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笔者了解,我国某食用菌工厂化企业,用于生产的一级母种需要到国外购买,一只母种高达一万元,各地工厂化企业也有依赖于国外高价种的现象,这是发展势头迅猛的我国食用菌工厂化领域一个致命的“软肋”。菌种的重要性相信菌人都有切身体会,但我国菌种业的发展滞后,被国外抢得了先机,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这几年,食用菌发达国家对中国食用菌产业链的控制呈现加快趋势,并日益体现其战略意图。这些外资企业对中国食用菌产业链的控制正在日益向纵深发展,其控制方式已经由菌种入手。在食用菌工厂化领域,他们已经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价格高的离奇,而几十元一只的国内菌种逐渐淡出市场,我们知道,食用菌工厂化讲究是稳定生产,菌种是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企业也最会算成本账,之所以弃价格低廉的本国菌种而选择价格高昂的外国菌种,并非是崇洋媚外,而确实是人家的菌种不仅“高产、高效、优质”,而且更稳定,让这些企业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实惠。我们国产菌种虽然价格便宜,但产量低、纯度不高、稳定性较低等等确是事实。
我国是世界第一食用菌生产大国,无论是食用菌科技还是栽培技术相比起其它国家,并非严格意义的落后,众所周知,在食用菌科技方面,我们曾经涌现了张树庭、杨新美、黄年来……等世界级的食用菌大家,但在菌种研究培育方面,知名的专家却少的可怜,缺少领军人物,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更是凤毛麟角,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但细究起来,偶然中存在着必然。
食用菌菌种的研究培育,不仅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而且还很难出成果,即使有成果也未必能像其他行业科研一样引人触目,从育种学角度来讲,一个优良品种的选育,从菌种分离到确认形状稳定再推广至少需要二次初筛小试,一次中试,一次多点示范,四个生长周期,同时还要做不同播期和不同季节栽培,各项农艺性状表现的测试及室内鉴定测试,完成这一程序多数情况下需三至四年,需要耗用科研人员几年的心血,这在时下功利弥漫的教育、科研领域,少有涉足也是一种必然。一只母种,反馈出我们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短板,折射出食用菌科技研究队伍的浮躁和功利。
这种现象不加以改观 洋菌种必将会占据我国更多的市场,在食用菌产业上受制于人的弊端肯定是显而易见的,除了价格上洋鬼子说了算,一旦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还可能面临着索赔无门的尴尬境地,非但如此,作为一种基础产业,菌种受制于人,无疑会制约食用菌其他相关领域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的行业组织应进行前瞻性战略布局,在鼓励食用菌科研人员投身于菌种研究培育的同时,政府职能部门更应当在这一领域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食用菌科研人员更应当戒除浮躁和功利心理,踏踏实实培育出我们自己叫得响、拿得出的优良菌种。更希望在菌种领域也能出现大师级人物。
同时也看到,作为食用菌生产大国,我国对食用菌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的保护手段相当脆弱。菌种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已成为制约我国食用菌菌种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实施菌种知识产权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任务还相当艰巨!
该贴已经同步到 myb的微博 |