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首页English한글역日本语手机版论坛设为首页收藏
良工机械

易菇论坛 - 食用菌论坛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6|回复: 7

闽行随感

[复制链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3-1-8 15:30:5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梁故事会 于 2013-1-8 16:33 编辑

元月2日到7日,应邀入闽考察,在火车上来回度过几十个小时,寂寞难耐,随感而发:

往来六昼不虚行,
结识才女王平平;
成功人生有抱负,
回报家乡动真情;
山村建设生态园,
野生蘑菇是亮点。

主题

听众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3-1-8 17:57:33 |显示全部楼层
老梁,自古闽道更比蜀道难,坐火车穿梭迂回,时间难熬啊。去八闽哪一块了?

点评

不大不小菇  你没去过四川的大山吧,福建路好多了。  发表于 2013-1-8 20: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1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3-1-8 20:45:45 |显示全部楼层
梁老师不给大家侃侃具体经历这关是过不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3-1-9 08:36:12 |显示全部楼层
漳州菇 发表于 2013-1-8 17:57
老梁,自古闽道更比蜀道难,坐火车穿梭迂回,时间难熬啊。去八闽哪一块了? ...

有八闽之说啊,寡闻少见! 福州、福清是不是属于闽中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3-1-9 08:37:07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大不小菇 发表于 2013-1-8 20:45
梁老师不给大家侃侃具体经历这关是过不去的。

不要急, 慢慢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3-1-10 23:25:59 |显示全部楼层
老梁故事会 发表于 2013-1-9 08:36
有八闽之说啊,寡闻少见! 福州、福清是不是属于闽中啊?

现代福建媒体,大都亲切称呼福建地区为八闽大地,具体由来我也不太清楚,但我知道的是闽南人大都自开唐时期从中原河南固始县迁移而来。八闽的由来,百度一下,有这般解释:
     
《八闽的由来及其他》
经常看到网友询问八闽的来历,也看到网友们对八闽的由来提出许多不同的说法。在下撰写此文,主要想谈谈闽及八闽的由来等问题,以正视听。
(一)
福建简称“闽”,这是福建最早的名称,也是福建最早的蛮族族称。有人说,“闽”字是从“蛮”字谐音而来,闽南话“闽”、“蛮”倒是谐音,但不知两三千年前,当时的国语是不是以闽南音为准。从咬文嚼字般的拆字法讲:长虫者,蛇也;闽者,关在门里的蛇也。《路史》云:“闽乃蛇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注:“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也就是说,最早居住在闽地的原始氏族部落是以蛇为图腾,这些历史上被称为闽人的土著居民奉蛇为神灵。荒山野岭,气候闷热潮湿,蛇虫滋生繁衍,故以蛇为崇拜的图腾,不足为怪,这种民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存着。漳州市平和县文峰乡的三平寺仍保存着敬蛇如神的奇俗,泉州市南安诗山仍有蛇山庙在。
(二)
对闽地的最早记载是《山海经第十》之《海内南经》,其曰:“闽在海中”。也就是说,福建在远古时期,四面环海,尚未从海洋中冒出来与大陆接壤,估计那时最多是一些岛屿或是高山顶峰露出海面,所以才有“闽在海中”之说,这也印征了在福建流传甚广的一句民间谚语:“沉东京,浮福建。”
明朝何乔远撰的《闽记》说:"所以说不得些地方在海中,因为现在在闽中一带地方打井掘地,还能得到许多海螺、海蚌等生物的化石,可以想象在洪荒的古代,那些大山尽在海中,后来人先后填筑而成了大陆。"打井掘地竟能挖出海螺、海蚌等生物化石,确实奇哉,但也说明此地原为海滩,或许就是海底,后来由于地壳变化浮出海面,成为陆地,成为我们现在居住的家园。“沧海变桑田”,不能不让我们赞叹大自然之伟大。但何乔远认为沧海之所以变桑田,是人们用愚公移山式的方法将海填平,对这个愚人节式的搞笑想法,笔者自是不以为然,不要说原始人了,就是现代人使用现代化工具,也填不出那么大面积的陆地,更何况当时闽地地广人稀,有必要花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围海造地吗?
(三)
《尚书·禹贡》称,大禹治水后,把全国划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据有关资料介绍,九州之一的扬州北据淮河,与豫、徐分界,东南至海,西以汉水与荆州为界,今浙江、江西、福建全境及江苏、安徽、河南南部、湖北东部、广东北部均古扬州地,面积约有一百三十余万平方公里。由此可见,福建属于扬州地域。
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建立夏朝的统治者将其统治的地域称为中国,民族就是华夏族,而将东、南、西、北四境的其他民族统称为夷、蛮、戎、狄。《礼记·王制》记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所谓雕题交趾,意为刻画额肌,足趾相交。从此,长江流域直至越南北部的各个部族,统统被称为“南蛮”。
居住在闽境上的以蛇为图腾的土著人自然也属“南蛮” 部族,被称为“闽人”、“闽族” 或“闽蛮族”。商周时期,特别是到了周朝,闽人臣服于周天子。据《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这里的“七闽”,汉代经学家郑玄注解说:“闽为蛮之别种,而七乃周所服之国数也。”这就是说,居住在闽地有七支臣服于周天子的有一定实力的区域性部落集团,被统称为“七闽”,史籍将其所居住地称为“七闽地”。这七个居住在“七闽地”的部落,蔡永兼在《西山杂记》有记载:“福建省周时有七闽,其地域即泉郡之畲家,三山之蛋户,剑州之高山,邰武之武夷,漳岩之龙门,漳郡之南太武,汀赣之客家,此七族称七闽。”
由此可见,福建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被称为“七闽”,它是从居住在闽地的七支臣服于周天子的原始部落得名的,跟福建现在的地区分布情况无关。这里还要注意的是,“七闽地” 不仅包括今福建全境,而且包括浙江南部的温、台、处三州,广东东部的潮、梅地区,江西的铅山县等区域。
(四)
那么,“七闽” 又是怎么变成 “八闽” 的?
《辞海》的解释是: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
《辞源》的说法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 、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辞海》和《辞源》虽在什么时候开始叫八闽有点分歧,但两辞书都认为八闽的由来是因为闽地一分为八,这也是不少网友认可的说法。但这种说法有悖于“七闽”是臣服周朝的七个部落合称之说,而且也没讲清楚福建到底是什么时候又增加了一闽。
还有一种说法倒是承认“七闽”之说,也认为七闽是源于七个以蛇为图腾的部族的合称,但却认为“七闽” 变“八闽”,是由于“古于越族人的大量迁入”,使七个部族变成八个来的。这种提法虽然新颖,但却没有资料可佐证。
据考证,在战国至汉武帝期间,福建土著确实经历了一场古于越人大规模南徙入闽,与古闽人融合的历史大变迁。春秋后期,“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用下三滥的手段,巧使美人计,一举灭了吴国,称霸江东,威震中原,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历史上五霸的另一说),实实在在地为饱受中原华夏族蔑视和欺凌的南蛮各族争够了脸面。趋炎附势本是人类共性之一,汉人如是,蛮人更不脱俗,于是,南蛮人纷纷改称为“越”,一时风光无限。可夷就是夷,只懂征伐不思修身固本的南蛮各族在勾践去世后,就陷入外争内斗的纷乱中。公元前334年,楚威王乘乱兴兵伐越,越王无疆(勾践七世孙)大败被杀,越国从此被灭,"浙、闽之地尽属楚"。
《史记》载:楚破越,"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由此可见,越国败亡后,于越贵族纷纷自立,各率其部族,迁徙我国南方各地,甚至“滨于江南海上”。其中浮海入闽的这一支于越族人,应该是诸越中实力最强大,人数最多的越王嫡系部族。福州于山相传就是因于越人迁居于此而得名。于越人凭借其强大的武装力量,再辅以强劲的政治影响力和比古闽人更先进的生产力,迅速地掌控了七闽大地,其间是否与古闽族人进行征战,已无史料可稽考,我们只知道于越族和闽蛮族很快就融合成一体,形成了一个以越文化为主体的新族群———闽越族。有学者据此得出七闽变八闽的结论,实有臆断之嫌。
于越族入居七闽地后,并未与其他七闽部落并存,形成所谓的八个族群,相反,原来的七个闽蛮族部落却从此消亡,与于越族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新的闽越族群,七闽变一闽。
汉初,为分化削弱闽越族,汉廷将臣服的占据着原属七闽地的闽越族分封成三国:除复封助汉灭秦有功的无诸(越王勾践的十三世孙)为闽越王外,又将东瓯(浙南瓯江,原属七闽地)地区分出来,另立一个东瓯(东海)国,封于越族另一著名首领摇为王;汉高祖十二年,西汉王朝又划出南越国东部的潮梅地区和闽越国西部的闽西等地,建立南海国,以于越族首领南武侯织为王。原七闽地变成三个互不隶属的国家,七闽变三闽。从这段历史变迁可见,其间并无七闽变八闽的情况(七闽变三闽更接近史实),足见其论之谬也。
虽经历史变迁,周朝职方氏所掌控的七闽部落早已灰飞烟灭,但七闽地的叫法却沿袭下来,千年不变,只是所指地域已逐步变小,最后成了今福建地域的别称。
(五)
七闽增一闽,可以说是唐朝时的事,这跟开漳圣王陈元光有关。
唐朝初期,从泉州到潮州的广大地区,仍由蛮夷占据,因末归化,还处于极度荒凉的状态。《漳州掌故大全·开漳史话》称:“据第一任的漳州刺史陈元光笔下所记:‘兹镇地极七闽,境连百粤’,‘背山面海,旧为蛇豕之区’。原是地广人稀,犀象出没的地方。这里居住些被称为‘蛮獠’的少数民族,他们‘椎髻卉裳’,以‘蒐狩为生’,虽然也会兼种黍稷,但不懂牛耕,‘可耕乃火田之馀’,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陈元光所说的“蛮獠”究竟是哪个少数民族呢?据有关专家考证,“蛮獠”就是我们现在的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之一的居住在福建的畲族。陈元光称这些居住在这里的蛮獠“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馀”,他们断发文身,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蛮獠啸乱”, 陈元光随父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河南固始人)入闽平叛。《平闽十八洞》这部古书就是取材于此。仪凤二年(677年),陈政积劳成疾,病卒军中,21岁的陈元光袭父职,继承其未竟事业,经十年艰苦征讨,大小百余战,终于平定“蛮獠啸乱”,此后20余年无战事。
战后,陈元光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欲使蛮獠诚心归附,永不再反,与汉人和睦相处,就该把蛮獠编入版籍,看作子民,授予土地,施以教化,让他们得安生,“则民心自知感激”。因而创议“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才能实现“胡越百家,愈无罅隙,畿荒一德,更有何殊?” 据此,陈元光在中宗垂拱二年(686年),上《请建州县表》,疏言:“周官七闽,宜增为八,请建一州泉、潮间,以控岭表,委刺史领其事。”
这里明确提到,在泉州和潮州的广袤地带,建州立县,加强统治,使周朝就有的七闽之谓增为八闽,这就是八闽的由来。时地官侍郎狄仁杰向武则天奏曰:“闽南遐方僻壤,万一遣官不谙民,士民反受其害。元光父子久镇彼中,蛮畏民怀,莫如令其兼秩州事”。武后准其奏,垂拱四年(688年)六月二十九日,诏下准建州县,命陈元光兼任刺史,建立漳州。初州治设在屯所西林(今云霄县境)。西林近江,江水秀丽如陈元光固始家乡的清漳河,遂名为"漳江",漳州也因此得名。新建置的漳州初辖两县,即漳浦与怀恩(今诏安)县。漳浦本古绥安县地,因在漳江之畔故名漳浦。后因怀恩县户籍逃亡太多,省怀恩县,并入漳浦,再把泉州的龙溪县归属,漳州仍辖二县,即漳浦与龙溪县。
综上所述,唐初增设漳州,正所谓“七闽宜增为八”,这才是八闽由来,其后宋、元的州、军、府、路的变迁,只是因其数恰好为八,正符合此前已有的八闽称谓,后人套用而已,绝不能误以为八闽由此始。
另外,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闽地置经略使,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为名,此为福建得名之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此福建设省之始。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沿用至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6万

积分

版主

发表于 2013-1-11 08:25:50 |显示全部楼层
漳州菇 发表于 2013-1-10 23:25
现代福建媒体,大都亲切称呼福建地区为八闽大地,具体由来我也不太清楚,但我知道的是闽南人大都自开唐时 ...

看来福建在唐宋时期还是属于蛮野之地,比黄河文化差远了,可惜近代福建得益于西方文明,黄河文化的发源地山西、陕西一带落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听众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3-1-11 21:41:15 |显示全部楼层
老梁故事会 发表于 2013-1-11 08:25
看来福建在唐宋时期还是属于蛮野之地,比黄河文化差远了,可惜近代福建得益于西方文明,黄河文化的发源地 ...

老梁,你没仔细看我的回复。其实现在的闽人及闽文化,也就是河洛文化的传承延续。闽人自中原而来,自然承袭了中原河洛文明。而后入闽先人后裔,部分渡海到台湾,拓枝散叶,所以现代台湾跟闽南几乎一个模子出来。也有部分漂洋过海去达东南亚各国。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槟城的街头小巷,你可以很自然地用汉语,闽南语,或是粤语跟当地居民交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易菇商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