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采菇丫头 于 2013-7-12 16:36 编辑
从业感悟(159)过冬
笔者认为:应该从公司发展理念、发展战略、组织流程、业务模式、管理平台等,全方位进行转型。应该根据当地市场,企业的现状的规模和节奏,把过去的百米赛跑,改为中跑,甚至慢跑。应该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多元化经营等方面都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找出企业生存之道。 先解决管理的紊乱,内部机构林立,存货管理、人员管控等,坚持利润导向,公司赋予各部门必要的资源配置,各部门采取承包制,促使承包者需要考虑如何控制成本,创造收入。在市场繁荣的时候,利润来得多且容易,而现在不少企业是个庞大而虚弱的躯体。应不断压缩各种各样无效、低效的资产配置,去掉花架子,将其盘活变现。 要过冬,减少生产量,还要裁员。人都有惰性,本来这个活10个人干,理论上6个人就够了,最好的方式是保留8个人,给员工一个缓冲,有的做法可能是保留5个。过度缩减成本反而突破了维持人员心理平衡和保持最大效率的那个点。 从事食用菌行业熟练的员工,有别于一般机械组装厂员工,企业花费不少精力培养而成,在日本,为了留住熟练的员工,半薪,我们企业家是否能够舍得,有舍才有得,才能够保住实力。 这个行业透支太多,违背了物以稀为贵的市场法则,即使减少生产量一半,依然是过剩,能回归正常尚属不易,大多数企业家现在应该做的就是耐心转型,练好内功。 现在产能这么过剩,毛利率这么低,守着这样一种狭隘的商务模式,单一的产品,能支撑自己发展吗?显然不行。所以进行拉长产业链,储备新技术和新品种,向大众消费品香菇、黑木耳等不适合进行工厂化生产品种转移,生产菌包,生产菌块,引导千家万户农民致富。同时应加快香菇工厂化试验。 此次欧洲考察之行,我就想为什么在欧洲有千余家双孢蘑菇企业依然能够生存的很好,种植的也是一个品种,没有出现产能过剩,而国内金针菇和杏鲍菇企业也就数百家,就过剩,从人口密度来说,我国和欧洲不是在同一数量级比较,但生活水平差距很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从事的传统品种,而我们传统品种是香菇,黑木耳,国内香菇一直处于低水平,浪费资源,耗能种植方式,故香菇潜能还没有发挥出来。我想几年后,香菇一定会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目前的行业现实下,亏损是很正常的,没有理由去盈利,毛利率这么低,费用下不来,没有理由盈利,要盈利就是玩儿虚的,将降低能耗、提高单产和品质,延长产业链,求得生存,别把短期的成与败别把它看得太重。 预测:现在一年仅是几次节日效应,菇价若高点,只要股市开始慢牛时,预示我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随着股市慢牛,食用菌行情也开始进入慢牛,至少还得度过三年的冷冻期,食用菌市场才会正真地复苏,春天才会到来。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