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梁故事会 于 2013-5-28 20:31 编辑
梁兄的书出版了, 第一时间送给老友, 拜读之下, 感慨系之。 毛主席在文革说: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在哪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这些话现在大部分的意见是批判, 有怨天尤人者, 有别有用心者, 后者以红色作家杨沫女士的儿子老鬼为代表。 殊不知, 不用说是文革, 他到现在也是京剧《空城计》中诸葛唱的马谡“无用之人”。毛岸英从苏联一回到延安, 毛主席就让他下乡劳动, 可见毛主席并不总是让别人的孩子上山下乡。 改革开放30年来, 北京城从二环三环变成了五环六环, 蜗居在地下室“死也要死在体制内”,就是这个荒唐年代的“正确”想法。如果是这样的一大堆博士、硕士, 那究竟有他妈的什么用呢? 不平衡的荒唐教育体制, 使得所有中国的高等学府,“卫生部的老爷”全挤在大城市里,削尖脑袋恨不得开会, 泡茶和报纸(现在则是网络)糊涂一生, 那么农民的孩子谁来教呢? 农民生个病非要跑到协和去看吗? 老梁就是在毛时代的山村里里完成了他的高中教育。 退一万步说, 这个世界上什么也可以没有, 可是能没有粮食吗? 荒芜了辽阔的土地, 破败了老梁和我们大多数人儿时的蓝天白云, 数不清的农民工是事实上的资本家的长短工, 漂浮在北京的烟尘里,算那门子的生活呢?假如说毛主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有错的话, 就是没有知识的青年也下乡了, 所以不仅没有贡献,还偷鸡摸狗, 老鬼先生在他的所谓的书里一再表明他就是一个偷鸡和打架的能手, 集流氓与无赖于一身。 在《菇海耕耘录》里, 老梁先生再一次用铁的事实证明了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如何的正确, 正如他在文革中的许多思想被今天血写的事实证明了一样。 一个从山村走出的少年,用漂洋过海学到的现代化知识、数十年基层积累的人生智慧和血浓于水的天生感情反哺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养育了无数的基层人民, 也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头上有博士,教授光环的老梁身在山野之中并非一帆风顺, 但我们看到的不是抱怨, 不是消极,不是老鬼先生的恶毒咒骂, 不是张贤良先生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下流, 而是发自内心的想干事、干成事的自豪, 不断创新的充实和由此从实践中得来的智慧。显然的,这本书理应成为新一代有志的知识青年, 特别是出生农村的有志青年榜样的力量。 曾国藩谓读书人需要四个条件,曰:聪明,早慧,太平,寿考。第一条含有先天的成分,愚蠢的人当然不能读书。但你是否聪明呢?登徒子骂宋玉“体貌娴丽”,就是长的太漂亮,宋玉回答说“体貌娴丽,受之父母”。可见先天的条件没法改变。所以必须承认自己是聪明的。这就是自信。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叫别人如何瞧得起? 老梁在生产实践中彻底的改造了自己, 他的成就不仅使他瞧得起自己,因为他的贡献有目共睹, 而且对书中所涉及的所有人都是赞扬有加,毛主席常说卑贱者最高明, 战天斗地的生产实践使得他们变得聪明,变得智慧。 恩格斯早就说过是劳动创造了人, 而不是相反。 “早慧”,顾名思义是成熟的早。李白曾说自己“五岁咏六甲,十岁观百家”,太白天才,若观云天,可望而不可及。然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有什么办法呢?办法是有的,那就是,从今往后,早点动手。 老梁在不惑之年才走出书斋,跳出了象牙, 不也在广阔天地里成就了一番事业? “太平”是读书人的基本条件, 秀才碰到兵,有理说不清。老梁的书里写了上百个人, 共同的理想, 共同的生产实践, 使他们成为了朋友, 成为了同志。 与人为善, 就是让自己生活太平的生动例子。 最后一条当然说是活的长一点好。小平同志七十多岁了,当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写下他一生中最大的篇章,功垂百代。他是经历过苦难的人, “向使当时身先死, 一生真伪有谁知?” 然而虽“养怡之福,可以永年”,但毕竟死生由命,不能自决。唯一可做的是:坚持不懈。
老梁这本一千页的大书,固然是他六十年生产实践丰富人生的总结, 但没有他几十年的日记, 坚持不懈的近俩百页的博客是难以想象的。 俗语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此之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