且育菇产量还比用纯棉籽壳做培养基提高20%左右。
朱忠贵介绍,在混合培养基中,秸秆成分占15%-35%为好。由于秸秆纤维含量高,营养成分少,培养基中还须添加含氮量较高的麸皮、米糠、玉米粉等营养物质。具体操作时,最好采用“熟料袋栽”的方法,即按所培菌类品种进行配方,将秸秆等配制好的培养基装进特制的食用菌塑料袋中,经过高温灭菌处理,杀死培养基中的所有微生物。然后在袋中接入菌种,将其放在20℃-25℃的环境下培养约30天时间,菌丝便可以长满菌袋。接着,便可将菌袋码放到大棚或房前屋后的空地上进行出菇管理了。约一周时间,可产生出小菇蕾,再有一周,便可采摘上市。一般情况下,100公斤混合培养基,可产鲜菇100公斤。
朱忠贵还以一户人家3亩田为例算了一笔账:一般情况下,生产1公斤粮食的同时将产生1公斤秸秆。3亩田产出的秸秆,如用来栽培食用菌,只要有0.3亩地便可将其全部转换。资金投入上,粉碎秸秆、购买其他原材料、菌种等,成本1万元左右。栽培产出比为1:2,即投入1元,产出2元。食用菌生长周期为5至6个月,正常生产管理1至2人即可完成,整个栽培工艺较易操作。
由于目前天气渐冷,秋季收获的秸秆已经不能当季使用了。朱忠贵希望有意用秸秆栽培食用菌的农民朋友,当下可将秸秆充分晒干后堆码好,留待明年春天育菇时使用。他同时也表示,明天开春将举办秸秆栽培食用菌培训班,让这项化废为宝的技术尽快成为农民手中的致富工具。
采访结束,朱忠贵还特地将记者带到食用菌栽培大棚里参观。由于棚内光线较暗,从远处看去,记者还以为一排排码放的白色柱状物体是大白菜。朱忠贵从堆上拿下一包顶端已长出平菇的菌袋介绍说(见图 永乐摄),这外面的材料就是食用菌特制塑料袋,而里面装的鼓鼓的就是“混合培养基”了。这一茬的食用菌栽培配制、灭菌消毒及接种等工作,是从9月份开始进行的。现在已是出菇时期,工作人员将根据菌菇生长周期,每天可从一个约0.3亩大小的棚内采摘下几百公斤的鲜菇上市。朱忠贵还介绍,这一溜边几座大棚,因混合培养基配比成分不一样,分别栽培着姬菇、平菇等好几种食用菌。
(曾海蓉 毛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