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42|回复: 5

香菇废料上种出无公害西红柿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414

积分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3-2-27 20:36:47 |显示全部楼层
核心提示:“人家的西红柿现在的批发价格是每斤2.5元,我种的西红柿现在的批发价是每斤4元钱,贵有贵的理由,你尝尝,我这西红柿的味道,就是和别的西红柿不一样。”3月4日,刚走进惠民县辛店镇五支刘村留守妇女骆洪英种的大棚,她就忙着向笔者介绍她的产品。
“人家的西红柿现在的批发价格是每斤2.5元,我种的西红柿现在的批发价是每斤4元钱,贵有贵的理由,你尝尝,我这西红柿的味道,就是和别的西红柿不一样。”3月4日,刚走进惠民县辛店镇五支刘村留守妇女骆洪英种的大棚,她就忙着向笔者介绍她的产品。
辛店镇宣传科科长郭本涛说,别小瞧了骆洪英,她在香菇废料上种植西红柿,每年亩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今年39岁的骆洪英一直爱好钻研,看到近些年全县都在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也萌生了种植食用菌的想法,在一番考察后,骆洪英发现一些生产户出菇后,都将废料丢弃在棚的四周。能不能利用废料种植蔬菜呢?带着这个问题,她上网查资料,去农业局找专家,最后在山东农业大学找到了肯定的答案。
在山东农业大学专家的指点下,2010年,骆洪英投资12万元,建起了一个1.5亩的大棚,邻村种植香菇的朋友给她免费送来3万斤废弃的菌棒。一开始种植,骆洪英是没黑没白观察记录西红柿的生长情况,通过实践,骆洪英终于得出了一套完整的西红柿无土栽培管理技术。
“每亩需用3万斤菌棒,3-5年换一次菌棒,春季施用的营养液浓度要低一些,3-4天用一次;冬季的则要浓一些,1个月用一次,无土栽植西红柿每年能种植三茬西红柿,每茬西红柿每亩能产2万多斤……”只要有村民来参观,骆洪英都毫不保留地把经验告诉他们。
由于骆洪英采取的是无土栽培,生产出的西红柿个头大色泽好香味浓,而且储存期长,一投入市场就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人家骆洪英用生产香菇的废料种植西红柿,实现了变废为宝,而且年收入20多万元,是我们农村留守妇女学习的致富榜样。”说起骆洪英,陪同采访的该村计生主任乔仁梅敬佩地竖起了大拇指。


主题

听众

414

积分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3-2-27 20:37:37 |显示全部楼层
核心提示:27岁的陈科,在张家港杨舍镇五新村是出了名的大学生“灵芝王”。大学生创业都往城市跑,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城市返回农村,一个劲地往土里“钻”,2011年,他被团省委授予“江苏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荣誉称号。
27岁的陈科,在张家港杨舍镇五新村是出了名的大学生“灵芝王”。大学生创业都往城市跑,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城市返回农村,一个劲地往土里“钻”,一门心思地搞灵芝种植创业,家人及左邻右舍都说他有一股子“犟”劲。陈科自己则说:“没有一股犟劲就没有我的创业史。”2011年,他被团省委授予“江苏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荣誉称号。

种植灵芝是一门技术活。陈科得知无锡有一家灵芝种植基地,就以打工仔的身份在那里当了两年“学徒”,脏活累活样样抢着干,每天用日记形式记录种植的每个环节,为自己日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灵芝天性娇贵,人工种植不能施肥、不用农药,必须按野生灵芝所需的生长条件去无公害栽培。为了降低创业风险,陈科选择了方园10公里无化工企业、无污染的农田,2009年先承包2亩土地,建了8个大棚,聘请农学院的老师和专家做技术指导,当年就获得了30万元的收入。

2010年陈科收入达到了100万元。2011年他种植灵芝12亩,净收入超过了200万元。带领农民共同致富,是陈科的另一个心愿。去年,五新村有两位农民自愿加入了灵芝种植行业,陈科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学会种植技术,得到了村民的赞扬。现在,他已成立了灵芝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生产的灵芝孢子粉获得了国家颁发的绿色环保产品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14

积分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3-2-27 20:38:41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29岁的徐兰兰,家住林口县,别小瞧这位瘦弱的农家女,她在当地已经是有名的“金针菇”种植大户了。

徐兰兰中专毕业后,一直在外地打工。她的丈夫老家在浙江江山市,那里是全国有名的金针菇培育基地。2004年,看到金针菇投资小、利润高,夫妻俩在江山市学习了一年的金针菇种植技术后,2005年正式回林口创业。

两人筹措了5万元的启动资金,承包了一个温室大棚。由于在林口没有种植金针菇的先例,而金针菇对温度、湿度、光照和气体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两人格外精心。经过两个月的努力,第一批金针菇上市了。可由于销售商不认本地蘑菇,再加上第一批产品质量不高,产品出现了滞销。面对这种情况,徐兰兰首先错开了金针菇的上市期,分期种植。到目前为止,每天可以出售金针菇两三百斤,可常年供应本地市场了,于是客户也都主动来订货。

由于种植金针菇技术含量高,劳动量不大,只有在装袋和收菇的时候忙一些,目前徐兰兰已承包了三个棚,只需要全家四个人来忙乎。现在一个棚一年就能获利五万元,一家人一年就可以获利十五万元,远远比外出打工工资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14

积分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3-2-27 20:39:14 |显示全部楼层
在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六渡河村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年轻人,三年前,他在这里率先开创了种植实验基地,从此埋头田间山坳。他的栗树蘑林下种植思路给当地经济带来了全新的活力,带领村民们走出了一条新的致富道路。他就是现任六渡河村大学生村官、栗树蘑种植合作社理事长,人称“蘑菇王子”的王为华。

  初来乍到――初步接触栗树蘑

  2008年,他刚到怀柔做村支书助理时,正赶上六渡河村产业发展的瓶颈期,尤其是支柱产业――板栗的市场价格在逐年下降,产业发展急需一个新的突破口。刚做“村官”的王为华在考虑,自己能做些什么?

  “村官”入职培训期间,王为华曾经接触到一个栗树蘑的项目。栗树蘑,因依栗树生长而得名,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并且种植技术已经相对比较完善。六渡村的村民对它也并不陌生,每年夏天他们都会上山采收野生栗树蘑做成各种美味菜肴。经过一番走访和调研,他开始计划着引入栗树蘑的人工种植。

  选定目标后,王为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但村民报名的情况并不乐观,原因在于栗树蘑人工种植属于新生事物,村民没有管理经验。另外,村民也担心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万一种植出来却销售不出去,利益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失。

  生长在农村的王为华能够切身理解村民的疑虑。因为在土地里面刨食的农民不容易,他们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血汗换来的,所以他们每一笔投资都做得非常谨慎,他们怕自己的钱万一投进去却打了水漂。

  敢为人先――精心经营试验田

  了解了村民的“心结”,王为华开始研究对策。他多方奔走,联系农业种植专家举办培训会,在村里的支持下成立了“栗树蘑种植合作社”并任理事长。

  王为华提出由村里统购统销村民种植的栗树蘑,但也意味着要村里承担几十万元的风险,村委会曾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就在陷入僵局之际,恰逢北京市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王为华也因此从市科委争取到了50万元资金。

  资金到位后,村民心里踏实了,种植户由原来的11户增加到39户。为了带动栗树磨产业的发展,王为华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筹资3万元建立起自己的“试验田”,给村民做一个表率。

  其实,王为华也有一些担心。刚投资时,他还要还助学贷款,加上又借了不少同学的钱,一旦不成功,身上就有三四万元的债。最担心的,就是如果发展失败了,对村民的积极性和信心会有很大的打击,这个产业就有可能永远发展不起来。但是王为华已经下定决心,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为了兼顾工作和实验种植,王为华找村民一起合伙,他负责技术,合伙人负责日常管理。那段时间,他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赶到实验基地干到七点多,然后再骑着自行车去村委会上班,下班后又直奔基地干到天黑才回家。

  苦尽甘来――蘑菇走向致富路

  种植栗树蘑是一个相当复杂和艰难的过程。王为华承包了142个大棚,意味着要挖37方土作渠,把11吨重的菌棒放到里面,再把800多根竹竿窝成棚的形状,一根根插到地里;为避免强风吹跑棚顶,还要用500多块石头压住;所有工作完成之后,要给棚安装总共700多米的微喷管道再装上喷头。那个时候,王为华手上全都是水泡,手好几天伸不直。这是一场硬仗,但他坚信:试验田必须成功!

  让王为华感动的是,村民们向他伸出了援手。他们在实验基地做了义工,分文未取。菌棚搭起来了,管道铺设完了,菌棒种上了,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一个半月后的一个早晨,王为华像往常一样在地里巡查,突然发现棚地上有了一个令他激动的裂缝。第一茬蘑菇出来后,村民们纷纷向他询问栗树蘑的种植和管理方法。但在等待着第二茬蘑菇丰收时,由于遮阳措施不到位,一下子损失了几百斤。成功从来都青睐于执着而不肯认输的人。经过实践的磨练,王为华和村民们终于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栗树蘑种植方法。

  栗树蘑的产量有了,王为华便利用民俗接待、采摘、景点和宾馆饭店等多种渠道,身体力行地跑客户,做协调,为栗树蘑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开拓了宽广的道路。三年来,合作社共发展社员50户,栗树蘑菌棒29万棒,产销栗树蘑10万斤,为农民增收80余万元。

  对于未来,王为华想得挺远:先将自己的品牌打出来,再建制菌室,生产蘑菇有机食品,往后还要将蘑菇内的抗癌纤维提取出来,发展更加广阔的栗树蘑深加工产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14

积分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3-2-27 20:40:12 |显示全部楼层
种上羊肚菌,地里淘“黄金

“麦田青青,蘑菇飘香。”这是4月1日记者在高新区河边镇海峰村看到的景象。提起村民刘学文种植的羊肚菌,村民们喜欢用“种上野菌子,大赚红票子”这句顺口溜来总结,村民都知道,今年老刘“试验田”里的羊肚菌卖了个好价钱。

当天一大早,记者走进刘学文的羊肚菌试验种植基地,只见碗口粗的树干上系满了黑色的遮阳网。“网下罩着的就是羊肚菌了。”老刘掀开网做的“门帘”,侄儿黄勇一家正忙着采摘成熟的羊肚菌。一垄垄土厢规划有序,一朵朵羊肚菌探出褐色的“小脑袋”。

羊肚菌有野生和人工栽培之分,全国野生羊肚菌每年仅产10多吨,市场售价每公斤高达2000元;人工栽培的全国每年生产量也仅300吨左右。但是,全球羊肚菌总需求量超过10万吨,市场潜力很大。一直以来,刘学文对经济作物种植特别感兴趣。为了掌握食用菌种植技术,他在绵阳食用菌研究所里认真学习了羊肚菌栽培技术并获得了菌种,去年11月开始在麦田里试种羊肚菌。看着眼前一朵朵羊肚菌,刘学文笑着说,“你瞧,光这一朵羊肚菌要值30元。”

在老刘的大棚里,赶来看“稀奇”的村民络绎不绝,他们不时咨询羊肚菌的栽培技术。黄勇笑着说:“现在我舅舅都成了一个"土专家"了,我也不知不觉学到了很多专业技术。”看了一圈,问了几遍后,村民刘运福说出了看“稀奇”的群众的共同心声,“看来种羊肚菌确实很划算,我也想学习一下种植技术,争取明年种几亩,也让自己的腰包像老刘一样鼓起来。”

“这羊肚菌为什么要种在小麦苗里?”记者问道。“这是为了保持土壤水分,种植羊肚菌的关键在于水分的保持。”刘学文说,一般而言,羊肚菌种植必须将湿度保持在80%至90%。小麦正好具有根系发达的优势,能保持湿度。此外,羊肚菌超过20度就不会出菇,小麦可以为其提供通风、阴暗的生长环境。

采访中,老刘的手机响个不停,都是要购买羊肚菌的客人。“羊肚菌与冬虫夏草功能相同,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20多种氨基酸,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疲劳、抗病毒、抑制肿瘤等作用。”老刘说他看好的就是这东西物美价高。今年他刚采摘的新鲜羊肚菌送到绵阳几家野生菌餐馆,很快就以120元/斤的价格销售一空。

老刘掰起指头算了一笔账:在技术、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林下种植的鲜羊肚菌亩产能够达到300—400斤,按批发价120元/斤来计算,利润可达每亩3.6万元,7亩羊肚菌产值有望达到20余万元。“在经过烘干处理后,每公斤干品售价高达1500元/斤,我的利润更大。”

据了解,由于国际市场对羊肚菌的需求量很大,绵阳食用菌研究所和法国羊肚菌开发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将在绵阳建立羊肚菌生产基地,从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等全方位的合作。有了刘学文的成功示范,研究所将采取研究所+基地的模式,由研究所提供菌种和技术,让农户参与,不断扩大规模,让羊肚菌走出国门。

点评

loong  扯蛋  发表于 2013-2-28 09: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414

积分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3-2-27 20:41:02 |显示全部楼层
樊芳兰的种菇经


“天晴了,蘑菇房要注意通风,还要适量给蘑菇床多加些水……” 3月29日,记者跟随桃江县石牛江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干部樊芳兰,来到黄泥田村胡喜林家。每个星期,樊芳兰要来胡家两三次,帮他解决双孢菇种植中的技术问题。记者看到,胡家的蘑菇种植房里,双孢菇长势喜人。一旁堆放着几箱刚采下来的双孢菇,正等待长沙超市的采购商上门收购。  

双孢菇又叫圆蘑菇、白蘑菇,菌肉肥嫩,营养价值比较高。石牛江镇本来不产双孢菇,2008年,经一位乡友穿针引线,从福建请来一位师傅,教当地乡亲种植双孢菇。当时从事植保工作的樊芳兰陪同这位师傅,挨家挨户传授技术。从建蘑菇房、配营养基到菌种发酵、消毒、浇水……福建师傅每教一个要领,樊芳兰都用心记下来。同时,她还买来一些有关蘑菇种植的书籍自学,并在自己家里搭起了一个面积10多平方米的双孢菇“培植床”做实验。她按照从福建师傅那里“剽学”来的技术和看书学到的知识,反复试验,慢慢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条件的双孢菇种植方法。譬如,双孢菇在福建要9月底才播种菌种,11月下旬是最佳生长期。通过多次比较试验,樊芳兰将菌种播种期提早到9月初,结果产量大幅提高。

搞植保的樊芳兰怎么会对双孢菇种植感兴趣,并且成了行家呢?为人实在的樊芳兰说,近几年,桃江县在乡镇干部中开展“一人学一技”活动,要求每名乡镇干部掌握1-2门实用技术,从而带动一批群众、兴起一个产业、促进一方致富,因此自己不得不学。更重要的是,她觉得双孢菇种植确实是一个好项目,种双孢菇所需稻草、牛粪、石灰、黄泥等,当地农村多的是,菌种也不贵,只要掌握了技术,就能点“菇”成金。而且,种双孢菇劳动强度不大,体弱的人也能种。她说,长冲、黄泥田等村已有80多户农民种双孢菇,种植总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樊芳兰说,只要将温度控制在摄氏5度至24度之间,播一次菌种后可连续采摘,1平方米种植面积1年内可采摘双孢菇15公斤左右,能卖100多元。

樊芳兰说,根据她的了解,现在长沙每天消费双孢菇近2万公斤,而桃江双孢菇种植基地每天产量也就几百斤,未来她想组建一个菇农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使双孢菇种植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她还表示,准备将自己这几年摸索出来的种植经验编成册,让更多乡亲轻松学到技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