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yb 于 2012-7-11 17:47 编辑
从事食用菌行业,菌种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信很多的菌人对于菌种质量的重要性都有相当的认识。但是,我几个月穿梭于食用菌主产区,就本人对于菌种市场的观察,似乎很多菌人在菌种质量的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
每一个食用菌产区,以菌种出售为主要经济来源的食用菌大小企业确实不少,小小的一个镇就达几十家。几乎每家制作出售菌种的都打出这样的口号,叫做“菌种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这句话本身没有错误,但是对于这句话有不同层次的理解。我们追求菌种质量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达标”还是追求“超越”? 是为了食用菌企业的生存“生存”还是真正关注“菇农的利益”? 是为了“免责”还是“进一步发展”?
在目前中国食用菌菌种业发展的现行体制的制约下,大多数的菌种企业和菌界的同仁们恐怕更多的是关心如何“达标”、不出事,以及出事之后如何“免责”,而没有把最终客户 — 菇农的真正需求放在第一位。正是由于不正确的指导思想大行其道,中国菌种业菌种质量标准不完善。伪劣菌种充斥着市场。这一现象对于菌种企业缺乏约束力,对于最终用户 — 菇农缺乏负责任精神。这样也形成了大量低质量菌种长期合法占据菌种业市场的局面。
菌种业在这样一种缺乏质量体系下,食用菌菌种企业缺乏进取心,急功近利、得过且过;食用菌菌种企业的发展只能是在原有水平上重复,产业化发展原地踏步。这样也导致我国的菌种业无法对我国食用菌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的食用菌菌种法对食用菌各类菌种质量有了严格的标准要求,对于菌种生产和经营也要条例要求,菌种种性是包括对温度、湿度、酸碱度、光线、氧气等环境条件的要求,抗逆性、丰产性、出菇迟早、出菇潮数、栽培周期、商品质量及栽培习性等农艺性状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可以说,这个标准是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初级阶段的质量标准,远远不能够满足我国菌种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在食用菌主产区发现,许多菌种企业出售的菌种最担心的是怕引起菇农的纠纷, 很少从菇农的角度考虑菌种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消灭菇农使用菌种引起纠纷的麻烦,这是很不负责任的体现。
从菌种业现状来看,一个品种生物转化率的高低比较引起关注,确实生物转化率的高低是菌种质量优劣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但事实是,目前的我国菌种法标准对于生物转化率很难有明确的规定,也缺乏统一的衡量尺度。多数菇农又往往最终要“以结果论英雄”。这就直接导致了某些供种单位无限的夸大生物转化率的宣传,而真正科学的菌种质量标准又难现。导致了菌种业的一片乱象。
实事求是的讲,食用菌菌种质量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菌种生产从亲本的繁殖,优良菌株的挑选,菌种种性的测试,到栽培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各个工序的控制,以及仓储运输过程的管理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菌种质量造成影响。这就要求有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做保证。这个体系包括管理流程的设计要合理,细致,质量关键点的控制要严格,质量管理的责任落实……….。同时,菌种生产的质量要有必要的投资作保证。必要的投资可以加强菌种生产企业对于气候、环境风险的抵御能力,能够加强菌种质量内在品质的提升,它也是保证菌种质量一致性的必不可少的要素。由于食用菌菌种是“活的”生命组织,它的质量过程是“不可逆”的: 即菌种质量在生产和保藏运输过程中是一个必然的“下降的趋势”;并且一旦下降就无法恢复到以前的质量水准。这就要求菌种生产、运输的全过程控制。其实,国内的很多菌种生产企业对于质量控制和管理都有自己的心得和经验,但是在流程标准化和全面质量管理方面还有很大提高的空间。
本人认为,要想提高我国食用菌菌种业整体质量水准,要明确菌种业发展方向,加强我国菌种法规的执行力度,淘汰一批菌种生产缺乏能力、不负责任的企业;强化菌种业内的体制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由制种企业真正对其销售的菌种质量和表现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行我国菌种业的进步和发展,才能真正对菇农负起责任来。
该贴已经同步到 myb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