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仅凭着口舌,是很难说服别人的。因为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经历也不同,知识面也不同,对菌界很多事情一些人总会有根深蒂固的看法,很难说谁对谁错,有意义的争论变成了庸俗的争吵其实很不应该。
我的恩师李茹光教授可谓菌物学大家。李老不迎合时尚,在寂寞中始终恪守着自己的理想,一生一直静静地躲在自己的心灵空间里作研究做学问。李老凝重刚健又颇具灵气的研究之作,决不会被世俗功利而矮化,在大学数十年的生涯也从不与人争吵,他是一个心地善良和时分明智的人。世事变化无常,2003年恩师离开了我,每当夜深人静之事,我的脑海时常飘现出李老的慈祥面孔,每当菌界风起微澜。由此,我不得不重温《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对菌界不少问题的争论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当年孔子的一个学生与来访的客人争论“一年到底有几季?”学生认为是“春、夏、秋、冬四季。”客人坚持说一年只有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请教孔子,孔子看一眼来客说:“一年有三季。”客人走后,学生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我们不管故事的真与假,它非常管用,只要会用,就足让你生活快乐无忧。
民间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坚持说三七二十二,另一个人认为是三七二十一。为此,他们到县衙找县官评理。结果县官将说三七二十一的人打了一顿板子,而放走说三七二十二的人。挨打的人很不服气地说:“明明我对,你为什么要打我?”县官说:“你明明知道三七二十一,为什么还要跟一个说三七二十二的人争辩呢?”说三七二十一的人听后心悦诚服,觉得自己不应该和一个不值得争论的人去作无谓的争论。
“知之为知之”给我们的启示:让我们领悟到不要作无谓的争论,这在普通菌人中是这样,在食用菌界学术争鸣中更是如此。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我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应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之上,食用菌专家学者应将宝贵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学术问题的探讨上,菇农应该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如何学习新技术上,做食用菌设备、菌药的应将把宝贵的时间用到产品的研发创新上,由此才在食用菌的各个领域具有促使自己目光向前、把握自我,创造出成绩来。
该贴已经同步到 myb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